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物联网特展”中的物联网

2019-09-10 16:41苏芳仪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1期
关键词:物联网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业,积极从“信息化”转向“智能化”,这个潮流顺势也带起台湾岛内博物馆的诸多改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博物馆群带来了创新展示教育的机会与愿景。是故,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配合“智慧博物馆计划”推出了“爱的万物论——探索物联网特展”,以互动叙事的方式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日常生活连接,并在特展当中设置了一套“虚实整合参观民众行为系统”,实时撷取观众的参观行为。对我们来说,如何将“虚”拟网络透过“实”体展示,在互动展项的内容转化、叙述手法的择定及数据库系统的建构上都是考验。通过展场内所安装的系统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从14 960名观众的资料中发现,98.4%的观众对本特展抱持满意的态度,总体参观时间平均为92 min,参与程度平均为22.35分,落在“高参与”等级,无“低参与”等级,可见本特展确已发挥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展示 互动叙事

0 引言

“物联网”产生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生活革命,它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关键词。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曾说过:“任何先进的科技都会带来像魔法一样的效果。”没错,当冰箱、桌子、咖啡机等物体都被施上科技魔法时,它们会变得有意识且“善解人意”,这就是物联网所创造的世界。

科技发展以近乎摩尔定律的速度前进,几乎每天都有让人惊喜的技术产生,或许你无法第一时间“更新”,但一定要记得“跟上”。而博物馆一向被视为社会的“创新典范”,千万不能小看这股锐不可当的科技洪流。2015年,台湾开始着手推动新兴科技发展政策,并在博物馆群里展开为期四年的“智慧博物馆计划”(2017—2020年),期望利用博物馆的丰沛资源及创新行动,对当前的科学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宣传。因此,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举办了“爱的万物论——探索物联网特展”,以寓教于乐的展示手法,将虚拟的物联网诠释为普罗大众可以亲身体验的实体展示,并在特展当中设置了一套“虚实整合参观民众行为系统”实时记录观众的参观行为。在将知识转化为展示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日常生活的连接,成为本特展设计的重要工作。人类普遍存在着“听故事”的行为模式,借由故事性的述说方式,将使沟通变得更容易。而如何以互动叙事的方式把主题活泼化,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进而融入展示,理解展览的内容,则是策划本特展的一项挑战。

1 物联网的发展

1995年,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拥抱未来——“资讯高速公路”未来新蓝图》[1]一书中,展开对智能家居的狂想,擘画关于人类未来生活的图像,成为物联网概念的滥觞。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主任凯文·爱斯顿(Kevin Ashton)提出“物联网”一词,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连接到物理世界的系统”。全球化的网络基础建设,透过数据撷取以及通信能力,链接实体对象与虚拟数据,提供侦测及控制服务,从此这个名词广泛流传。归功于计算机的发明,促成电子、半导体、光电、生物科技等产业的结合,进而构造了覆盖世上万事万物的“物联网”。这是一个代表着逻辑计算和信息通信的技术革命,被誉为下个数码时代的浪潮。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等感测设备,按不同的网络协议,将物品与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读取、追踪和监控。随着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各国为提升竞争力,竞相培育跨领域、跨科别人才,也顺势带起博物馆的诸多服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

据此,台湾在2015年的新兴科技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以智慧科技打造永续成长的幸福社会”的美好愿景,并制定了为期四年的“智慧博物馆计划”,以博物馆群为场域,推动数码智能与移动科技的创新应用,导入5G、云计算、智能感知、大数据、物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穿戴式装置等前沿技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提供创新便捷的贴心服务,增进人们对最新科技的了解与认同,重塑新时代的博物馆形象,创设融合人文、科技与生活的全方位智能学习场域。为纪念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成立20周年,我们策划设计了“爱的万物论——探索物联网特展”,旨在透过多元的展示手法,让公众知晓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2 以虚实整合诠释物联网

