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播的在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

2019-09-10 07:22李卓
成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

李卓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化为研究点,讲述了利用活态传播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方式,希望能对艺术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播;艺术教育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它,使它更好的传播下去,成了我们当今教育中的重要关注问题。今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为例,对活态艺术馆构建与如何融入教育教学进行详细研究。

1 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播的概念

1.1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些地区或者群体存在的非物质形态,同时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它包括了民风民俗、歌曲、舞蹈等等,它是各个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中总結出来的各种精神文化[1]。它是一种时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

1.2 非物质文化活态的传播要遵循的原则

(1)活态性。非物质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在过去,随着历史的变迁非物质文化的积淀越来越丰厚。在当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非物质文化逐渐被淡忘。从古至今,非物质文化经历着出现、完善、创新、消逝的过程。艺术教育研究者要抓住活态性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做出创新,让非物质文化在新青年中传承下去。(2)生态性。非物质文化的出现具有生态环境的意义,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特殊的文化,例如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四川的三星堆。它是寄生于生态环境中的,它在接受社会活动中的信号过程中不断完善,实现其创新。它最终呈现出的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征。(3)传承性。非物质文化具有传承意义,文化的形态与内容是传承的目的,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传承制度将非物质文化形态与内容完整的保存并传播出去,这才让后人能够在今天看到如此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变异性。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当中,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让传承人对文化进行创新,衍生出一些分支,虽然形式和内容上出现变化,但是其遵循的精神却始终如一。例如萨满文化的民俗文化,在满族、蒙古族等6个民族中得以传承,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记录了17项民俗文化,6项萨满舞蹈文化。

2 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播的实施方法

2.1 虚拟现实(VR)技术

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完善。这项技术的诞生的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增加体验者的真实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出真实度较高的体验环境,体验者能够全面地沉浸到环境中,和虚拟环境中的人和物产生互动[2]。以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1)交互性。体验者在环境中能感受到虚拟的人和物,而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做出一系列动作或者下达指令,虚拟环境能实时根据使用者的行为进行互动,体验者不再站在旁观角度,而是参与到环境中。 (2)联想性。研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系统软件制作各种动态的虚拟三维环境,满足各群体需求。(3)真实性。体验者在虚拟环境中的听觉、触觉、感觉和现实生活高度融合,逼真的体验果,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显著特征。

2.2 制作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这一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一部分高校中出现,譬如浙江大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展示建筑规划设计模型的呈现;中央美术学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展览馆,将更多的艺术作品带入教学中。随着非遗文化的不断落寞,艺术工作者为了将其保存下来,将非遗文化融合到艺术教育工作中,让其在新一代青年中能够传承下去[3]。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拉近非遗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艺术院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文化遗产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中的舞蹈、歌曲、祭祀文化、神偶制作等多种非物质文化,拉近非遗文化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3 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播的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3.1 能够改善传统教育中枯燥乏味的问题

从古至今,在教学工作中老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教学知识。非遗文化具有时间、地理、人文特征,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且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出现,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更低。如果艺术老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新潮事物的关注度较高,据统计90%以上的大学生对VR技术抱有高度关注。建立虚拟文化遗产馆,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艺术老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效率能得到极大地提升。

3.2 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在传统教学工作中,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非遗文化,难以与非遗文化形成共鸣。在虚拟现实技术下,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能够感受到它的每一处肌理。感受到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非遗文化的每一次创新,亲身地体验到非遗文化的美。体会到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一项传承多年的文化即将消逝,这样一来,学生们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传承这一项文化,让非遗文化的精神得以继承。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冲击,多项非遗文化逐渐消失。高校艺术学生是文化的传播者,艺术工作者要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要利用现代科技的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接触非遗文化,理解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活态传播与现代数字艺术馆构建研究》(编号GJD1214056)

参考文献:

[1]代俊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的构建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1.

[2]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39(01):2-46.

[3]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02):121-14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