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边巧手金大爷,做出一套“北京记忆”

2019-09-10 11:48京范儿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煤球炉子老爷子

京范儿

什刹海边有位有名的大爷,自称“金老头”,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北京”。他不但对后海一带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如数家珍,还能说会唱,更有一手自创的绝活儿,多才多艺,令人叹服。

早就听闻金老爷子有一个“百宝箱”,里边装了些什么呢?打开一看,让人眼前一亮—都是些逼真又精致的小玩意儿。

这些小玩意儿都是干什么用的,年轻人还真不知道,有点儿岁数的人却一看就明白,而且会觉得格外亲切。

早年间卖小鱼的用什么家伙什儿?烘笼到底是什么样子?剃头挑子、粪桶、水桶都是啥样?金大爷用废旧材料一一做了出来。虽说每个都只有巴掌大小,但该有的配件、该具备的功能一样不少:馄饨摊子里能掏出成套的碗,货郎挑里有五颜六色的针头线脑……

老爷子把他亲手做的这些宝贝装进了“百宝箱”,也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和老北京人儿时的美好记忆都装了进去。

金大爷想起做老物件,是因为几年前社区要办一次老年人书画展。不会“行文作画”的他也想参加一下,就试着做了一套巴掌大小、老北京人冬天常用的火炉子。没想到,这套火炉子成了当年展出时的“明星展品”,很多老年人都拉着金大爷在他的这套作品前合影留念,说“以后也好告诉小孙子,免得他们将来都不知道这都是什么家伙什儿了”。

如今的年轻人,还真没几个认识这东西的—家家都用上了暖气,谁家还生炉子啊!殊不知,生火在昔日老百姓的生活中可是一件大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炉火应为先”,和煤炉子有关的那些往事留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金大爷做的这一套炉具包括火筷子(通条)、拔火罐、白铁壶、支炉、水汆儿、烘笼等等,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过去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火炉子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物资,烧水、做饭、取暖都离不开它。炉子一般是铸铁制作的,会过日子的人家会给它增加一些附件,以便发挥其最大功效。家里有婴儿的,会置办一个铁丝编就或是竹篾编成的烘笼,架在上面烘烤洗过的小衣服、尿褯子。

水汆儿又是什么呢?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提到,他家旧时在炉子上长年坐一个水汆儿,水汆儿里煮着浓得发苦的茶卤,想喝茶时用茶卤兑上开水。这段对旧时京华风俗的描写,常引发不少人的悠长回味。外头寒风凛冽、天干物燥,掀开门口的棉门帘进到屋里,炉子上坐着的水壶滋润得室内一片氤氲,混合着家居特有的气味,那种温暖是暖气不能比拟的。

炉膛上一般会装一圈烘烤用的铁架子,或是支炉,像倒扣过来的砂锅一样,上面有很多小窟窿眼儿,烤个馒头、窝头之类的食物很是方便,把土豆、红薯切成片放在上面,有半天也就烤熟了。

上口小、下口大,像个喊话筒似的东西就是拔火罐。不是现在用来给人拔罐的那种,而是以前生炉子常用的,可以搁在煤球炉子里,主要是为了把煤球烧起来。晚上封火前,要先添加煤球,待煤球烧一小会儿,再用火盖儿盖好,炉子上架壶水,用余温加热,早晨用来洗漱。这便是昔日北京的生活。

这两年,金大爷又开始做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叫卖时用的家伙什儿。“做这个,是因为过年的时候看见庙会上有人表演叫卖,还上了电视。可是他用的挑子不对—卖小鱼的挑子可不能两头都是笸箩。”

金大爷做的卖小鱼的挑子,一头是分了好几个格子的浅木桶,上面还放着一个小瓷碗;另一头是柳条筐,上面扣着好几个“玻璃缸子”。“浅木桶里分别装着不同价格的小金鱼,顾客要哪种,卖小鱼的就拿小瓷碗给舀哪种;后头的柳条筐里垫着稻草,装着搭售的鱼缸。”

做了卖小鱼的挑子后,金大爷的兴趣被勾了起来,又陸续做了货郎挑子、补锅匠的挑子、卖炸丸子的车子、剃头挑子、卖切糕的车子、送水车、粪车、卖馄饨的车子、卖劈柴的车子、脚行里给人代步的独轮车、卖冰棍的车子……每一个都是手掌心大小,但一处细节都没落下。

老爷子做的独轮水车,旁边的桶是圆的,而粪车旁边的桶是方的,而且是木头的。“为什么不用铁的呢?因为粪桶要背着,铁家伙冬天贴着身子太冷。”

卖炸丸子的车子,一头是铁锅,上面的木头锅盖能掀开,旁边还有两个小碗,里面分别盛着“香菜末”和“芝麻酱”;另一头安着玻璃柜子,挪开柜子,车里还掏空了,用镊子能从里面夹出碗筷来。金大爷笑着回忆:“多数都在十三中门口卖,香着呢。”

卖切糕的车子上,不仅有“切糕”和掀开一角的白盖布,车把上还挂着装包装纸的兜子,泡刀桶、刀都镶了铜。“这你不能马虎。以前卖切糕的好多就是特别讲究,那都是必须镶铜活儿的,要的就是锃光瓦亮、干净利索,这样人家才愿意买你的东西。”

拉洋片的小摊也做得非常精心:下面柜子的把手都刷上了颜料,摊子上面做了锣鼓镲,还有一个绸子条,表演用的玻璃彩绘也都画了出来。“每拉一张片子,拉洋片的就把内容给唱出来。一般是两分钱看一回,都是老故事。连看带听,这在那时候就是享受啦。”

虽然做了一大箱子的老物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金大爷得意地说,他没有为此花一分钱—这些东西都是用废旧材料一点点做成的。

袜板是把冰棍杆打磨光滑了做成的;卖小鱼的笸箩是把茶叶盒子的盖锉好了当底座,里头的格子是把茶叶盒子切割后安上的;鱼缸是用老伴吃过的药丸子的外壳做的;排子车的车把用的是一次性筷子……

“又环保,做着又能消食解闷,还能跟大家讲讲以前的事儿,自己挺开心。”说起为什么对这些玩意儿如此钟情,金老爷子说,他除了喜爱民俗文化,想重温儿时记忆,还为了老有所乐。

金老爷子说,一般情况下,一个模型从原材料的收集到制作完成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慢工出细活。他对每一个模型的细节都精益求精,有时候做得入迷,连吃饭都忘了。

这些玩意儿虽小,意义却大。在金老爷子眼里,这些模型远远不只是长、宽、高不到20厘米的废旧材料组合,而是70载岁月留下的痕迹和回味。虽然现在的生活中早已不见了它们的踪迹,但是在老北京人眼里,那可是载满了酸甜苦辣的生活记忆。

如今已经76岁的金老爷子仍旧精神抖擞,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他给民俗协会做老行当的模型,还接受学校的邀请,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老北京民俗,普及传统文化。他还有一件特别想做的事,就是搜集童谣,因为那些简单的句子和调子里面藏着很多故事、很多知识、很多道理……岁月也仿佛历历在目。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9月6日,一二三荐)

猜你喜欢
煤球炉子老爷子
娘家铜炉子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小老爷子的指甲刀
“煤球”传奇
折纸圣诞老人
煤球蛋糕的故事
解梦
暮鼓
蜂窝煤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