众所周知,物联网是无数科学技术演进发展后累积形成的产物,它的出现代表着人类走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就某个层面而言,物联网其实不单只是标志着一种新兴科技的崛起,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个脉络正是“爱的万物论——探索物联网特展”的叙事主轴。近年来,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加入叙事要素,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整体趋势。展示可以像一出戏,在空间中展开,曲折变化,各有不同的氛围,有低潮,有高潮,有起承转合。[2]叙事注重的是对作品的诠释及观众的体验。从物到事,从欣赏到理解,当代博物馆日益重视“怎么展”,而不同于以往的“展什么”,展示叙事被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对大部分人来说,对物联网的直观感受就是,“滑一滑移动设备,就万物连网,云端传输、分析计算后便可响应需求”。肉眼看不见它的“动作”,整个过程是“虚无缥缈”的。因此,一个以物联网为主题的展览到底怎么展?如何叙述这一技术?利用不同的展示手法,透过“实”体的展示搭起与“虚”拟世界的沟通桥梁,说一个易于公众理解的“物联网的故事”,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互动叙事是当代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新形式,讓观众与展项之间适时发生交互关系,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展示所要表现的内容。[3]

2.1 展示故事

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来理解未知的事物,就好比孩子可以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拼凑想象中的一切。综上所述,本特展的叙事脉络从“我(I)”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信息与通信(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IC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贯穿了“工业1.0~4.0”的发展轨迹,展示的核心理念是建构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组成的未来世界,以两段故事来论述“虚”与“实”,体现物联网精神。

(1)“虚”拟金币兑换“实”体商品

以虚实整合的展示方式,建设智能城市。物联网的基本架构为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在此基础上,本特展将“在线游戏”与“现场展示”相结合,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搭配专属App及展场中布置的感测节点来认识何谓物联网。此外,观众还可以借助App来累积虚拟金币,在展场当中的好“实”机上兑换自己喜欢的商品,收获“使用虚拟货币购买实体物品”的物联网体验。

(2)“虚”“实”整合,追踪“实”际参观行为

物联网的目的是期望透过感测组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做到预测与应对。为了达到这一展示目标,让本特展更为名副其实,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在展场当中建置了“虚实整合参观民众行为系统”,以追踪观众的实际参观行为。该系统以iBeacon室内定位技术为核心,搭配现场的互动单元,记录观众对展示内容的需求、认知与理解,建立参观本特展的学习履历。除了得出展览的叙述手法是否适切并加以改善外,也为博物馆累积了观众的参观行为大数据,可作为各项活动及服务规划的日后参考。

2.2 展示架构与铺陈

15世纪博物馆的展示呈现口语化的故事述说,这是博物馆展示的原形。自19世纪,科学性的知识理论成为博物馆展示的叙事基础与实质,观众在展示空间中沿着橱窗摆设、年谱箭头前进。自20世纪,当代博物馆的展示有了新的改变——以人为本,从心理、生理等角度入手寻找适合人们的最佳陈列手段。在不断的探索中,各种材料、灯光、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充斥着博物馆的展厅内部。

(1)展示架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博物馆展示的叙述活动,由直接的口语叙述逐渐转变为媒介和手法的运用。如表1所示,本特展分为6个区域:“现在就是未来”“0与1颠覆世界”“天涯若比邻”“跨界物语”“智能城市”“体验物联网的力量”。展示信息的发出者即博物馆策展人,隐身在各种展示媒体之后,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2]

(2)展示铺陈

在“现在就是未来”展区,通过机器人剧场阐述蒸汽、电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计算机,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需要四千多亿人力才能完成。接着前往“0与1颠覆世界”展区,学习与计算机沟通,认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及技术的演进。20世纪,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写下了人类在通信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倍数的杠杆效果,让知识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我们相信“连上网络,连上未来”,上网就像呼吸一样简单,网络资源的共享令“天涯若比邻”,不出家门便可知天下事。“跨界物语”展区探讨了物联网的定义,介绍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及迫切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如果将物联网比作人体,感知层如同皮肤及五官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透过神经网络来传导则是网络层的任务,位于云端的主机执行应用层,仿佛人类的大脑中枢,接收大量的信息,经过大数据分析后,作出正确的反应并给各装置发布相对的指令。欢迎来到“智能城市”,我们仿真了一系列互动装置,邀请观众体验其对衣食住行的改变。如果数十亿个对象可以感觉、流通和分享信息,那么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就能帮助我们管理、决策和实施。当所有的对象透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连接,变得可识别、可定位、可控制,无缝地整合到虚拟世界中,这里将成为实现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域。然而科学家口中的物联网真的好吗?每项技术的开发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加进步,但物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侵犯我们的隐私。是时候反思一下“体验物联网的力量”,它会是美丽的新世界还是被监控的圆形监狱?当机器人与人类共存时,我们又该信任谁?自然万物或许各有所长,但不要忘了人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爱的能力,这是现阶段所有科学家都无法破解的程序。

