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蚕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集成技术研究

2019-09-10 21:43马晓斌
今日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消毒病虫害

摘要:黑龙江蚕区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柞蚕生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几年,桑蚕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果桑产业突飞猛进,出现了果桑系列的饮品、食品,桑叶的综合利用不断开发应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的天蚕保护区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财富,均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随着蚕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发生的病虫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身为一线蚕业工作者,本文通过吸取先辈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蚕区常见的一些病虫害发生情况整理总结汇报,针对其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蚕产业发展参考。

关键词:病虫害;病癥;综合防治;消毒

中图分类号:S884

文献标识码:A

蚕,无论柞蚕、桑蚕还是天蚕,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每一个发育世代都需要经过由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卵就是种子,在一定的保护下发育成蚁蚕;幼虫是我们常见的阶段,也是直接跟蚕农接触的饲养阶段,是老百姓“看得见的收成”;蛹是幼虫成熟后吐丝结茧进化而成,柞蚕蛹以食用为主,且食用方式繁多;成虫是制种生产的父本和母本,蚕蛾是成虫的外部特征,雌雄蚕蛾交配后产卵,从而完成了一个发育世代。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幼虫期常见的蚕病虫害的类型、表现症状和生态集成防治技术等。

1黑龙江蚕区主要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蚕区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从致病的病原来分可分为: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寄生性病害,此外还有虫害、鸟害及农药等引起的药害。黑龙江蚕区内,病毒性病害又分为血液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中肠型脓病及脓核病;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胃肠病、败血病及猝倒病;真菌性病害有白僵病、曲霉病及绿僵病;寄生性病害主要是蝇蛆病;还有一种主要的慢性传染病是微粒孢子虫病[1];生产中鼠害、虫害、鸟害也时有发生,飞机喷药引起的柞蚕中毒导致绝收屡见不鲜。

1.1病毒性病害

1.1.1表现病症

①患有血液型脓病的蚕呈现狂躁乱爬,身体肿胀,体表易破流出乳白浑浊的液体,多数蚕在蚕座四种散爬,留有白色的爬行过的痕迹。②患有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型脓病的蚕均表现出食桑量减少甚至不吃,行动缓慢呆滞,蚕体偏小,体色呈陶土色,病情慢、持续时间长,严重发生时病蚕趴伏于蚕座周边,排泄出白色黏性粪便。病毒性软化病病蚕排泄的粪便稀烂没有形,含水量较大,多带有黄绿色和赤褐色的肠液。③脓核病病蚕外部特征表现不明显。

1.1.2防治措施

除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工作外,蚕饲养期间的蚕体蚕具及桑叶消毒也很关键,可引进抗病性蚕品种,及饲养管理工作。药物防治:蚕室蚕具采用蚕用消毒净100g注水25kg搅拌稀释液喷雾消毒,以225mL/m2喷雾量,保持30min为宜。桑叶消毒采用消毒净100g注水1OOkg搅拌稀释液喷雾10min后喂蚕即可。

1.2细菌性病害

1.2.1表现病症

①细菌性胃肠病病蚕食桑迟缓,排泄出白色或褐色液体或不规则软粪便;②细菌性败血症属于急性病,蚕体被病菌侵入24h内就会死亡,主要表现出三类:黑胸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灵菌败血病。③猝倒病呈现出停止食用桑叶,头部抬起,身体抽搐抖动不止,急性发生时突然倒毙,多数会批量发生,慢性发生时约2~3d陆续死亡。

1.2.2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防病工作;加强桑叶采收和贮藏管理;药物防治除参考病毒病用消毒净防治外,可采用添加抗菌素防治,严重发生时,可采取隔8h添加抗菌素,连续3~4次能有效控制病害加重。

1.3真菌性病害

1.3.1表现病症

初期蚕体表现不出明显症状,病蚕食桑不积极,出现吐液和下痢现象;只有在病死前蚕体出现暗褐色或油浸状不规则病斑,病斑出现没有固定部位。

1.3.2防治措施

灭杀致病菌孢子,及时做好养蚕前和养蚕期间的消毒工作,做到蚕室、蚕具要用甲醛类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剂消毒,整体用硫磺熏烟法效果最佳。药物防治可用灭菌灵、百菌清、防病1号等;在蚁蚕及各龄蚕饷食前使用一次,发现病蚕后要每天都使用药剂撒于蚕座并采用加网给桑除沙。

1.4寄生性病害

1.4.1蝇蛆病症状

仔细观察蚕体可发现三角形黑色斑点,并黏着淡黄色蝇卵。

1.4.2防治措施

发现蚊蝇及时赶除;药物防治:“灭蚕蝇”喷洒,用300倍叶喷洒蚕体,用500倍液喷洒喂蚕桑叶;四龄蚕喷洒2次,五龄蚕隔天喷洒一次。

1.5农药中毒

1.5.1表现症状

蚕躁动乱爬,出现吐水现象,胸部膨大,身体抽搐等。

1.5.2抢救办法

及时辨别出中毒,及时换掉毒叶,将中毒蚕体选出放进清洁水中,缓缓搅动清洗2min左右,至蚕体软化时捞出,置通风凉爽处。

1.6微粒子病

1.6.1微粒子病

一种由微孢子虫寄生导致的一种蚕的慢性传染性病,病原可存在蚕发育各世代。可通过胚胎传染给后代,也可通过食用感染微孢子虫的食物导致发病。微粒子病的发生跟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大量实践表明该病每逢高温干旱后的3~5年内,发病幅度都会下降[2]。

