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脱贫:农业特色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2019-09-10 07:22
宁夏画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茴香华润母牛

2019年以来,海原县紧紧围绕“一带两廊”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三带两园六基地”产业发展思路,整合产业扶贫资金2.2亿元,突出产业振兴,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一主三特+X”产业提质增效。到年底,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48万户9.49万人,预计实现农业产值达47亿元,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达4500元以上。

草畜产业是海原县“一主三特+X”产业的主导产业。为助推草畜产业快速发展,海原县依托“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按照“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扩规”的思路,加快推进“母畜扩繁、品种改良、饲草加工、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加工营销”六大体系建设,全力助推脱贫摘帽进程。

“华润基础母牛银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的重大转变。

——“华润基础母牛银行”,带动草畜产业红红火火

“过去想搞养殖,但苦于没有钱,如今‘华润基础母牛银行’终于帮我圆了养殖梦。这一下娃娃上学再不用愁咧。”海原县贾塘乡西庄村贫困户白春花看着自家圈里3头长得丰满结实的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和几头依偎在母牛身边吃奶的小牛犊,甭提有多高兴了。

和白春花一样,一头价值上万元的母牛,企业提供3年期无息借款6000元,政府为农户每头牛再补贴2000元,农户只需交2000元就能牵回家,剩余借款3年内还能用母牛下的公牛犊抵还。这种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如今成为海原县脱贫攻坚的现实路径。

海原县是以草畜为主的传统农牧业县,农民种草养牛养羊的基础较好,但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科技服务支撑、缺乏品牌市场营销。2012年11月,国务院确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海原县。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经过反复论证,确定发展高端肉牛产业,借助华润五丰供港60年的品牌优势和华润万家4000多家终端门店的企业优势,结合海原县种草养畜传统产业的基础条件,实施了华润草畜一体化产业扶贫项目。

龙头企业有了,产业选准了,围绕如何让贫困户参与养牛、养好牛、挣到钱脱贫致富3个关键问题,华润集团捐赠3.85億元,成立海原县华润农业有限公司和华润润农养殖合作社,选派专业技术团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养殖合作社+专业村+养殖户”的思路,搭建起了“华润基础母牛银行”产业扶贫模式。

“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是将华润集团购买的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以市场价格标准,通过3户联保的方式“赊”给贫困户分散养殖(每户贫困户可赊3~5头牛)。每头牛提供6000元无息借款,3年后用活牛称重的方式,再以每公斤不低于28元的价格用公牛犊抵顶借款,生产的母牛犊由贫困户自繁自育。该模式带动了海原县高端肉牛产业的发展,形成联农带农扶贫机制,使当地贫困户通过养殖高端肉牛脱贫。

由于机制灵活、与贫困户连接紧密,帮扶成效显著,得到了国务院及区、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2015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争取能够为国企扶贫做出样子,走出路子”。

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是攻克贫困的“坚中之坚”,为了不让老弱病残困难群众在脱贫攻坚路上掉队,在“华润基础母牛银行”的基础上,海原县政府又针对部分老弱病残家庭困难多、劳动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滞后的建档立卡户,创新实施了托管供养模式,即县财政扶贫、农户、企业按2∶2∶6的比例,筹措资金450万元,在海原县各乡镇村150多户建档立卡户“托管代养”华润基础母牛450头,3年代养期内户均可分红2万多元。

在海原县西安镇胡湾村智通专业养殖合作社,村支书在大雨天精心照料着棚圈里180多头牛。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该村支书2015年废弃掉自己的砖厂搞起了养殖。2017年9月,胡湾村成立了智通专业养殖合作社,通过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开始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为了加快发展合作社,西安镇政府为合作社注入产业扶贫资金200万元,并签订了资金收益协议,按照规定归还本金兑付分红,分红资金作为村集体收入。

