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时机,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2019-09-10 20:05王婉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孙中山方向错误

王婉

课堂追问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一种语言行为,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问题,用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入。追问是一种探究性的提问,要起到调整学生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认识错误、促使学生思考更深入等效果。若要让追问的效果变得更明显,还要注意把握好追问的时机,这样才能让追问变得更合理、更有效。

一、回答浅显时,漫溯深处

浅显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看到了文章表面的意思,并没有抓住文章深处的内涵,在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追问的方法搭建有效的支架,促使学生找到深入探究的方向。若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则学生能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

在阅读三年级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孙中山会大胆地提出问题呢?”有学生只是从文字表面寻求答案,提出:“因为孙中山觉得为了弄清楚道理,挨打也是值得的。”此时要尝试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挨打并不是很好的感觉,为何孙中山会觉得值得呢?除了‘挨打以外,有可能还会遭受别人的嘲笑,孙中山觉得这也是值得的吗?”学生沿着这个问题的方向深入下去思考,认为:“孙中山有着敢于钻研、勇于向未知事物挑战的信念,所以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孙中山认为值得去问的话,他还是敢于去问的。”这样就促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挖掘了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下去:“在生活中,你是一个敢于向问题发起挑战的人吗?你敢于向他人提问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了一层。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在提问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先提出一个比较浅显的、具体化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步深入下去展开提问,这样就将原问题拆解成了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发展思维能力,找到正确的思考方法。

二、出现意外时,拓展空间

学者叶澜认为:“课堂是向着未知方向前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机智的追问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想象的空间,从而把握好这个意外。

在阅读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若你坐的船上也来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做呢?会和小鸟成为好朋友吗?”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翠鸟是吃鱼的吗?我只知道鸬鹚是吃鱼的。”这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意外情况,学生并没有按照问题的既定方向思考下去,而是思考了其他的方面。此时可利用追问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将其和学习的主题结合起来。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不同的鸟儿种类呢?哪些鸟儿和翠鸟是同一类的呢?大家和这些鸟儿之间是怎样相处的呢?能否和鸟儿成为朋友呢?”这个问题一方面沿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拓展下去,探究有哪些不同种类的鸟,此后则转移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促使学生开始探究和文章主题有关的问题,思考人和鸟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样就合理控制好了例外,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的预设答案时,要接受学生的意外答案,这样能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能促使师生活动共同进步。在面对意外时,要注意追问的即时性和导向性,要让学生从意外中回到学习的焦点上,又或者让学生顺着意外思考下去,拓展学习空间,这两者都能解决出现意外的情况。

三、解读有误时,转化资源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有所不足,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误读的情况。在学生发生错误时,要避免直接用“不对”进行回答,而应该采用合理的追问,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地方,并展开积极思考,思索怎样调整自己的答案,获得正确的回答。这样能将学生的认知错误看成是有用的教学资源,能促使学生围绕错误点进行思考,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而提升学习型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时,提出问题:“鲧和禹治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通过对比他们的方法获得什么感悟?”有学生回答问题:“鲧治水的方法就是筑坝挡水,而禹则利用人多的策略,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学生直接从课文中截取了词句,回答此问题,但是由于阅读有误,所以问题的回答有错误。此时不能直接提出:“你的答案不对。”应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下去。“鲧不是也带着大家一起治水吗?所以鲧也不缺少帮手啊?你看看两个人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这个追问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答案中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则给学生提供了继续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思考后提出:“禹改进了治水的方法,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治水效果。”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错误,并将错误资源转化为继续探究的学习资源。

学者布鲁纳认为:“學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在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不能简单粗暴地提出其回答错误,而应该尝试将错误的回答转变成有用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展开追问,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解答。

四、迟疑不前时,搭脚手架

不少小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常常会迟疑不前,心中有答案,但是不敢说出来。针对这样的问题,要尝试使用合理的追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励,促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刚刚阅读了这篇课文,总结出了生活哲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说说自己的感悟吧。”此时注意到有学生的脸上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但是却又有所迟疑,手想要举起,但是又放下了。这表示该学生处于迟疑不前的状态,此时要通过追问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想法:“这位同学是不是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啊。不用害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觉得自己和小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这件事情给你的感悟是什么?”这个追问一方面起到了鼓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回答的角度,让学生的回答有了方向。

在展开追问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回答情况、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面都能发现学生是否处于迟疑不前的状态。若发现学生的内心处于犹豫的状态,就要将鼓励性的语言融入到追问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能合理地搭建起学生思考的“脚手架”,促使学生从不敢主动表达过渡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够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问题,而在于能否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做出一定的变动,提升教学效率。”课堂追问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也展现了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思考怎样把握追问的时机,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实验小学(221000)

猜你喜欢
孙中山方向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孙中山的绰号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改变颜色和方向
“怒”与“努”
“浮”字等
位置与方向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