1.6.2病症表现

感染微粒子病的蚕在小蚕期收蚁后体色变暗,发育速度缓慢,蚕体弱小,食欲差,重者出现死亡;大蚕期出现群体发育不齐,没有食欲,行动呆滞,体色呈锈色,有的呈现黑褐色,严重蜕皮中死亡;熟蚕期多数不结茧,吐丝缓慢,结成的茧多数是薄皮茧;蛹期时蛹体呈现无光泽,腹部柔软松弛,脂肪不饱满并混有红褐色渣点;成虫蚕蛾翅膀脆弱,多呈卷翅,鳞毛稀少,产卵数量较少,多排红褐色尿液;产的卵,形状不整齐,大小不一,附着性差,极易脱落,多死卵和不受精卵。

1.6.3预防措施

执行严格标准的母蛾镜检制度,层层筛查出带病胚胎卵,在母本上根除传染源;做好养蚕前、中、后期的消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病原体;做好蚕体的消毒与防病工作,避免交叉传染,及时淘汰弱小蚕。

2病虫害防治集成技术研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生态防治理念,逐渐形成绿色发展、生态防治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能够更好促进黑龙江省蚕产业可持续健康文明绿色发展。

2.1 选择良种进行饲养,把好种源质量关

良种是蚕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能够杜绝蚕种携带微粒子孢子虫导致的慢性传染。制种过程中要严格选蛾,果断淘汰病弱蛾,抠除病蛾卵;按照标准控制好温湿度,保护管理好蚕种。好的生产用种能提高蚕体的抗病性和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能够抵御病原菌的侵害等。

2.2建设柞蚕生态型场地,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生态型柞蚕场地[3]的建设逐渐发展壮大,一些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生态蚕场投入使用,展现出其强大的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增强了管理力度,提高了蚕场建设规范化水平。生态型蚕场建设对柞蚕幼虫期病虫害的防治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对蚕场环境和各生长期饲料场地的郁闭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指标化控制达到对饲料量、饲料品质及场地内菌落存在情况可控,在提高蚕幼虫免疫力、抗病性上发挥作用,能够促进蚕场综合功能与经济发展融合统一,促进柞蚕生产高效、生态、稳定、持续发展。

2.3制定场地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消毒工作机制

蚕场的规范化管理是养蚕产业亟待加强的规范措施,传统的养蚕方式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增强蚕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蚕场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蚕场,做到蚕饲料的新老更新。按照标准化放养要求,避免了过度放养和掠夺式经营方式,保护了蚕场的自我恢复功能,满足蚕产业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制定场地管理措施要考虑到天敌害虫的有效防控,采取物理和生态防控措施控制鼠禽、鸟兽对蚕的伤害[4],减少蚕农经济损失。场地的管理与消毒都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控制环境来达到消毒防病的目的。标准化消毒工作机制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不断的生产中,逐渐形成一套符合生产发展的有效机制,保证蚕业生产有序开展。

2.4 蚕业生产推广“良种用良料,良农配良技”技术体系

选择了好的生产用蚕种,还要使用好的蚕饲料来喂养,才能保证蚕体健康生长。要加强各龄期蚕饲料管理,针对不同时期选择适宜的饲料,还要做到节约使用。在饲料场地及时去除老病植株,污染饲料要严格消毒后再使用。要在全省加强标准化养蚕技术培训,让广大蚕农掌握标准化养蚕新技术,掌握常见蚕病虫害的防治和疑难问题应对措施,培养一批精专骨干,负责本地区的蚕业生产。通过试验示范,已初见成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蚕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

2.5治病不如防病,以防为主,严格控制使用蚕药

病害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的原因,从因果循环来看,环境是病菌滋生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蚕病发生以后也要严格控制蚕药的使用,是药三分毒,药物防治要适度。要选择适宜的时期使用蚕药,要掌握好药物使用方法,有效控制蚕病的蔓延,避免造成较大损失。

2.6 有效预防蚕体中毒,发展生态蚕业[5],促进产业融合

农作物生产、果蔬生产在除草和除虫中都可能使用高毒农药,随着飞机、无人机防控技术的应用,喷洒农药可能会漂移至蚕场和蚕饲料場地,从而导致蚕体中毒,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对蚕区百姓造成较大的积极损失。在蚕期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与友邻做好沟通,尽量使用低毒或者生物防治手段,或者避开药残期实施作业。这需要蚕业工作者积极操作,有效地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带来的损失。此外,还要研究蚕产业链的延伸应用,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润玺,秦利.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一)[J].中国蚕业.2015.36(2):80-82.

[2]孙娟,李立峰.北方柞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北方蚕业,2011,32(4):45-46.

[3]夏兴宏,郎庆龙,王连珍,等.生态型柞蚕场建设刍议[J].北方蚕业,2013,34(3):53-54.

[4]赵智福.柞蚕场管理技术[J].乡村科技,2016(29):81-82.

[5]廖森泰.关于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思考[J].蚕业科学,2018,44(2):181-187.

作者简介:马晓斌(1982-),男,山东省枣庄市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蚕蜂技术推广与服务。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消毒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消毒,大头有话说
家庭消毒, 你真的做对了吗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门把手消毒滑块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