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2019-09-10 17:27李平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尊严认知规律

李平安

摘 要:秩序是自然的灵魂。良心总是不顾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在整个自然界中,大到天体运动,小到细胞分裂,都必须遵守自然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就会给宇宙或生命体带来灾难。教育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教书育人。

关键词:优越感;尊严;认知;规律

阅读完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本书的时候,颇有感悟。在读过的《论语》《孟子》,还有其他一些书籍,每本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都要找一些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提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比如《论语》用天、地、尧、舜、大禹的一些事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好的现象就喜欢用桀、纣、厉的事迹代表,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例如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欲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

在《大教学论》中,在阐述教育观念的时候,也用到大自然中的例子,用自然中植物动物的生存的形象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童年阶段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人最容易在童年时期形成,他有一段话支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在柔软的时候容易定型、定样,硬了的时候就容易破碎;一棵幼小的植物可以移植、修剪,可以任意转向,当它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以后,就不容易这样办了。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成长中受到不良的影响,容易误入歧途。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我们知道知识德行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要从教育、从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学校的教育中,与人们融合在一起,融入在同学当中,感受这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缺失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因为学校紧抓控辍保学工作,我的班级送来了一个新的学生,又瘦又小,安排在了初中七年级一班。听她母亲介绍,小学只读到二年级,因为经常被同学欺负,而且总是吃亏,和同学玩不来,就在家里呆了四年多没有上学。按岁数算,现在应该读初中一年级。我就带着这名同学走到了教室里面去,找了一张桌子,把他安顿好,交代他有什么事就直接找班主任刘老师。到了下午6点多钟,我和其他老师站在教室外面谈论一些事情。他就站在我的旁边,话也不讲,就一直这么站着。过了一会儿我就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头痛。我问,为什么痛?他说不知道,就是痛。看着他极不舒服的样子,我就把他带到卫生院,同时打电话通知他的家人,让他的母亲来医院。在医院医生帮他量体温,做了简单的检查,一切都正常。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的母亲来到了医院,他就说头不痛了要回家,就跟着母亲回家了。之后家长每次把他送到学校以后,他就说头痛,然后回到家之后就好了。他确实无法留在学校,因为一到教室就不舒服,无法融入环境,就只能回家了。这个孩子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童年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学会和小朋友玩耍、交流,与同学沟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有着谁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成为“人”,让他适应将来的社会,“教育将促进人权和尊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提出:“让每一个人活得更有尊严。”白岩松说过:“人生是大树,尊严是树根,只有有尊严的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樹,成为国家的栋梁。”

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体,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和困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现在面临许多共同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危害着人类生活的共同问题。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我们有3亿多的年轻人口(20岁以下),印度则有着5亿多的年轻人口(20岁以下),而印度的总人口数却没有我们国家多。如何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粮食是不可能留下的;房子、公路保护好的情况下可以留给后代;但最重要的是矿产资源、自然生活环境、良好的治理制度,这些是我们后代非常需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就是为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将来需要的人?

教育工作的成长需要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充实自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够更新,教育是让学生不断地认知世界,认知自我。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一所完善的学校,在那里知识、情绪与德行得到和谐。人各有不同的性格,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了解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就算有的学生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潜能,但也不能阻碍学生的正常发展。因为教育不能失语,管理不能越位。

参考文献:

[1]李希贵. 重新定义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J]. 中国民族教育,2015(2):63-64.

[2]罗杰-弗朗索瓦·戈蒂埃,赵晶. 法国中小学的“共同基础”与课程改革[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21-29.

[3]徐倩,薛婷彦. 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用学习空间之“变”,重新定义一所学校[J]. 上海教育,2017(19):32-35.

猜你喜欢
尊严认知规律
找规律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巧解规律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