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驱力

2019-09-10 12:53许沈吉
天津教育·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驱力

许沈吉

【摘要】内驱力是个体在需求促动下唤醒自身的一种特殊状态,能够让个体产生内部动力,通过个体活动满足个体需求。内驱力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反馈间。本文以非优质生源高中学生为例,开展了生活化情境教学激发地理学习内驱力的研究。

【关键词】内驱力;非优质生源;生活化情境教学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内驱力

内驱力是个体在需求促动下唤醒自身的一种特殊状态,能够让个体产生内部动力,通过个体活动满足个体需求。内驱力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反馈间。需要上,学生没有学习需求,学习会丧失动力;满足上,学习活动不能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会让其动力消减;推动有机体活动上,活动不具有推动力,学生得不到成功的满足感。只有当每个学生内驱力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自我发展才能实现。

(二)非优质生源

生源地,指考生的来源地,通常是高考前学生户籍所在地。而家庭收入的差别导致高级、中级、低级住房区的划分,学生来源自然出现层次差别。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果说优质生源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优秀,品行优良,学习态度积极,思路宽广,很少有依赖性,极富自主性和创造性。那么非优质生源学生则多表现为家庭变故、性格孤僻、行为习惯差、学习无自觉性等。这样的学生在中考以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或者辍学进入社会。

(三)生活化情境教学

生活化情景,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生活化情景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将理论观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生活现象和生活逻辑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一一开展生活化情境讨论——进行生活化情境反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内驱力,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内驱力不足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信念不坚定的根本原因所在。当前很多学者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本能论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行为主要是由学生自身的内在冲动所决定的,如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生活的切身体验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比较淡化,导致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

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阐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本身也应该是种美好的生活。正是这种美好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实际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所见所闻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贯彻生活中地理的基本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激发非优质生源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内驱力刻不容缓。

三、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的原因

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在高一年级作不记名问卷调查。要将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作为调查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学生内驱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初步掌握。

(一)学生的学习意识薄弱

从问卷结果中我们发现,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知识讲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8%的学生会独立进行学习,有22%的学生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的。从结果来看:有79%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在乎题目的对错,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升自身的成绩,但对于解题方法重视程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也会受到抑制。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

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1%的学生会对之前的知识体系和相关问题进行方法总结,有24%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寻求多元化的解题方法,可见当前多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从高中录取分数线中我们也能看出,四星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为680,而三星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为45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学习能力不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缺少正确认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有限。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的学生会在地理课程讲解之前复习相关地理知识,有16%的学生有地理知识预习习惯,有34%的学生回家之后会独立完成地理作业,有38%的学生需要在家长的陪同和提醒之下才能完成地理作业,有16%的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之后会对之前的内容进行自我检查,对于出现的错误能够及时改正,综上可以看到当前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没有培养起来。

四、实施生活化情境课堂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想让学生主动提高学习内驱力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力。而学习无用论的产生,给我们一个启示,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习无用,是因为在生活中得不到实际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呼之欲出。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和总结,可以发现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主流,缺乏对问题的反思和感悟。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索、合作”為特征的学习方式,要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而“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激发非优质生源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内驱力。

(二)开展生活化情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非优质生源学生学习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自主性,而缺乏自主性的背后往往是学习能力弱,学习自信不足、挫败感强,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抵触心理。开展生活化情境讨论,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精神,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进行生活化情境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做教育的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非优质生源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太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简单的“温故而知新”都做不到。如果说非优质生源学生学习意识薄弱、学习能力差是隐形的,看不出来的,那么学习习惯差就是直观的、显性的。从问卷结果中我们发现,92%的学生没有预习地理的习惯。只有16%的学生选择独立完成地理作业。这时候,我们就清晰地发现,课堂教学变成地理学习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

参考文献:

[1]黄英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芳)

猜你喜欢
内驱力
人生需要『内驱力』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小议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运用探究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倡“活学活用” 践行“快乐数学”
人力资源方向绩效工资下员工内驱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