3 “物联网特展”中的物联网

“虚实整合参观民众行为系统”运用iBeacon室内定位技术,在多媒体互动软件中嵌入程序节点,化被动为主动,以自动化的规则去撷取数据,让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同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实时对话。观众只需下载随展App,配对标识符后,启动并操作互动单元,即可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包括基本数据、意见反馈及参观行为的综合表现等。

按照本特展的展示规划书,编写与设计互动单元的展示内容及目标,并检视展项的交互形式及学习成效。如表2所示,為每个指标行为设定等级标准,依据观众参与程度的高、中、低,分别给予3分、2分、1分,以便互动软件执行判断节点。本特展共有11个互动展项,故观众参与程度最低为11分,最高为33分,再依据级距分列“低参与”(1~11分)、“中参与”(12~22分)及“高参与”(23~33分)。[4]

2017年11月10日—2018年2月28日,我们共收集了14 960名观众的资料。然而数据本身并不具备意义,唯有经过分析之后才会产生意义。研究发现,98.4%的观众对本特展抱持满意的态度(非常满意的占57.2%,满意的占41.2%)。其中,最受欢迎的展项是“Maker网络线”(占32.6%),其次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体验智能车”(占22.5%)及“虚拟购物乐”(占14.4%)。在参观行为的综合表现部分,观众的参观轨迹并无特定的路线,总体参观时间平均为92 min,每个展项的停留时间平均为8.36 min,参与程度最低达15分,最高达29分,平均为22.35分,落在“高参与”等级,无“低参与”等级。这表明观众在参观本特展时,愿意了解展示内容,尝试参与互动,而不是随意按钮或转动展项。

4 结语

回顾过去的20年,台湾大举投入科技研发,推动了不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蕴涵着许多承前启后的意义,因此借着“爱的万物论——探索物联网特展”的契机,我们试图提出一种全新的展示模式,把观众的参观行为数据库融入展示架构中,打造一个虚实整合的智慧博物馆,让物联网特展中也有物联网,透过实际执行,记录与评量参观行为及学习形态。

未来的博物馆要朝向智能化管理,根据目标观众的偏好准确定位,为不同年龄、职业的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展示及教育活动。依靠大数据支撑,获取家庭、地区乃至全国的博物馆观众群体特征,帮助博物馆作出前瞻性的决策。例如,如何组织、实施活动?如何精准营销进而进行推广?[6]而这也是物联网技术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比尔·盖茨,纳桑·米佛德,彼得·雷诺生.拥抱未来——“资讯高速公路”未来新蓝图[M].王美音,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6.

[2]吴语心.博物馆展示与电影之叙事比较:以“西仔反——清法战争与台湾”特展与《怒海争锋:极地征伐》为例[D].台南:台南艺术大学,2004.

[3]金海鑫,吴诗中,陈奕君.当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叙事性艺术特征[J].艺术研究快报,2015(4):65-70.

[5]苏芳仪.虚实整合:以Beacon技术探析博物馆参观民众行为[J].博物馆与文化,2018(15):43-64.

[5]Stephen Bitgood. Designing effective exhibits: Criteria for success, exhibit design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J]. Visitor Behavior. 1994(4): 4-15.

[6]李林.网络时代的真实社交:博物馆展览社交设计初探[J].东南文化,2018(3):101-107.

猜你喜欢
物联网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测温模块设计
基于物联网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 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如何在高校架设学生洗衣服务系统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