胡湾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大部分靠种地为生,很少有人搞养殖,但这些年仅靠种地根本没有任何收益。“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在海原县的成功推广,让很多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村里有11000亩水浇地,我们以400元/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1亩地最少产6吨青贮,育肥1头牛1年最多消耗5~6吨青贮,1吨青贮按300元计算,养1头牛需要1800元,1头牛产1只小牛犊,4个月大的时候平均能卖到8000元,那么一年下来1头牛的利润就有6000元。对于我们村来说,每家每户养10头牛绝对没问题。”从村支书算的账里,我们看到了胡湾村未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是个传统的养殖村,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养过牛,但原来养的都是本地牛,不仅饲养成本高、生长周期长,而且卖的价格低。自从引进了华润集团提供的西门塔尔品种的牛之后,本地牛基本上都被淘汰了。徐坪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西门塔尔牛发育快、好喂养、见效快,全村496户人家,如今已有100多户都在养华润提供的西门塔尔肉牛”。该村支书还告诉记者,他家的6头母牛几个月前已经产下了9头小牛,前两天他刚刚卖掉了5头。据他说,这些小牛犊长到1岁半的时候,一只就能卖12000左右。

在位于海原县曹洼乡华润草畜一体化项目区,记者看到,一座占地1700多亩,投资2.65亿元的现代化的厂区拔地而起,与远处的南华山遥相呼应。存栏1000头的高档肉牛繁育场、存栏8000头的肉牛育肥场、年加工3万吨的精饲料加工厂、年加工8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年产量4万吨的有机肥厂已经陆续建成投产。该项目作为华润集团单笔投入金额最大的扶贫工程,从养殖户手中购进的公牛经育肥后,直接供应给华润万家在全国的4000余家超市。

现如今,海原县和华润集团一同探索实施的“华润基础母牛银行”“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村级集体经济”“华润基础母牛托管代养”3种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贫困群众通过发展高端肉牛养殖,实现产业增收。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捐赠扶贫资金3.85亿元,建成曹洼乡存栏8000头肉牛育肥场、贾塘乡2000头基础母牛繁育场和年产饲草20万吨饲草加工场。

截至2019年上半年,在母畜扩繁体系上,海原县已累计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28500头,向17个乡镇1个管委会116个村8617户赊销27757头。同时,推广“托管代养”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为137个村建立了4795万元村级发展基金,每村年分红5.534万元。

在科技服务体系上,海原县建成肉牛冷配点47处,开展企业化运作服务,以所在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村,扩大畜牧科技服务覆盖面,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功能齐全、良好运行”的畜牧科技服务体系,促进海原县肉牛养殖业向标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

此外,海原县启动运营西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针对畜牧技术人员开展黄牛改良技术培训,拟定了《海原县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组建海原县高端肉牛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开展高端肉牛品种改良、疫病疾病防控、科技培训服务等,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功能齐全、运行良好”的畜牧科技服务体系。

在疫病防控体系上,海原县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防疫体系,完成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认证和动物防疫信息化平台,配套完善乡镇兽医站10个,启动动物疫病防控检查站7个。确立了17家社会组织承接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力推进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改革。

在加工营销体系上,海兴开发区建设华润6万头高端肉牛精深加工厂,建立肉牛屠宰、加工、分割、包装、统一品牌和冷链物流为一体的深加工全产业链体系。依托海原华润曹洼养殖基地,完成活牛供港18批783头,其中,2019年4批185头。

此外,为解决饲草问题,海原县依托国家草原生态保护牧草良种补贴项目、振兴奶牛计划高产优质苜蓿基地项目、退牧还草人工饲草基地项目,以草畜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推广,选用适宜品种,适时机械化收割等适用技术,建立稳定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为牛、羊饲养殖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在饲草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上,海原县依托已建成的曹洼精饲料加工中心、三河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为三河镇、海城镇、树台乡等11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配送压片玉米737.19吨、打包青贮饲料2906.8吨,有效地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饲草料短缺的问题。

牛产业风生水起,羊产业也紧随其后,海原县依托盐池滩羊品牌“借船出海”,狠抓本地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引进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繁育场,培育养殖大户,带动全县优质滩羊规模化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链条。以众一集团万只肉羊养殖场为主建设滩羊保种选育示范基地,以甘盐池乡、树台乡、西安镇、海城镇等为主建设滩羊保种选育示范区。2019年,肉羊饲养量将稳定在150万只,其中滩羊10万只。

2019年,海原县建设富硒硒砂瓜生产基地6万亩,总产量6.5万吨以上,其中关桥乡推广基施和追施富硒有机肥200吨,完成富硒硒砂瓜种植9689.7亩,涉及农户66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8户;510亩核心区,涉及农户56户,其中建档立卡20户。种植的主要品种为金城五号,已上市销售1000余吨。

