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困境及提升路径

2019-09-10 07:22张波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部新闻学民族地区

张波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五所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理论导向型”“实践导向型”和“平衡型”三种类型,并且表现出“时间滞后性”和“空间悬浮性”的困境,提出应从时间嵌入和地域嵌入两个层面来优化课程设置。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高校;新闻学;课程设置

“新闻学是围绕职业新闻机构的生产实践而搭建的知识体系”①,在今天,除了传统主流新闻机构,还有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移动互联网App为代表的平台新闻业等新闻机构。媒介融合的浪潮给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并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传统新闻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而形成的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强烈的变革诉求”。②在这种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教育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困境。

考察专业教育的一个切入口就是课程设置,大学课程设置一般指“大学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时数的安排”。③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作為大学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在新闻学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困境在课程体系中一定会有所体现。如何改革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传播态势,成为摆在新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相关学者从不同国家(美国/英国)、不同高校性质(公立本科/民办本科/高职大专)、不同专业培养方向(如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等层面探讨了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将其置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以讨论。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当前的研究较少涉及。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的传媒业和新闻教育业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西部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洼地,同时也是传媒洼地,在今天,不管是有影响力的纸媒、广电媒体或互联网新媒体,除成都、西安等个别城市,在西部地区的分布都是少之又少。④在欠发达、欠开发这样一个基本的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优化?这些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法,研究对象为贵州省内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本科高校。之所以选择贵州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省在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一是省内高校的少数民族生源众多,二是该省是典型的“两欠”地区。通过贵州省教育厅官方网站进行查询,贵州省内共有17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偏艺术类的专业。本文的研究对象严格限定在新闻学专业,目前省内仅有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五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新闻学专业。我们一方面通过各高校的院系官方网站下载专业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各院系的相关负责人获取最新的课程设置方案。

我国专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及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⑤因此,五份课程设置方案一般都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几大部分。我们将其划分为通识类课程(面向全校不分专业的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类似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之类的理论性或历史性课程)、专业必修课(类似于“采写编评摄”之类的新闻专业骨干课程)、专业选修课(新闻传播学各细分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类(实务操作、专业实践、毕业设计之类的课程)和其他共六类。在经过内容分析统计,了解各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情况后,本文将对各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个案式解读。因通识课程大同小异,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流动的文本,并非静态的文本分析可以解读,故本文对课程设置的个案分析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

二、研究结果与发现

经过细致的文本搜集和资料分析,本文将这五所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分成理论导向型、实践导向型和平衡型三种类型。其中贵州大学是理论导向型的代表(实践教学课学分占比仅8.62%),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是实践导向型的代表(实践教学课学分占比分别为23%、16.97%、22.28%),贵州民族大学是平衡型的代表(实践教学课虽学分占比高达32.7%,但理论性课程并不薄弱)。

(一)理论导向型课程设置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211”高校,在省内较早开设了新闻学专业,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贵州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重理论的课程设置传统。2016年3月之前,贵州大学的新闻学专业长期隶属于人文学院,因此学生受到来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影响。2016年3月文学与传媒学院成立以后,这种情况也基本上延续了下来,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较强的理论色彩。比如“新闻与传播学经典原著选读”“马列新闻论著选”等专业必修课就非常强调重温新闻传播学经典文本,以及对于学科奠基人思想脉络的把握。再比如专业核心课程“媒介文化研究”“新闻社会学”“媒介政治学”“传媒经济与管理”,就涵盖了传播与文化、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政治、传播与经济四个大的理论分支方向。与此相对应的是实务课程的薄弱,实践教学课学分比例仅占8.62%。这一点在纸媒光景尚好的年代不足以构成问题,贵州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办于20世纪80年代,在报业黄金年代为本地纸媒输送了不少人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媒介融合的发展,“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课程无法满足新兴媒介传播技术对人才的要求。不能针对当下的传播新态势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体系稍显陈旧,不是贵州大学一所高校的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总的来看,虽然贵州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占据了一部分比例,但并不能成为主流。整个院系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也与其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和属性紧密相关。

(二)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均为省内民办独立学院,创办于新世纪大学扩招潮以后,它们的新闻学专业开设历史尽管很短,但是在一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其他独立学院一样,它们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母体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在整合和利用母体高校相关资源的同时,它们的新闻学专业也开设了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实践教学课学分占比分别为23%、16.97%)。比如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开设的“新闻策划学”“影视文学”“电视解说词写作”等课程,对于新闻策划、电视新闻解说等业务能力就具有较好的培养效果。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开设的“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传媒文化产业开发创新”“传媒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传媒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等选修课程,则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创主题色彩。此外,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实践教学课学分占比22.28%)。比如“中外名记者研究”“出镜记者语言艺术”等课程使学生在历史和当下的穿梭中去感受记者这个职业,“新闻发布会的设计与演练”“新媒体App内容运营”“电视专栏节目设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院把六盘水日报社和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的业界专家请进课堂,进行常规化、制度化的新闻实践指导,提升了学生的新闻专业实践能力。总的来看,这三所独立学院和地方性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符合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业务型和实战型新闻人才,也因此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实践导向。

