解读“从香住到白兔海岸”中的几个问题

2019-09-10 07:22陈琦佳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

陈琦佳

摘要:文章内容主要包括: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侧面,即“内向的一代”作家群体的特点;从香住到白兔海岸的沿途风光 ;贯穿其中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 ;美丽的湘南海岸及现代人无限多元的生活态度和人们对大海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最后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解析了日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并展望了中日友好事业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内向的一代;白兔海岸;湘南海岸;中日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3-0031-06

0 引言

很多旅行者去日本都会“路过”中国地区(日本的山阴和山阳地区)。有的游客对中国地区的香住和白兔海岸这两个地名,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笔者写“解读‘从香住到白兔海岸’中的几个问题”,缘于大学日语《日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六册第九课入选的是一篇游记散文“香住から白兎海岸へ(从香住到白兔海岸)”,就其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也是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做一广泛的展开和深入的解析,以达到较为透彻地理解该作品。这篇游记散文是日本现代作家阿部昭的作品,让我们首先从分析作家的文学特色入手。

1 阿部昭和“内向的一代”

阿部昭(1934年-1989年),是日本现代作家,属于“内向的一代”作家群体之一。之所以将这一群体的作家称为“内向的一代”,原因就在于他们关注人的存在、人生不安等一系列问题,人的存在,并且试图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关注。

“内向的一代”的文学与他们所处的动荡的时代以及他们对时代的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向的一代”大都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童年时代经历了东京大空袭和日本战败等历史事件;青少年时期正好是日本战后恢复期,同时也是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中年时赶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昭和元禄”时期,同时作家们也纷纷辞去了工作开始专职写作,这段时期正好是他们创作最旺盛,作品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说童年时代对战争的记忆是他们创作小说的原动力的话,那么青年时代在工作中所看到的现代产业机器的种种弊端,就成了他们创作的好题材。“内向的一代”之所以选择“通过内面之路”来寻找、发现新的现实的突破口,就是为了找到那条“通往外界的路”;而要发现真正的自我和存在的意义,就只有直接进入自我的内心世界。

“内向的一代”的特点是,他们既不像之前的“作为人”派作家那样愤世嫉俗,也不像之后的“透明族”那样颓废虚无。日本评论界认为,和开高健那样的“暴躁的一代”相比,他们是“温顺的一代”;和村上龙、村上春树那样的“非生活者”相比,他们又给人以“生活者”的感觉。的确,仔细阅读阿部昭的这篇“从香住到白兔海岸”的游记,感到作者的笔调的确是稳健而平和的,而整个旅游行程又给人以真实、具体的生活感受;作品的语言平平淡淡,但又温馨暖人;其中所提到的旅游景点和列出的地名都可在详细的日本地图上一一查到;所讲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日本历史上发生过的真人真事;其中叙述的传说也有根有据。掩卷遐思,从香住到白兔海岸的一幅旅游画卷在脑海中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指阿部昭,以下同)的旅游踪迹一起去领略一下从香住到白兔海岸的风光吧。

2 从香住到白兔海岸

初春三月的一天下午,作者与提前约好的一位朋友,一起从位于关西地区的古都—京都出发,乘坐山阴本线的柴油机火车北上。

火车穿越但马的山谷地区,隐约可见两侧的山脉还有斑斑点点的残雪。但马领域位于现在的兵库县北部,除了丰冈盆地的少量平原外,基本都是山地,所以说但马的陆路交通不很方便。但是,但马自然环境优越,深山的溪水中富含各种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山上还生长着各种草药,许多草药就长在人们平常放牧的地方。因为这里离京都距离不远,古时还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过了但马山地,火车走到城崎一带;外面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依恋着大地。说起长崎,熟悉日本文学的朋友自然会想起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1883-1971)的著名短篇小说“城の崎にて(在城崎)”。该作品1917年发表,讲述的是他本人不幸被山手线电车撞伤后,孤身一人来到但马的城崎温泉疗养。在疗养地他注意到三個小生物的死与个人心境的变化,表达了其东方式的生死观。总的说来,“在城崎”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人总有一死,但应该像蜜蜂那样终生忙碌,死而后已。