——富硒瓜果,鼓了钱包甜了心头

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河流域是海原县传统硒砂瓜种植核心区,有近百年压砂瓜种植历史。这里虽然沟壑纵横、干旱贫瘠,但因其土壤独特、气候适宜,生长的硒砂瓜个头大、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并且味道甘甜沁人心脾。

这些年,当地政府加大了硒砂瓜的种植规模,随着科技支持和政府对本地硒砂瓜品质的保护和品牌的推广,硒砂瓜种植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关桥乡负责人介绍,每亩硒砂瓜每年可以给村民带来3500元的固定收入,成为麻春村一带百姓固定的收入来源之一。目前,关桥乡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超过10万吨。而且硒砂瓜也有统一的销售渠道,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7月中旬,正值硒砂瓜的收获季和销售高峰期,每年这个时候,麻春村天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成了大忙人,该负责人多年來始终致力于当地硒砂瓜对外销售和推广,通过多年的努力,他的销售渠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当地的许多瓜农都通过他以及其他几家合作社的经纪人将硒砂瓜销到了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

在关桥乡麻春村记者发现,无论是村子里的街道、餐馆门口、广场,还是硒砂瓜种植区的田间地头,只要是稍显宽敞的地方,都停满了外来拉瓜的大货车。小小的麻春村,到处都能见到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在这段日子里,平均每天都会有60~70辆大货车进出麻春村。从西安来的梁老板是这里的常客,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在村里驻扎好多天。从四川远道而来的司机师傅李宏胜正准备将装得满满的一车硒砂瓜起程拉往四川成都。他说,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来到麻春村,把这里的瓜运往全国各地。

在麻春村的另外一家合作社——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同样热闹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合作社通过政府扶持,做了1万亩的硒砂瓜小产区,通过“政府引领+合作社+企业”,共吸纳了全村662户瓜农,其中包括3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3名政府帮扶的残疾人。“今年的瓜长势特别好,市场价也较往年好。”正忙着装车的几名小伙子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合作社临时雇来的装卸工,因为瓜卖得特别火,他们每天从早到晚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炎炎烈日下,每个人的脸都晒得黑里透红,大汗淋漓,但依然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

海原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严格执行《中卫市富硒硒砂瓜绿色标准化技术》管理规程,把发展富硒产业,打造“中国塞上硒谷”作为推进全县特色农业提升品牌竞争力、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抓手,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扶贫模式,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种植密度、统一水肥管理、统一贴标销售的“五统一”要求,打造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服务优、销售优“五优”硒砂瓜示范基地。经检测,富硒硒砂瓜基地核心区甜瓜含硒量最高达0.0198mg/公斤、含糖量达到12.5%以上,送检样品全部为优质富硒硒砂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富硒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全面管控富硒硒砂瓜二维码防伪溯源专用标识“印、识、贴、管”4个重点环节,着力加强富硒硒砂瓜品牌“保真”工作,确保示范基地富硒硒砂瓜专用标识贴标率达到100%。海原县先后与杭州海亮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华润万家、南京苏果等多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愿,实行订单生产,在主销城市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推介中卫富硒硒砂瓜和富硒产业。截至2019年7月,签订富硒硒砂瓜订单0.4万吨,定价168元销售礼品瓜2万个,已销售3000个,在各地设立了富硒硒砂瓜“专销区”。

在打造富硒硒砂瓜富硒的基础上,还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富硒功能农业的积极性,开展马铃薯、谷子富硒功能农业试验示范,在关庄乡庙湾村建设富硒马铃薯示范基地350亩、在关桥乡八斗村种植富硒小杂粮示范基地330亩,引进3个以上新品种用于开展品种试验及示范,引领全县富硒功能农业发展。

马铃薯是海原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马铃薯主粮战略的推动下,海原县马铃薯产业从以前的注重面积逐渐向注重品质、产量、效益上转变。

——马铃薯,变身“金豆豆”

海原县大力实施和推广马铃薯项目,合理规划马铃薯种植结构,使马铃薯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海原县以南华山阴湿地区马铃薯产业带建设为主,重点建设海城段塬、曹洼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以树台、关庄、红羊等乡镇为重点,采购原原种600万粒、一级种2000吨,建设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3个,面积稳定在60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种植8万亩。

