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2019-09-10 12:53张海霞
天津教育·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华民族

张海霞

【摘要】农村初中教育环境相对滞后,农村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影响了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以及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因此在农村初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对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受农村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民族精神这个词汇相对陌生,影响了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继承。而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使命,理应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促进学生热爱民族、热爱家国精神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初中时期学生正式接触历史教学,涉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事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古今对照与对世界历史的初步了解,领略中华民族精神经久不衰的根源与传承的价值,学生可以在历史的学习中了解家国情怀以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立志学习,为将来踏上社会岗位,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奠定精神基础。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学生在了解历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以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与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因而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以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引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进而化德为行,提高思想品质。

(三)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历史上许多爱国故事所体现的精神气节,都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学生会感受爱国人士的家国情怀,真正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更好地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树立远大志向,作出贡献,报效祖国。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理解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一切民族的创造与奉献行为都源于对国家的爱,都源于家国情怀。正确理解民族精神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要通过历史史实的挖掘,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气节,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民族精神,形成向上的民族气节。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民族精神的正确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不偏离方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中民族精神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爱国主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相關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在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学生以自己的切身行动与生命谱写爱国主义赞歌,学生感动的同时,也被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信仰所感染,因此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由于学生对五四运动缺乏了解,历史已经离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学生游行以及为真理而斗争的场面,让学生体验青年学生斗争的力量,以及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所面临的考验。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五四运动的口号与历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的口号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五四运动所独有的特点,让学生认识与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纯粹性。在这个环节,如果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引导学生偏离教育的方向,如给学生一种错误的暗示,认为学生游行属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那么就会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歧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当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以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理解历史,看待历史事件与评价历史人物,真正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与洗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道德意识,内化民族精神。

(二)深入挖掘历史教学资源,突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可以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与动人魅力,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全面分析,以提高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甲午抗日战争的历史场面、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三元里抗英的家国情怀、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等,都可以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力史实,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历史典型资源,有效地、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敬仰民族精神,内化民族精神,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以及实践民族精神。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由于历史事件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相对久远,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历史情景,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身心毒害与摧残,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由于鸦片的毒害,战士失去了战斗力,官员吸食鸦片而不理政务,在其位不谋其政,百姓吸食鸦片而精神萎靡不振,通过一个个真切历史镜头,学生直观地感受鸦片对于中国人民的危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再引导学生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与场面,让学生理解林则徐为什么要严禁鸦片,为什么要销毁鸦片,林则徐销烟的决心也点燃了中国人民奋力抗争侵略者的怒火,了解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与列强斗争的精神。通过关天培以身殉国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爱国意志。

(三)历史教学与现实结合,提高民族精神教育

的有效性历史教学中史实的真实性为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课堂中几乎每节课都可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其素材之广泛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而在教学中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博古通今,更全面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使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壮举,感受中华民族渴望与世界友好沟通与交流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师可以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感受中华英雄敢于冒险的民族精神,感受张骞被匈奴扣押十年仍然不忘初心,排难破险回到长安,为了国家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伟大民族情怀。通过分析与理解,学生明白,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大汉王朝的声威也展现于世界。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一带一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生不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来观察现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史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有效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农村初中要结合具体的教育环境,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实践,结合现实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的情感。

注: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究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课题编号:GS〔2018〕GHB229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学科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1).

[2]孙海平.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互渗性对策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2).

(责任编辑 李芳)

猜你喜欢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