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效果观察

2019-09-10 01:16曹相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4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

曹相燕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的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规基础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临床规范化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05-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内科各类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多灶萎缩性及自身免疫性,患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疼痛、恶心、反酸等,病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成为胃癌。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消化内科规范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时间为2016年9月~2019年9月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计68例开展研究,依据病例单双号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6.28±5.79)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病程(5.27±1.33)年,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6.36±5.82)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5.21±1.29)年,常规资料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患者,哺乳期女性及其他无法配合研究患者。

1.2方法人院后,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饮食干预计划,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日常饮食的清淡易消化。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治疗干预措施,如患者反酸,每日口服奥美拉唑1次,每次服用量为20mg,如患者腹胀及嗳气,口服潘立酮治疗,每日口服3次,每次服用量为50mg,服药时间为饭后30min。

研究组患者采取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治疗方法为四联疗法联合替普瑞酮。具体药物干预方法为每日口服1次克拉霉素,每次服用量为1g。每日口服1次阿莫西林,每次服用量为2g。每日口服1次枸橼酸铋钾,每次服用量为1.2g。每日口服1次奥美拉唑,每次服用量为20mg。每日口服3次替普瑞酮,服用时间为餐后30min,每次服用量为50mg。

1.3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反酸、恶心、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有效为反酸、恶心、腹痛等临床症状好转,食欲恢复改善。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和有效为临床治疗有效。统计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使用%表示,x检验,利用SPSS23.0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如P<0.05,则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经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指标优势显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及胃液分泌量不足,常规基础治疗模式以患者症状为治疗切入点,利用胃黏膜保护类药物、抑制胃酸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联合治疗,其主要缺陷为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强度治疗的规范性,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联合用药均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知识为基础,治疗效果稳定,可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降低疾病复发率,与常规治疗模式相比优势显著。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药物,通过规范的四联疗法治疗。克拉霉素属于红霉素衍生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抗菌活性突出,在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可有效对抗多种细菌,服药后可迅速扩展至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中,将其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枸橼酸铋钾是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疾病的专用药物,可在胃酸作用下形成覆盖于胃黏膜组织中的保护层,避免食物及胃酸对胃黏膜组织的损伤,也可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有效保护胃黏膜组织,杀灭幽门螺杆菌,使慢性萎缩性胃炎快速愈合。阿莫西林属于抗生素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大部分药物成分可被胃肠道吸收,药物细胞膜通透能力强,杀菌效果显著。奥美拉唑属于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可抑制胃蛋白酶及胃酸分泌,服药后对患者体温及动脉压无不良影响,药效作用持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均有显著效果。上述四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作用机理的协同作用,抑制胃酸,清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粘膜,因此临床将四联疗法作为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加入了替普瑞酮,该药物属胃黏膜保护剂,可加速高分子量糖蛋白合成速度,提高胃黏膜防御功能,促进胃黏膜组织修复再生,增加磷脂质浓度及胃黏膜血流量,也可对溃疡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展。

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患者需改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使用红霉素、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类药物,日常饮食中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形式食物,配合采取弱酸治疗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逐步恢复胃部组织正常功能,改善胃黏膜营养状况,促进疾病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的同步改善。

由此可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幽门螺杆菌转阴率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选取样本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数据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临床效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人文护理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效果观察及分析
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