走过城崎,再穿过山洞,继续走一小会儿,就到了竹野滨附近,从地图上看,竹野滨濒临日本海,而且在海中建有“竹野滨海上公园”。用作者的话来说:“终于看到日本海了!”“只可惜在暮霭中,连对方的脸(指日本海)也看不清楚。”最后,列车抵达滨坂,作者和朋友下了车。他们当晚舒舒服服地泡了温泉村的温泉后就睡下了,二人商量着光从陆地看海还不算本事,所以计划明天乘游船从滨坂到香住,然后到海中公园揽胜。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二人直奔码头,登船游览日本海。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初次见到日本海的海水之干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隔着大堤向大海望去,波与涛全然不见,蓝蓝的大海连成一片。日本海清澈而平静!”但是片刻之许,作者突然笔锋一转,继续写到:“可是,并非如此,我们被骗了。一旦乘船走到海里,海水急转直下,一下就形成了:‘日本海是狂涛巨浪的大海’的伟大发现。”因为船体很轻,于是摇摆就很激烈;还不仅仅是摇摆,感觉就像蝗虫一样在水面上蹦跳。从滨坂到香住行驶不足两小时,但海面的波浪和溅水使人睁不开眼睛,好像被沙尘迷住了一样。“得确,日本海是惊涛骇浪!”作者又一次发出喟叹。

船终于到了香住港,看见从船舱出来的人中,有用手帕捂着嘴的,也有脸色苍白直奔码头厕所的。作者说,连本不晕船的我也站不稳。以不稳当的脚步徘徊在安静的香住街头,与朋友进了一家面饭馆,吃下一碗热腾腾的素面条,这才缓过气来。

作者和朋友商量着:“海还是最好从远处看好啊?”“完全正确!”于是,二位决定接下来要从陆地上悠闲地观海。他们先去鸟取县车站租赁了一台汽车,由比作者驾驶技术好的朋友开车。汽车横穿鸟取沙丘,上了网代、田后、浦富的观光道路。笔者从鸟取县地图上仔细查了一下,鸟取沙丘、网代、田后和浦富的地名都赫然注明。它们都位于陆地的最边缘,紧紧连接着日本海。作者说,在经历了刚才海上的颠簸之后,这里海面的美丽平静,让人感到放松和愜意。沿着海岸,民营旅馆排成一串,低矮的屋檐下晾晒着渔网,挂着渔具;狭小的胡同里孩子们在玩耍。汽车徐徐驶进这样普通的渔家,作者觉得在这种生活的气息里更有着让旅行者安心的东西;于是便触景生情地感叹到:“我到底还是人胜于景啊!”最后,作者和朋友两人绕过浦富,又返回鸟取沙丘。他们适当地调整了时间,为的是观赏沙丘的落日。在沙丘,作者感到比起海的蓝来,沙的美更为夺目。不由地把沙粒捧在手心上端详,说不上是白,也说不上是黑,再仔细看的话,好像是带着茶色一样的的东西。

在接下来的第二天,他们去了白兔海岸。作者说,他从上幼儿园时就对白兔海岸抱有兴趣;来之前还曾想过海岸可能不会有大鲨鱼,但总应该生长着香浦草吧。结果来了一看,除了白色的、宁静得海滩,以及扑向海岸的白色细浪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然而,当地的国铁快车的名称也好,观光巴士的爱称也罢,甚至连点心的名字都起成“白兔”。

笔者附记:鸟取县白兔海岸现在被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白色沙滩连成一片,非常美丽。夏季来海水浴场游玩的人很多。浴场附近有蒺藜群落,5月份深粉红色的花盛开,发出阵阵香气。白兔海岸还建有白兔神社,这是一个充满恋爱氛围的神社。漂浮在海中的岛屿是淤岐岛,白兔就是因为到达这个岛上,而返回不到岸边的。白兔也叫“因幡白兔”。下面我们就把话题转向“因幡白兔”。听一听这段优美动人的传说。

