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闽南“梁祝”的新时代精彩长卷

2019-09-10 07:22王伟
新阅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音梁祝跨界

王伟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黄科安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一书,是怀抱民间情怀的学院派在跨界视域下重新审视“陈三五娘”故事传播的新近力作。

跨越剧种的分立界限。享有“闽南‘梁祝’”之隆重声誉的“陈三五娘”故事,在“一脉相承五百年”的梨园戏之外,亦被其他剧种横向移植、反复改编。根据本书作者的细腻梳理,“陈三五娘”作为闽台民间传统老歌仔戏的“四大柱”之一,一直深受两地民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喜爱追捧,诸多艺人(如“赛月金”等人)常常根据现实审美需要与实际演出情况添枝加叶,但若考虑歌仔戏作为“海峡悲歌”的剧种特质,多数情况下都因应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敷衍出悲剧性结尾。

跨越文类之界限分殊。“陈三五娘”故事到底是先有纸本的案头小说,还是先有活色生香的戏曲搬演,一直是戏曲界乃至文化界聚讼纷纭、争议不休的热点话题。但本书作者试图运用大量或新发现或尘封的史料告诉我们,这种延绵不绝的热络讨论也从另一侧面反证其流播之广阔、影响之巨大,因为这一爱情故事拥有俗曲唱本(歌仔册)、连环画册、文言古典小说、现代新文学小说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诸多驳杂变种,使其除了传统耳熟能详的舞台戏曲表演之外,亦可用来闲时消遣的案头把玩欣赏。

跨越媒介之界限畛域。本书作者跳脫传统的舞台规格,着眼于新兴电子媒体日新月异的高度发展、多元娱乐大文化格局已成新常态的“后舞台”时代,指出民间戏曲与影视传媒的跨界联姻乃是一种不容忽视、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早在20世纪中叶,知名剧作家田汉先生在观摩戏曲文艺片时就感慨,“银色的光,给予戏曲新的生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梨园戏“陈三五娘”在华东会演一鸣惊人并获得数项大奖之后,上海天马厂便迫不及待地邀约剧团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海内外公开发行上映,以致今人得以通过便于复制与播放的音像制品,窥见蔡自强(彼时饰演陈三)、苏乌水(饰演五娘)、苏鸥(饰演婢女益春)等艺员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风范。至于歌仔戏电影“陈三五娘”更是在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的新加坡拥有众多不同版本,最后一个较有影响的电影版本出现于转型年代的1981年,而被坊间定格为台湾地区闽南语戏曲电影的绝响。

跨越文化的界限隔阂。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语境中重新审视跨文化交往大格局中的“陈三五娘”爱情故事别具一番深意。这本书注意到当代著名法籍汉学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在其所著《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一文中,发人深省地强调南音(即“弦管”“南管”)这一让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引以自豪的古老音乐,在诸多维度居然受到波斯文化的遥远影响,可当之无愧地将之认定为中外音乐传统的互动成果与交流结晶。显然,施舟人基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之实证主义影响研究的学术范式,以“陈三五娘”这一“小梨园”(“七字班”)经典为典型个案来悉心考掘南音所受外来影响之“痕迹”,指陈“南音不是作为一种中国职业音乐家演奏的音乐而产生的,而是由包含很多阿拉伯商人在内的泉州商业阶层精英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在南音曲目中占主导地位的陈三、五娘故事中有许多非中国式特征”。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正所谓难以驾驭的特殊研究对象必然召唤特殊的研究方法,“陈三五娘”故事作为跨界传播的典型“侨易”现象,自然要求跨界研究范式的全面勘定与深度介入。正是在此意义上,这本书的作者打破门户偏见,整合互动生成的多学科知识,以超越前辈的跨界思维总体论述“陈三五娘”的跨界传播,实现从光影斑驳的罅隙与窄缝中寻绎沉淀已久、日渐失落的东方神韵,重构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学精神。或许这一著作不同于前人著述之处,就在于其不局限于一种学科领域,而是力图摆脱自问此身、顾影自怜的镜前踟蹰与理论失序、表述失语的文本断层,在跨学科的宏阔视域下来审视这一“闽南‘梁祝’”的前世今生。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南音梁祝跨界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周总理和《梁祝》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FATE, PLAY, LOVE
跨界兵法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