(三)平衡型课程设置

贵州民族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民族高校,于2009年开设了省内最早的传媒学院,创办了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十个专业,专业门类齐全、学生规模庞大。据其官方网站介绍,目前学校拥有“现代传播和教育技术实验实训中心”(贵州省首批“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民族地区媒介应用与传播创新研究平台”“新媒体科研与实践应用平台”“虚拟演播厅”“数字录音棚”“非编实验中心”“VR虚拟数字实验室”“会展实验室”等先进实验平台和条件,是贵州省至今唯一独立设立新闻传播类并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传媒学院。⑥正是由于该校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因此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出非常鲜明的实践导向(实践教学课学分占比32.7%)。这些课程并非笼统的新闻实践,而是具体到各项新闻业务流程,比如“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品牌电视新闻栏目”“新闻播读”“广播电视现场主持与报道”“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广播电视节目包装”“电视纪录片创作”等。此外,课程设置紧跟当前的媒介融合趋势。比如“融合新闻学”课程的开设在省内独树一帜,与新闻业界的联系非常紧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但实践课程的突出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的薄弱,“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专题”“贵州报业集团运营研究”“贵州文化产业研究”等选修课,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培养地方性新闻人才的特色。总的来看,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但是尽管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也是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面临的普遍困境。

困境之一在于专业必修课设置的时间滞后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相比,除個别高校外,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较为陈旧,跟不上当前传媒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闻学专业大多是从中文系独立出来的,专业必修课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尽管新闻学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但这种“文学化”的课程设置显然不利于新闻学专业特色的突出。更为严重的在于多数新闻学专业仍然按照单一纸媒模式培养人才,导致新闻从业人才技能单一,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对于复合型、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在努力适应新形势,然而由于西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学师资力量紧缺,大量课程并不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设置的,而是因人而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显然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困境之二在于专业选修课的空间悬浮性。除个别高校的部分课程外,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较强的地方性特色和民族性特色。在西部民族地区高端人力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从外部引进传媒人才难度较大,故而本土的传媒人才培养应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的地区发展情况。但目前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都是大而化之的通用内容,缺乏与大扶贫、大农业、大旅游、大生态产业紧密关联的细分新闻传播类课程。此外,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基本上以本地为主,少数民族生源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在当地就业,因此他们需要通用于多数传播情境又能尊重民族传播规律的新闻学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较少开设与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缺乏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就业时很容易产生 “产学落差”,所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当地传媒业的需要。人才培养并没有嵌入到本地的发展空间当中,呈现出一种悬浮的状态。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前文的资料分析,本文认为尽管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时间滞后性和空间悬浮性两大困境,因此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提升。“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借助课程设置,大学与大学的某一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的联系,构成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知识系统和方法体系”。⑦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西部民族地区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在今天,新闻传播教育的大趋势“从为单一媒介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转向适应‘融合媒介’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从面向媒体培养专门人才,转向面向相关信息处理岗位培养人才;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媒介素养的普通公民”⑧。在这种趋势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有何作为?笔者认为,任何人才培养活动均处于特定时空环境之中,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专业改善当前课程设置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时空嵌入,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应该嵌入到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课程设置应努力实现时代嵌入。从时间层面来看,我们的新闻学人才培养经过了纸媒时代、广电时代、网媒时代,今天已经进入到一个媒介边界消失的融媒时代。不能仅仅从技术和平台的角度思考融媒时代,很多传统媒体转型艰难的原因就在于将互联网仅仅视为一个技术性的中介平台。今天在很多突发性舆情事件中,尽管我们的主流媒体拥有两微一端新媒体,但在很多时候是失声的,这就说明并不是将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就是媒介融合。其实,相比于之前的各个时代,融媒时代不仅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断裂,它再造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思维。新闻学教育的一整套经典理念都到了需要重新打量的时候,它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刻下“互联网基因”。它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因此这对新闻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专业的骨干课程基本上是在大众传播时代建立起来的,尽管我们认为这些课程内容依然有其重要价值,然而考虑到当前快速发展的传播科技以及传媒实践,因此课程设置应该紧跟传媒业发展的动态。比如可以考虑增设“融合新闻学”“可视化报道”“新闻事实核查”等具有时代气息的课程,以实现时代嵌入。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应努力实现地域嵌入。从空间层面来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是传媒产业欠发达地区,这是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面临的一个基本情况。因此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尽可能地体现出自身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在实施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等战略,因此在一般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可考虑开设“数据新闻”“发展新闻学”“健康传播学”“旅游新闻实务”等课程,以契合当地社会的传媒人才需要。需要指出的是,西部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并不发达,没有形成完整的传媒产业链,因此大部分高校缺乏良好的媒体就业传统。多数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部门、民营企业等,是一种“泛新闻化就业”。因此其人才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狭义的纸媒从业人员,可考慮开设“政府传播实务”“新闻发言人”“公共关系学”“危机传播”等课程,以便实现地域嵌入。

四、结语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传统的新闻定义、理念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闻学专业教育也因此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危机,而课程设置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应对外界冲击的可行之路。相较于传媒发展水平处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地区高校,位于第三梯队的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在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应该借鉴传媒教育发达地区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尽量减少走弯路走错路的无效探索。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应追求一种千篇一律的课程体系,而应考虑到不同地区新闻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适当的时间嵌入和地域嵌入,破解当前新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升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注释: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8页。

③⑦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④谭云明、王则时:《我国传媒经济地域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09年第3期。

⑤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⑥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战线》2009年第4期。

⑧魏曦英:《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及实现路径》,《新闻界》2014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西部新闻学民族地区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