3 因幡白兔

“因幡白兔”的故事,便发生在白兔海岸。“因幡白兔”是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所记载的一则神话。《古事记》所描写的世界是人神共住的世界,不管是神,还是人,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好恶,因此而淡化了“邦家经国,王化之鸿基”的政治色彩。《古事记》是日本文化的源头,它是研究日本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神话等各方面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

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有两处直接谈到了“因幡白兔”。第一处:在看海之前,作者担心中途因无聊,于是半途而废;所以带了一个很对脾气的朋友。他给朋友打电话时说:“你什么都不用干,去吃螃蟹;每晚泡温泉、喝啤酒就可以了。”而实际上他还想让朋友在途中帮自己点忙,所以作者说这就“好像是欺骗鲨鱼的因幡白兔一样”。第二处:在文章接近尾声,也即在参观白兔海岸时,作者突然想起小时候,附近有个叫稻叶君的孩子,他曾给人家起了个外号叫“稻叶白兔”。为什么叫“稻叶白兔”呢?因为在日语中“稻叶(稲葉)”的读音是“いなば”,而“因幡”的读音也是“いなば”;两个词语的汉字写法虽不同,但读音却相同。这是作者的随意联想,也是对儿时玩伴的亲昵称呼。但它加强了读者对“因幡白兔”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讲一下“因幡白兔”的故事。话说大国主神是古代日本“苇原中国”的建国之神。大国主神年轻时,有众多异母兄弟,总称八十神。这些异母兄弟邪恶心很重,老想排挤大国主神,总是刁难他。某日,众兄弟为了向因幡国(因幡国的领域大约为现在鸟取县的东部)的八上姬求婚,命令大国主神当随从,负责背负众兄弟的行李。一行人来到气多岬海岸时,发现有只兔子,全身的毛皮都被剥掉了,在海边哭哭啼啼。八十大神见状,故作同情地说:“好可怜啊,不要哭了。你到海里洗一洗,再到高处让风吹干,就可治愈。”白兔照办,结果反而更加痛苦不堪。

落后于众兄弟,来到气多岬的大国主神,看到兔子气息奄奄,便问道:“怎么了?”兔子说:“我因洪水被冲到淤岐岛,因想回本土,但没法过来;于是我欺骗鲨鱼说,我们来比较鲨鱼一族数量多,还是兔子一族数量多?你们在海中排成一列,一直到气多岬,我在你们背上数。”鲨鱼真的排成一列,白兔也在它们背上数。到离海岸还有一步时,兔子兴奋过度,脱口而出:“猪头,你们被我骗了!”结果鲨鱼大怒之下,当场把白兔剥成全裸。

大国主神听毕,向白兔建议:“你到河川用淡水洗身,再摘下河岸生长着的香蒲草的花粉,在花粉上滚一滚,就会恢复原状。”兔子照吩咐去做,果然恢复了原有的毛皮。这只白兔正是“因幡白兔”,也是兔神。白兔为了报恩,向大国主神预言:“八十神求婚会失败;八上姬会选您当夫婿”最后,八上姬果然选择了大国主神。

4 平家衰落

在“从香住到白兔海岸”这篇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写了这么一段话:“过了设有灯塔的伊笹岬后,向背后仰望,崖的上面有一团人家。借用导游的话来说,这是平家衰败后的家族。”

要解释“平家衰败”,就要讲一段日本历史。公元794年,日本进入平安时代(794-1192),作为天皇的子孙成了武士;之后他们变成了控制日本的地方势力代表;最有实力的是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平氏是桓武天皇的后代,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后代。

平清盛(1118-1181),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的争斗中获得胜利,进驻朝廷;从而使平氏家族在朝廷中拥有了重要的权势,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源赖朝(1147-1199),在他14岁时,其父亲源义朝被平清盛打败,并被流放到伊豆地区。但是,源赖朝长大后,随即又消灭了平氏家族,成为征夷大将军,建立了镰仓幕府(1192-1333),开创了武家政治的时代。

源义经(1159-1189)是源赖朝的弟弟,从小习兵练武,武艺高超,在与平氏的作战中屡建奇功。在著名的“一谷会战”中,源义经的军队把集结在摄津(今日大坂府北部和冰库县南部)一谷地区的平氏军队击溃。

