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新闻”为什么霸占了你的朋友圈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播者谣言媒介

“武汉一位小偷偷电瓶车被电死,家属索赔20万。最后经法院调解,车主赔了5万块钱的精神损失费。”你大概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条“新闻”,甚至义愤填膺地批评过几句。

然而,經武汉当地媒体调查,该信息并无真实可信的事实依据。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也表示查无此案,并呼吁读者、媒体和网民共同抵制虚假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空间。追溯该“新闻”的源头,很容易发现它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三无新闻”。消息来自某内容平台的自媒体文章,缺乏时间、具体地点和当事人的描述,细节更是语焉不详。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和传播者,对受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不慎,谁都可能中招。诚然,一些谣言捏造者是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做文章的。越是违背常识的事情,越是有悖于人情的故事,越容易在舆论场上扩大影响。之前所谓的“强奸犯要求受害人作出赔偿”“女医生在火车上接生,被判非法行医”等经久不息的老谣言,套路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了部分受众对于司法公平的质疑,来挑动情绪,收割流量。

在传统媒体时代,消息传播主要依靠机构类媒体,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舆论场。在这样的模式下,尽管信息传播的效率较低,却保证了内容的可追溯性。而在自媒体传播中,很多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再传播者。每一次转发,每一个分享,都是信息传播范围扩大的过程。在所谓“后真相时代”里面,哪怕你是传媒专家,也有可能上了假新闻的当。

在自媒体时代,治理“三无新闻”注定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但有一点必须得到明确,那就是媒介素养应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的偏听偏信,都有可能污染整体传播环境;你的质疑,都将有利于事实的澄清。

猜你喜欢
传播者谣言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