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文言“开篇”教学的调查分析

2019-09-10 17:30魏军辉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魏军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重大幅度提升,文言文启蒙教学成为小学语文学科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紧抓本学年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文言“开篇”《杨氏之子》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文言“开篇”《司马光》都在使用的历史机遇,在本校20个教学班,1268名学生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提出关于文言教学起点、起步、启蒙等问题的建议。

一、“开篇”选文的比较分析

1.比较

2.分析

两篇选文共同之处在于文章的人物、内容、思想的厘定均基于儿童立场。语料均出自古代名著或史籍,语言凝练典雅,篇幅短小精悍,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学文言文“开篇”的适读性。

两篇选文的不同之处有两方面值得分析。一是在题材方面,《司马光》的题材为机智救人的故事,内容是具体的行为事实,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多数儿童知晓,学生易于理解。篇幅也只有两句话30个字,朗读的句内停顿比较简单,这是文言启蒙教学起点前移到三年级的语篇基础。而《杨氏之子》的题材为风趣机智的言说故事,蕴含着一定的语言逻辑,有一定的抽象性,相对没有具体事例容易理解,但放在五年级下期学习还是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基础。

二是在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理念方面。两篇选文都要求朗读课文,但《司马光》一文尽管句内停顿相对简单,但教材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这不仅体现了对文言文朗读教学的重视,还强调了教师范读、领读的重要性。而《杨氏之子》则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流利的朗读课文”。事实上,像“夫子家/禽”这样的节奏和停顿没有教师的领读和示范,学生是很难掌握的。两篇选文都有关于文意理解的要求,但《司马光》一文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体现了文言启蒙时期对文言文理解的弹性和宽容,是对儿童“初尝”文言味的尊重和理解,是对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期待。尤其是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让学生讲故事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法上贯通了古诗文的有机联系,把文言启蒙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结为一体,实属难能可贵。相比之下,《杨氏之子》“参考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刚性且严苛。钱梦龙先生认为:“多少年来,基本的教法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显然,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受“八字真经”传统影响的产物,这极有可能给文言文启蒙期的儿童造成学习上的“畏惧感”或“乏味感”。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一文作为文言学习的“开篇”,能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这既能激发儿童对祖国悠久文化的好奇和认同,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的引导能促进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在交流中开启学生的“发現”之旅,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课后思考练习体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文言启蒙教学的不同认识,彰显了编者不同的文言启蒙观。两个版本的教材开发相距近十年,统编教材的进步显而易见,小学语文学科的革新足见一斑。

二、“开篇”选文施教情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

2.分析

由于2011年课程标准未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学段标准和教学建议,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依赖教材“文白混编”的条件,没有对文言文启蒙教学做过多的研究,学情不足,教学创意不佳。由上面的调查不难看出两个方面是事实:一是受多年小学不教文言文或很少教文言文的影响(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仅仅选4篇,不足400字),一线教师对文言文启蒙教学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文言教学启蒙教学的研究近乎阙如。教学水平停留在“跟着教材走”的低位;二是教材建设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极大,突出反应在课后思考练习方面。在没有课表指引的情况下,课后思考练习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指南针。

三、“开篇”选文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

2.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由于两篇选文故事性强,为儿童喜闻乐见,学生都比较爱学,这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杨氏之子》安排在五年级,可能受文章内容语言逻辑抽象性的影响,学生学习体验没有内容为具体事实的《司马光》积极;其次,受教材课后练习及教师教学素养的双重制约,《杨氏之子》一文的朗读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有失文言文启蒙的学法之要;最后,从学校考评和学生考试成绩两个方面分析,凸显文言文启蒙教学评价“无标可依”的问题。《杨氏之子》的考试命题思路受初、高中文言文评价的影响,也受到教材课后练习的影响,字字句句落实的考法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司马光》的考评方式显然宽容,学生成绩相对较高,会给启蒙时期儿童文言学习树立信心。

总之,从学情调查看,统编本三年级“开篇”的学习效果整体略优于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文言“开篇”由五年级前移到三年级是可行的,同时说明文言启蒙学习的关键敏感期可能在小学中年级。

四、关于文言文启蒙教学的建议

1.明晰课程标准

文言文大量进入统编语文教材,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小学文言文启蒙教学的学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均需要有较为明晰的表述,以便于指导一线教学。莫国夫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必须要给予文言文合适的定位,而不是如当下的教学现状,只是一种点缀和装饰。”林志芳认为“至于小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以广泛阅读、记诵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诵读初步习得文言语感,至于文言知识则不必要急于做过高要求。”这些建议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当前统编教材实施的现状看,课程标准除了增加文言文学习的内容外,中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可指向“在教师的引读下,明白浅易文言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言语感,培养文言学习的兴趣”;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可指向“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大意,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转述文言文的意思,涵养文言语感,培养文言学习兴趣。”教学建议中尽量引导教师呵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积极的文言语感等。教学评价中不做刚性规定,根据上述目标做相应柔性引导,文言知识考查最好不要列入课程标准。

2.加强教师培训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比重上升,给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小学多年不教文言文或很少教文言文的缘故,文言启蒙教学中教师的“教”容易犯“冷热病”,要么重视不够,要么复制中学的教法,这需要结合统编教材的培训重点予以解决。培训内容着重在文言文启蒙的课程意义、教材特征、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等方面。培训方式应突出基于教学实践需要的课例示范和课例评析等,以增强培训实效。

3.重视教学研究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母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载体。受近现代文言文启蒙教学的断裂的历史影响,又遇全媒体时代的新挑战,文言文启蒙教育在这样的时点上起步,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在学生的“学”等方面,亦或是在课程资源开发、课外阅读等领域都要展开契合时代特征的研究。重视文言启蒙教学的研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文化信心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市皇甫学校(744100)

猜你喜欢
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