平氏在一谷会战败阵后,又将其根据地设置于屋岛(今日香川县高松市东北部,突入濑户内海的熔岩高地)。源义经采取从敌军背后突然袭击的办法,彻底打败了平氏。平氏只落得向濑户内海以西逃窜的后果,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平家衰落”的历史实事。

5 湘南海岸

讲完历史,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来。作者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写到:“我无论如何在文章里写海是很蹩脚的,还是各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为好。”对同一事物和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作者而言,他对观海的看法,可用这篇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来概括:“应邀去看海(日本海),专为看海出门的事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从孩童时期算起大约40年,在湘南的海边生活过来,所以用不着专门去观海。”就像“在大山怀抱中长大的人对山也有和我相似的感觉一样(用不着特意去看山)。”通俗地说,作者对大海早已习以为常,觉得没有必要去看海了(仅这次看日本海是例外)。

真可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套系列纪实片-纪实72小时。其中有一组镜头,选择的是“湘南へ海を見つめる(去湘南看海)”记者在湘南海岸采访了各年龄层、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不同人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海的理由,也因此衍生出不同的话题。下面的内容是笔者根据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进行整理而编写的“实况转播”。

首先“转播”一组一位与阿部昭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的人,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海观”。

镜头1:入夜,两位年轻女性志愿者,陪伴一位老太太,伫立在夜雾迷蒙的漆黑海边。她们手挽着手,凝视着前方的大海,任凭海风吹乱头发,迎风飘散。这位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而且双目失明;家住在靠近湘南海岸的静冈县。

记者:(问老太太)您觉得海的味道怎么样?

老太太:(笑呵呵地说)不错,很不错!(继续说)我本来就在海边长大,一直住在湘南这里;小时候啊,每天到海边疯玩,和其他孩子一起。

记者: 您很喜欢大海,对吗?

老太太: 喜欢!喜欢!海浪也好,海风也好,我都喜欢!

从老太太的笑容、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热爱大海。实际上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在双目失明,年逾八旬时,依然保持着儿时的童心,倾尽全身去感受大海的气息;追寻着生活的乐趣。

镜头2:一个年轻小伙子在海滩晒太阳。经记者询问,了解到他平日在高楼林立的新宿建筑工地工作。

小伙子:平时我待在东京市中心,特难受!到处都是人,就这一点来说,海边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京让人感到烦躁,而大海可以让人平心静气;大海真的有治愈人心灵压抑和焦虑的功能啊!我感觉海滩就是自己的“床”。

小伙子说完上述的话后,紧接着就在自己的“床”上,接连翻了几个筋斗,并且说 :“这种感觉真爽!”。一个举动,一句言谈,惹得记者哈哈大笑。

镜头3:有一位35岁的科研人员,他的工作是研制精密仪器。

科研人员:“我每天都待在研究室,埋头于一大堆资料中;但一到周末,就需要解脱全身心的束缚,所以就来到湘南海岸,而且还要潜水畅游;我感到游完泳,上岸后一周的疲劳都解除了。”说完话,他径直走向大海;记者目送他远去的背影,看见他沉浮于大海,向前游去,而且游的很远。

镜头4:记者在海滩遇到一位长得很帅的小哥,穿着西装,内着白色衬衣。一打听才知道他今年24岁,在房地产公司工作。

记者:你今天为什么来这里呀?

小哥:我今天是来逃避现实的。因为最近公司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正烦着呢。所以就来到海边,我想看看辽阔无垠的大海,或许心情会好转一些吧。

记者:看你的装束,应该是工作服啊?

小哥:本来今天是要去上班的,但心情特别郁闷;想着即便到了公司,也不能专心工作;干脆请假,就来这里了。

记者:那也难怪啊!现在心情怎么样了?

小哥:好多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肚子饿了,打算去吃饭,想吃点美味可口的。(稍停顿后,继续说)哎,想来想去,人活着都不容易,但明天还要加油干!

镜头5:离记者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位身着黑裙的女士,一直凝望着大海。

记者:你是来看海的吗?

