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

2019-09-10 16:41谢梦赵艳红叶映红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1期

谢梦 赵艳红 叶映红

摘 要 古籍善本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以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为例,论述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首先对其基本信息、文物价值和保存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接着提出修复原则和要求,再制定工艺流程并严格实施,最后对日后的保存环境加以控制。

关键词 纸本古籍 保存现状评估 修复原则和要求 保存环境控制

0 引言

科技类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前期的调查和评估是基础根本,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是技术指导,严谨的工艺流程是重点及难点,后续的环境控制则是必要条件。针对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我们在遵循古代技艺和材料选择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手段,引入全新的修复材料,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规范的修复保护流程和统一的修复保护标准。

1 前期调查和评估

1.1 基本信息

浠水县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清泉镇,收藏了6 700余种、43 000余册古籍线装书,数量居全国县级博物馆之首。其中,《伤寒论注》为国家二级文物,是由清代柯琴撰写的一本有关外感热病治疗的医学著作。该书的装帧形式为线装,长23 cm、宽15.7 cm、厚0.8 cm,重78 g。

1.2 文物价值

《伤寒论注》成书于1669年,共有四卷。柯琴在编注此书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贯穿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将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柯氏的阐析和注疏条理清楚,颇受后人推崇,在诸多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1.3 保存现状

参照《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对病害种类进行评估。经观察判断,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的主要病害为纸质病害,有变色、水渍、折痕、皱褶、残缺、断线、动物损害(虫蛀)等。

参照《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对完残程度进行评估。经检测分析,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出现了中度酸化、老化以及局部缺损等问题,达到三级破损,亟须保护与修复。

2 修复原则和要求

2.1 修复原则

馆藏纸本古籍修复工作的宗旨是修补破损的书页,再重新装订使书品完好。具体修复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抢救为主,修饰为辅。根据文献纸张的保存现状,分轻、重、缓、急进行重点修复。(2)整旧如旧。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与原书文物价值有关的信息。(3)整旧如新。仅限于衬纸及托裱后需裁切的书籍,修复后呈现全新的面貌。

2.2 修复要求

经过修复的纸本古籍应达到以下技术指标:pH值为7.0(中性);色差△E ≤0.5;手感无明显变化,柔软性增强;强度和平整度有一定提高。

3 制定并执行工艺流程

馆藏纸本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可分为四个流程:检测分析、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纸张保护与整体保护、建立档案。

3.1 检测分析

从表1可知,利用PHS-3E型pH计测量,得出pH值为5.23;利用Mitutoyo ZS-CHY201型针形测厚仪测量,得出纸张厚度为0.14 mm;利用LEICA DVM6型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确认纸张纤维为竹类茎秆纤维;利用Phenom XL型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能谱数据分析(见表2),发现纸张表面没有添加填料;利用胶头滴管吸取蒸馏水滴在样品上,待纸张完全浸润后,发现字迹无溶解现象。

3.2 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

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馆藏纸本古籍的纸质酸性较强,可用碱性物质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进行脱酸处理。同时,书页的墨迹等色料无须加固处理,清洗时可正常使用水等溶剂。此外,选择颜色类似、厚薄相同、表面没有施胶的竹纸作为补书材料。

3.3 纸张保护与整体保护

(1)纸张保护

清洗:把书页正面朝下放在吸水纸上,用毛笔蘸取适量的蒸馏水将水渍部位润湿,并从背面用吸水纸吸附,水渍由于蒸馏水的作用转移到吸水纸上。随后,把新的吸水纸放到书页背面接着吸附。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水渍除尽为止。对于纸张强度较差的书页,先用无纺布包裹,润湿后再吸附。

脱酸:对于轻微酸化的书页,用精密喷壶将蒸馏水均匀地喷洒在书页的背面,再用无酸纸将多余的水分吸干。对于酸化严重的书页,用精密喷壶将Mg(HCO3)2饱和溶液均匀地喷洒在书页的背面,再用无酸纸将多余的水分吸干。

补缺:先将书页展平,使用与原书相近的竹纸将残缺处修补完整,在书口断裂处采取皮纸溜口。补纸的边缘留有毛茬,与书页的粘连处短于2 mm。

压平:对于折叠、皱褶、变形的书页,在背面喷洒少许蒸馏水,逐一排列在铺平的吸水纸上,再盖上吸水纸和纸板,用重物压平。

(2)整体保护

装订成册:经折页、剪齐、锤平、齐栏、下纸捻、装书皮、打书眼、订线等步骤后,按照页码顺序重新装订。

制作函套:通過配板下料、包壳配带、装扣糊纸,为纸本古籍包装保护,并以专柜收藏。

杀虫灭霉:采用C2H4O与CO2的混合气体(二者之比为3∶7)进行熏蒸消毒,以控制环境中动物及微生物的存在,防止交叉感染。

3.4 建立档案

登记馆藏纸本古籍的破损情况,拟定相应的修复计划和方法。记录保护与修复的全过程,内容包括技术路线、操作步骤、工作安排。可制作纸张纤维标本,并拍摄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的影像资料。如遇到未能预料的情形,应详细记录原因和现象、变更后的方案及实施效果。

4 修复后的环境控制

储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纸本古籍保存时限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4.1 温湿度要求

在保存库房中,应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并全年监测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以保证温湿度控制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其中,温度为16℃~ 22℃,相对湿度为45%~60%,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

4.2 空气净化

在保存库房中,借助空调通风系统净化空气,滤除灰尘和有害气体。其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为0.15 mg/m3,SO2的浓度限值为0.01 mg/m3,NO2的浓度限值为0.01 mg/m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限值为0.06 mg/m3。同时保持气流均匀平稳,空调出风口的风速小于0.3 m/s。

4.3 光照控制

光照中的紫外线易使纸张发生氧化和降解,出现发脆、变黄等现象。为了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纸本古籍的危害,在保存库房中照明光源的紫外线含量应小于75 ,并分区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减少光照时间。

5 结语

对比修复前和修复后,浠水县博物馆馆藏《伤寒论注》的书页、外观、装帧等均符合质量要求,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页面洁净,栏线正直;折口准确,折缝平直;字迹完整,不跑墨、不掉色;补纸与书页的颜色、质地、厚度及帘纹相仿;平放时书口呈90°,不歪不斜;顺序正确,书页无颠倒;纸捻粗细、松紧适度,位置恰当;天、地两端整齐;书口、书背厚度一致,误差±2 mm;书皮大小合适,把书芯四周盖严,不露白边,误差±0.1 mm;订线后各线段连在一起成为一条直线,误差±1 mm。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S].2006-10-01.

[2]国家文化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S].2008-07-01.

[3]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T 0026—2010[S].2010-09-01.

[4]郭子光,段光周.不廢《伤寒》万古传——关于《伤寒论》注家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5):33-35.

[5]沈敏南.试评《伤寒论》注疏三大家——柯琴、吴谦、李彦师[J].北京中医杂志,1984(4):27-30.

[6]史宝友.清代后期中医药古籍修复的体会与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205-206.

[7]韩赫宇,史宝友,陈柳.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30-31.

[8]史宝友,刘妮波,王淼,等.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4):50-52.

[9]黄英华,王利敏,李敏,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实践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