由中沙绿城(宁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海城镇段塬村马铃薯基地,基地面积2100亩,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2个(青薯9号、青薯168)。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合理布设,充分利用该地区有效自然降水、保障土壤水份,坚持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采用一次性施肥、高垄管灌、药剂拌种、小整薯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检测,实行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引领种植科学化发展,产品无公害发展。这种“农业十企业”的新业态,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同时,针对脱毒种薯覆盖率不高、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县农牧局通过新建马铃薯研发中心、脱毒种薯扩繁中心,突出发展高端专用薯,在灌溉条件较好的西安镇等乡镇,建设6万亩高端专用薯生产基地,为马铃薯全粉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料,打造特色专用品牌,提高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还对繁育微型薯、原种、良种的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补贴,全县马铃薯种薯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繁微型薯、繁原种、繁良种的生产格局。

目前,海原县马铃薯种植已达到60多万亩,一级种薯种植面积45万亩,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75%。全县有15423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15.2万亩,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有力助推脱贫攻坚,为2019年脱贫摘帽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

立秋后的几场雨,让海原县关桥乡八斗村的土壤吸足了水分,漫山遍野的糜子被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腰,静静地等待收获时节的到来。

——小杂粮,沉甸甸的收获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无污染食品、医药工业、饮料工业的深度开发、利用,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小杂粮以其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出口创汇和外销量不断上升,已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海原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旱作农业区,正是种植荞麦、豌豆、莜麦、糜子、谷子等優质杂粮的黄金产区。

过去,海原县小杂粮种植品种大都是农户自留本地品种,品质差、产量低,加上技术跟不上,一直制约着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在“科技支宁”行动的帮助和推动下,海原县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种植区域,建设海城镇武塬村、段塬村、堡子村,西安镇北吉村等小杂粮产业带,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六统一”新模式,实现机械化整地、播种、除草、统防统治、收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约生产成本。

“种了十几年地,头一次见一株糜子结这么多穗子!今年的收入肯定翻一番。”在八斗村小杂粮种植基地1000多亩的糜子示范园区,八斗村村支书手捧着几股子沉甸甸的糜子穗笑着说。他介绍,示范园区使用渗水地膜波浪式覆膜穴播技术后,降水利用率从30%提高至70%,糜子、谷子的产量能翻一番,从亩均一两百斤增加至三四百斤。

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让农民深切体会到依靠科学种田带来的丰产增收最大化。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海原县小杂粮亩产值达1000元以上,总产值将达1亿元以上。

2019年以来,海原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龙头带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四新”机制和“五个百分百”标准,推进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在传统土地流转种植的基础上,主推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和包销的“四代一包”农业托管服务,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技术装备优势,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其中建档立户1.96万户种植小杂粮21万亩。

小茴香、枸杞、蔬菜,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经济和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小茴香、枸杞、蔬菜,走出一片天

海原县有着悠久的小茴香种植历史,生产的小茴香色美、味纯、质优,被誉为上等调味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小茴香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优质小茴香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效益不断提升,海原县小茴香的种植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海原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之市场带动,使全县小茴香种植有了长足发展。

西安镇园河村是海原县较早开发种植小茴香的乡村之一。10多年前,这里只有10多户农民种植小茴香,如今,以园河流域为中心,周边5个乡镇库井灌区的农民都在种植小茴香,面积稳定在8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小茴香主产区。在小茴香销售旺季,行走在西安镇,到处是小茴香产销加工协会集中收购、外商装车运输的场面,每公斤11~13元价格的小茴香供不应求。小作物长成大产业,小协会连接大市场,从最初小范围的零星种植,到如今规模化生产、注册品牌、企业化购销的飞跃,经过不断磨砺,海原小茴香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园河村农民黄宗泰这几年通过种植小茴香,每年平均收入2万元。如今,随着当地政府在搞好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服务的同时,又投资建设小茴香专业批发市场、注册“天都山”牌小茴香品牌,使得小茴香的市场前景更加兴旺,黄宗泰和周边的农户种植小茴香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了。