女士:哈哈哈……(笑声),其实我是来藤泽出差的。本打算今天回去,一个人逛着逛着就来到这里了。

记者:你性格很开朗嘛!看来也没什么压力。

女士:不是的,以前不是这个状态。工作呀,结婚呀,这些我都感到有压力;有时候压力大了,连饭都吃不下。(稍停顿后,又说)我跟您说,我20岁时,还患过恐慌症呢,每天挣扎在痛苦之中。但到某一天,我醒悟了,既然现在得不出答案,就暂且不要对一些问题纠结了。就这样,慢慢地性格也变了。这是不是人的成长呢?!

记者:在你以前感到有压力时,会不会想去海边散散心?

女士:以前想不到这一点。当时只顾考虑自己的事,完全不在意周围的一切。

记者:那你今天看了大海有什么感想?

女士:似乎理解了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的含义。哈哈哈……(笑声),海真的很大耶,人的心胸若真像大海那么宽大,那就不会有烦心的时候吧?!

镜头6:一位老妇人在向大海里撒着鲜花。记者马上跟进采访。原来老妇人的姐姐去世后,骨灰被撒在了大海。她一边向大海撒去鲜花,一边追思着姐姐。

老妇人(说):虽然大海对我来说,有着心酸的回忆;可总想来看海。大海这么宽广,海风这么舒服;我想姐姐被撒在这里,她也会很开心吧。

镜头7:傍晚,一位高中女生站在湘南海岸瞭望大海。记者前去采访她。

高中生(說):在我第一次有机会看到海时,我就喜欢上了大海。望着大海的辽阔和温柔,我会立刻将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抛诸于脑后。我发现大海会让我平静和得到安慰。

记者:你那么喜欢大海呀!

高中生:是啊!我真羡慕住在海滨城市的人,羡慕湘南的海。我不知道自己以后有没有机会生活在海边。如果不能,我也会每年去看一次海。要是有一天我离开了人世,我也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海。我要和大海永远做朋友!

以上是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去湘南看海”节目中的7个镜头。摄制组在拍摄节目时,还是6月,海水浴场还未开放;但来看海的人群却络绎不绝。人们在海边嬉戏,也向大海寻求慰藉。有人在此治愈心灵的创伤;有人在此摆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总之都是为了得到休息和放松,以便明天重新出发,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当然也是为了开辟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由此来看,阿部昭的“从香住到白兔海岸”这篇游记的格调就显得低沉了一些。就如他在这篇游记最后写的一句话:“看海归来,我好像稍稍拾回了一些希望。” 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的最后一句词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果阿部昭能够活到今天,那他也应该当惊今日殊,今昔已不同。他看海之后,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而不是“稍稍拾回了一些希望”。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更加多元、精彩。快节奏的社会脚步,使人们产生了紧张感,但也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休闲和娱乐方式。好在阿部昭在他的这篇游记的尾声中还留了这么一句话:“在哪个地方的什么位置望到的海好呢?我虽有若干意见,也先按下不表。争论也是徒劳的。”总之,他的游记是他亲身经历的,感受也是发自内心的。一切都客观真实,合乎自然。又如他自己在文中所言:“我到底还是彻头彻尾的乡土生活派啊!”(笔者附记:湘南,即日本首都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神奈川县相模湾北部沿海地区。湘南海岸是日本著名的度假胜地。)

