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亚洲与欧洲的“神丝”

2019-09-10 12:53张旻翀
艺术启蒙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养蚕西域

张旻翀

我薄如蝉翼,曾被唤醒在叙利亚一座古城废墟上。考古工作者用陌生的语言诉说着欣喜,因为尘封已久的我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出生在强盛的大汉王朝,本就是贵族血统的我,通过丝绸之路来到西亚这片炙热的土地。我记忆里满是木轮的吱呀声和驼铃的叮当声,乡亲们用那熟悉的乡音称我为“丝绸”。

我们家族的源头和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黄帝的妻子嫘(lei)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方法,我们的身上将永远烙刻着华夏子孙的印记。直到有一天,古罗马帝国的恺撤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在剧场看戏,其他王公大臣因丝袍那神奇的质地而目瞪口呆,全然忘记自己是来看戏的。演出结束,他们只记得皇帝身上那如梦如幻的盛装。

后来,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商路的通畅使商人们可以大方地带着我们走出国门,开启文化交流的序幕。商人用我们换回了玻璃、西瓜等,丰富了汉人的物质生活。后来,历史学家称我们的陆上旅行路线为“丝绸之路”,称海上旅行航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令我们倍感荣耀的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用我们的名字“塞雷斯”来称呼我们的家乡,那是“丝绸故乡”的意思。2009年9月,“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包括栽桑、养蚕、缫(sao)丝、染色和丝织等生產工艺,还包括精巧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衍生的民俗活动。

在古代人心中,种桑、养蚕、织丝和种粮食一样重要,曾有多位画师用《蚕织图》记录下我们诞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别看蚕丝细得几乎看不见,可我们的用处却很多,很多带有丝织品、纺织、组织等含义的字都用到了绞丝旁。诗人们还曾用我们比喻思念的绵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养育我们的蚕农虽然很多都不识字,但都用他们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对我们的敬意,比如口口相传的民歌、神话、谜语,他们甚至还虔诚地祭拜“蚕神”。

过去,我们和茶叶、瓷器一起都被看作奢侈品。为了把这门手艺学到手,曾有西域的使者向汉朝皇帝的一位公主求婚,然后说服公主将蚕种和桑种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带到西域。如今,我们的很多兄弟姐妹都在亚欧各地幸福地生活着,各国人民一起用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我们打扮得越来越美丽。

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饲养一些蚕宝宝,陪伴它们成长,说不定最终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呢!F44EEB49-622A-49B8-B6C1-57E34DAA9150

猜你喜欢
养蚕西域
张骞探西域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嫘祖养蚕的故事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养蚕记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