海原县形成了以西安镇为中心,辐射树台、关桥、史店、曹洼等乡镇的生产基地,全县共种植小茴香5.7万亩。

宁夏枸杞名闻全国。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枸杞作为农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大力打造并提出培育以中宁为核心、以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盐碱地为两翼的产业带布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枸杞产业的发展。

海原县高崖乡高崖村地处清水河畔。全村总人口2150人,现有耕地面积6000余亩,其中扬黄水浇地4000亩。2002年该村利用2000余亩清水河河滩地种植枸杞。近两年,全村人均仅枸杞收入超过7000元,每年7~9月枸杞采摘期,全村每天有近2000个附近村庄的劳动力在从事枸杞采摘。

此外,作为宁夏南部山区冷凉蔬菜核心产区之一的海原县,积极寻求与龙头企业合作,将高标准设施园区与蔬菜产业相结合,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在海原县西安镇高标准设施蔬菜园区,记者看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划一的排列,很是壮观。在上千亩的薄膜地里,芥蓝、小白菜、空心菜等供港蔬菜长得郁郁葱葱,一群来自云南、贵州的菜农正忙着采摘、挑选、装箱,之后集中送往菜地旁边的现代化冷链库区,再发往东南亚市场。除此之外,园区里还规划了农民田间学校、冷链、运输通道等硬件设施以及生态餐厅、采摘园、垂钓园等生态旅游产业项目。

据悉,这座蔬菜园区总投资3.1亿元,占地5000亩,是目前宁南山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设施蔬菜园区。园区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温室大棚技术。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主打有机牌,主攻东部沿海省份及港澳地区的高端市场。

获益的不仅仅是投资企业,更有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企业从当地农户手中按400元/亩的标准流转土地3217亩,流转期限为13年,涉及农户565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77户,745人。园区全部建成投产之后,贫困户将获得“流转费+务工收入+分红”3项收入,户均预计年增收1.6万元,摘掉贫困帽子不成问题。

海原先后建成了4个千亩红葱示范基地,红葱大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迈进。三河镇的“闽宁菌菇扶贫产业园”也已投入生产。海原的蔬菜产业已经从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育苗、病虫害统防统治、抱团营销上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酸甜可口的红梅杏、金灿灿的油菜花、成片成片的小杂粮……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发展全域旅游,多角度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助推了脱贫摘帽。

——特色产业,美了山乡醉了游人

盛夏的海原,气候凉爽、景色宜人、山花遍野,色彩绚丽的梯田更是将海原的山川坡地装扮得如诗如画。海原县“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先后在史店乡田拐村、红羊乡术川村等部分美丽乡村上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海原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打造以树台乡、史店乡为主的红梅杏、山杏、山桃等经济林区;关桥乡贺堡河流域梨花风景区和香水梨特色区;西安镇老城村为中心的万亩小茴香特色种植区;关桥乡、高崖乡为主的硒砂瓜、甜瓜种植区;红羊乡小杂粮“七彩梯田”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生态”的扶贫生态休闲农业项目示范区,强化农事体验,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多业态,带动贫困户致富。

当人们站在田拐村万亩红梅杏基地的观光台,或是驻足在红羊乡术川村“七彩梯田”山顶的古堡上,环顾四望,只见蓝天白云下,漫山遍野的绿色沁人心扉。正值油菜花、糜子、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开花季节,它们将层层叠叠的梯田渲染的五颜六色,如彩色的飘带从山脚盘绕直至山顶,恍若仙境一般,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田拐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2014年村里实施了“坡改梯”,将后山高低起伏不平的丘陵改为梯田。2015年梯田交由企业代管3年,种植红梅杏。企业雇用村民务工,政府按照退耕还林给予村民补偿。他说:“村子已经在红梅杏下种植了观赏性油菜花,下一步准备围绕红梅杏、油菜花开展特色旅游观光产业,现在村里近10户已经自费将自家住宅改成了客栈,感兴趣者大有人在!”全域旅游引領田拐村村民们在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幸福前行。

猜你喜欢
小茴香华润母牛
小茴香可缓解颈椎不适
枕边常备小茴香,缓解失眠护颈椎
肉牛繁育改良技术要点
巧用小茴香止痛
母牛难产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头牛所见到的明亮
生日
起底华润系帝国
肩周炎,盐炒小茴香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