6 日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在阿部昭的这篇游记散文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在太平洋一侧居住的话,想到对面是美国,也没有什么好奇的;而在日本海的对面是过去的满洲(即今天的中国—笔者注)及苏联领土等等,于是在头脑中就产生了无法把握的奇怪感觉。”为了更深刻理解这段话,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企图弄清楚这篇游记的具体写作时间,但都没有找到答案。唯一知道的是他的这篇游记刊登在《现代日本纪行文学全集》补卷三中,由ほるぶ出版社出版。再从作者的生卒年月来看,阿部昭生于1934年,卒于1989年。“内向的一代”作家群体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70年代初开始,逐渐成为日本纯文学创作的的主流力量。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文学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同时也被称为“双村上”時代。两位同姓村上的作家成为1980年代日本文学的中心,一位是村上春树,而另一位则是《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的作者村上龙。从这些能够搜集到的数据、资料来分析,阿部昭的这篇游记散文,应当写于日本战后(1945年)至1980年之间,这个判断应该是没有多大疑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即出现了冷战局面。冷战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斗争。冷战形式下的日本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即倒向美国,积极追随美国。它在对华关系上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和封锁政策。新中国对苏联也奉行“一边倒”政策,即倒向苏联。这自然也加强了苏联东部的纵深防御。1952年4月28日,日本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日华和平条约》(即《日台和约》),日本承认台湾当局。《日台和约》的签订,阻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日台和约》影响中日正常关系达20年之久。由于中日之间没有官方关系,加之日本各届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有所不同,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和曲折。

1951年9月,日本同美国和英国等西方阵营的48个国家签署了“旧金山和平条约”。在签订和平条约的同时,日美也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即《安保条约》)。随后,美军开始驻留日本国内及其周边,日本认可美军使用基地,也允许在必要的时候美军能够从基地出发。1960年1月,日美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即《新安保条》),该条约规定,日本及在日美军基地受到攻击时,双方采取一致行动,增强日美的防卫力;美国军队采取军事行动时,要同日方签订事前协议,增强日美经济力量。对此,日本爆发了反对运动,这一反安保斗争扩大到国民规模。日本因为美国强大,需要美国庇护;而美国需要日本这个亚洲前线军事基地,双方各取所需。现在,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支持下,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就超过了周边曾经的战胜国,并牢牢依附着美国这个强大盟友,在国家安全上得到保证。所以最近才敢和俄国、中国争夺岛屿。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一行抵达北京。经过几天谈判,中日就恢复邦交达成一致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之间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签订。从此,中日关系又向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重视邻国日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愿意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下,与日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进入90年代,世界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随着冷战的结束,日美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日美关系对日本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关系;此外,日本也非常重视同亚洲各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常务,努力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但是,无论日本的内外政策如何变化,各政党的意见多么有分歧,他们都重视中日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世界格局依然处在变化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新兴工业国家中,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最为突出。21世纪中日两国进入全面合作阶段,合作的领域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然在政治领域,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以后,中日首脑的互访遇到了障碍,但是两国领导人仍然保持接触,促进中日关系发展。中日的学术交流、民间往来也不断增加。中国的迅速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应该说,中日两国共同利益是主要的,未来的合作将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国家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国民之间的关系,国民之间的交流特别重要。增进中日两国民间的了解,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中日友好的源泉在民间”,我们对战后日本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特性等,还了解得很不够。我们还要了解真实的日本,争取多数民众。日本战后已经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多数日本人热爱和平,尽管出发点与我们不同,我们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站在正义的角度;日本人是从自己家庭受害,感到战争的可怕,无论如何都反对战争的。现在有很多友好人士,特别是民间人士,他们在政府主流保守,否定战争的情况下,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其精神难能可贵。中日两国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两国人民友好的愿望更加深入人心。只要两国政府和人民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那么任何势力也阻止不了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中日友好的接力棒也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从以上国际形势的分析中,我们似乎找到了阿部昭为什么对美国不感到陌生,而对中国及苏联则感到茫然无知的原因了。这是因为受他当时所处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作者在文章中如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尊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完全反映了作者的真实心态。这些需要读者从作品的文字中仔细体会和深入分析,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7 结语

对大学日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和鉴赏日本文学的名家名著,不仅仅是求知(知识),也要求真(真理)和求新(创新)。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开拓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要充满想象,又要尊重事实;既要潜心国内研究,又要拓宽国际视野;既要呵护民族利益,又要关心人类命运。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学习文学作品既要弄懂它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其潜在含义。

参考文献

[1]陈小芬.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于荣胜.日本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如意.日本历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张立新.日本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樱雪丸.地图上的日本史[M].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

[6]日本帝国书院.日本地图册[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第24届参议院选举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历史课应如何进行中日关系教学
中韩关系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