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的研究

2019-09-10 11:33宋培蕾鞠嘉伟卢剑飞刘洋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作品

宋培蕾 鞠嘉伟 卢剑飞 刘洋

摘 要: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大多可以归位其对广大读者的吸引的缘由和质疑评价家的否定和文学界的冷遇。三十多年的岁月,仍然面对着两极化的评论和是否经典的争议。本文重新追寻从各学者定格的评论出发,研究评论的出发点以及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两极化;作者论;读者论;作品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于1986年出版,这部刚出版就遭到诸多评论家的否定,饱受争议的作品,截止到2020年已经有34个年头,但仍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仍是在中国高校被广泛借阅的受到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追捧的长篇佳作,仍是多数人愿意去研究去探索去好奇的热点名著。据统计,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今天,《平凡的世界》的纸质版图书依然以每年300万册的速率在增长;据统计,在手机横流生活节奏快的高校,《平凡的世界》依然在各大高校的借阅次数榜单中巍然不动;据统计,在《平凡的世界》发表以来,中国知网已收录有关小说达1300多篇。《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但我也不会去神话这部作品。面对其评价的两极化,我也想试着更多的角度去了解这部作品,以及了解对这本书诸多评价的缘由。

研究路遥先生的有很多,如西北师范大学谢和安围绕着路遥先生的苦难情节与拯救意识发表了论文,围绕着路遥先生苦难的生平,表现了“路遥既以困难为美又以超越苦难和拯救苦难为最终理想”,[2]其实苦难意识的研究是最为大众的,强调了路遥先生生前物质上的贫穷与精神上的煎熬。这点通过介绍路遥先生的生平,你就能发现小说中处处有着路遥先生苦难人生的影子。其实不难理解,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一个人的见闻必定影响着他的行为,而这也恰恰是路遥先生的作品受到成千上万青少年追捧的原因。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的心灵有共鸣。真实就是孙少平因为家庭贫穷而不敢跟田晓霞表露心迹,真实就是郝红梅背负着家庭选择了顾养民,真实就是即将迎来好生活的秀莲患了重病,真实就是表白心迹后的田晓霞在洪水中被吞噬。但我们很少看到小说中被苦难所压倒的人们,他们总是表现出海明威式的硬汉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正如路遥先生时刻不忘童年的困苦,正如路遥先生时刻满怀期望的去阅读,路遥先生从没有在苦难面前彷徨,失措,茫然,不安,而是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有着清醒的认知,凭着永不言弃的毅力,去奋斗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与苦难的对抗中,由自身升华到人类苦难的救赎。值得一说的是苦难的意识源于路遥生前的最后一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1],这是从路遥先生的自述中提取出来概括整个作者的风格,将苦难意识定格为路遥先生的唯一意识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同时,随笔中“在困难的日子里”如何通过劳动去满足人生的需求又被定格为其小说的共同母题。评价的单元也是不可取的。

另外最为大众的是路遥先生的土地意识,如榆林学院中文系贺智利发表的《路遥的土地意识》中讲到路遥先生的恋土情结,路遥先生曾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 ’(艾青)”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路遥先生对陕北这块土地的深深挚爱之情,对黄土地的热爱,让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群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全方面地展示了普通农民的对土地的眷恋。[3]这方面的评价还有路遥的乡土意识和路遥的陕北地域文化。路遥先生对土地的虔诚远超过宗教,使你每每看到他对土地的描写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情,字里行间都小心翼翼的描绘,都情不自禁的歌颂。看到土地的描写,你会将他视为一位抒情诗人在热情地讴歌,又像一位哲学家阐述着土地的哲思。同时,贺智利也说道路遥先生对土地的过于钟爱而带有的局限性,那是一种对乡土的固執,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固守着土地。孙少安作为《平凡的世界》改革浪潮中最先觉醒的农民,但同样目光仅仅局限于土地,他将扎根于土地作为根本,作为生活的最大满足。路遥先生对孙少安这个人物倾注了殷切的希望与赞颂,但终究没有更深一步去开阔孙少安的精神追求与视野。这一点我只能说路遥先生展示了那一整个时代的史诗。孙少安与孙少平的不同正是这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倘若以偏概全,就会硬性地套上落后的帽子。不可否认,孙少安也是路遥先生费尽心血所写作的人物,不可否认,孙少安自身有着乡土的自足性,让孙少安放弃了润叶,觉得自己和润叶之间有着身份上的差距。让孙少安在发达起来后没有更多的野心,不甘心寂寞无闻与不愿露富间选择了保守。但如果针对此便发出路遥先生因为难以割舍的土地意识而不可能理性地将小农意识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针对路遥先生对土地的热爱而发出他缺乏冷峻的审视,我想不够。路遥先生的童年苦难则表达了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勇往直前,怀抱梦想的作家。7岁的路遥便在扎根于土地与读书之间做出了选择,正是他懂得只有读书学得知识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才选择了过继到伯父家中。正是他懂得读书,热爱读书并坚持去奋斗,才争取到中学学习的机会。正是学习上的积累让他第一次迈向文坛,他才费尽千辛万苦重新回到学校去大学中深造。路遥自身还带着与命运抗争的意识,为梦想追求的意识,这一点才是《平凡的世界》最为打动无数青少年的原因。同时,对土地的热爱是对一个家的期盼,对土地的热爱是对祖国山水的讴歌。农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农业的现代化更会使得土地意识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

[2]谢和安:论路遥的苦难情结与拯救意识 2010年5月

[3]贺智利:《路遥的土地意识》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16卷第4期

[4]宫铭杉:《平凡的世界》一部有待全面认识的长篇佳作  文艺报2019年8月21日第008版

[5]王鑫:《直面路遥的创作不足与局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9月 第27卷第3期

[6]赵玥:从《平凡的世界》解析路遥受欢迎的原因  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8月 第23卷第4期

[7]阎真:《路遥的影响力是从哪里来的——从<平凡的世界>看写与读的关系》

猜你喜欢
平凡的世界作品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黄土高原上的文化情怀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平凡的世界》富有生命力的美学价值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