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校合作”使一年级学生适应学校新生活教育策略

2019-09-10 07:22邓立辉
南北桥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家校合作

邓立辉

【摘    要】儿童刚刚进入到小学,其小学生活内容,让儿童无法适应。经过分析和研究,儿童进入小学生活存在着六个方面的断层,其中断层最严重的方面是人际交往环节。对于小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要求包括与教师的相处,与同学互相交往,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为了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够逐步适应,需要教师对这方面进行培养,家长也需要对这方面进行引导,使家校目标一致,达到家校配合的目标。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  人际关系  生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28

小学教育是儿童最重要的时期,而儿童刚刚进入小学生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根据教育专家研究,儿童进入小学生活,存在着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其中,人际关系是儿童最难适应的环节。小学生刚离开熟悉的幼儿园环境,需要与新的校园进行适应环节,如果不能够融入新的人际圈,就会产生退学的思想以及做出其他具有偏激性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让小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小学生活。

一、学校教师采取的策略

(一)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给予更多的关怀

儿童进入小学之前,习惯了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照顾,进入小学生活后,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教师如果是很严厉的表情,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恐惧感,不能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所以,一年级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工作,尊重小学生的表达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教师还需要树立亲人的形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像跟亲人聊天一样,对自己产生的依赖感,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的信任自己。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不管学生是什么个性,要就事论事。举例来说,如果小学生不小心打翻了水杯,那么教师应该就事论事的说:“去拿拖布来,把这里擦一下!”而不能说成:“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怎么这么粗心?”第二,教师要正确表达话的含义,尽量有我字开头的话语,不要用批评性的语言。举例来说,学生正在打闹,教师应该说:“同学们,上课了,我要开始讲课了!”而不是说成:“打打闹闹像话吗?一点没有组织纪律性!”第三,说话内容不要带有不好的情绪。举例来说,对于一个有能力好好学习的学生,沟通时要说:“你的学习方式我很担忧!”优良的沟通是让教师和学生关系拉近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让学生依赖你的一种方法,所以,家长和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这项能力。

(二)多种方法促进新生间的交往

孩子离开学前班已经熟悉的好朋友进入小学开始崭新的生活时,对于同伴之间的交往很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间的交往能力。1.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德国心理专家曾指出,群体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孤立的个体,所以,在教学方面,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要比個人心理辅导更有效果。为了使小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利用起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举例来说,班级可以举办交流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和大家分享假期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小学生锻炼了自身的胆量,还能学到人际交往中的常用语句,最终不惧怕和别人交往。2.利用班会进行课程资源指导。小学生的心智开发也很重要,心智的开发需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认知过程,第二个联结过程,第三个自动化过程。这三个过程的有效训练,可以让学生自身解决所有问题。学生掌握了交往技能,就可以自主的与同伴进行交往环节。学生掌握的这一技能需要课程的落实和支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指导工作。举例来说,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我们做朋友”,教师可以利用这堂课引导学生进行交朋友环节,先让每个学生自我介绍,找到自己喜欢的伙伴面前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在小学生活中,两个小学生发生了摩擦,教师可以从中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让学生能够熟悉掌握交往的技能,最终提升了小学生的交往能力。3.创造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小学生产生归属感。教师应建立互爱互助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互帮互助,这样让学生了解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这样让小学生心理上产生对教师和小伙伴的依赖感,从而消除了抵触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与更多的伙伴多接触,又因团结的班集体是由很多个小团体组成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平台,让学生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接触,从而建立友好关系,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二、家长配合学校的举措

(一)家长要询问孩子每天与教师的相处情况

家长把孩子接回家以后,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主要目的是通过聊天了解孩子的心理对教师是如何理解的,孩子会把心中的班任教师及其他科目教师的形象与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家长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对孩子进行引导。举例来说,教师今天狠狠的批评了孩子,而孩子的心里是存在委屈的,心里会生出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家长就要及时的与之疏通,告诉孩子他的错误在哪里,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以及教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有效的沟通,孩子的心里不会再有十分抵触教师的思想,从而跟随着教师在学校快速的适应新环境的生活。

(二)家长要询问孩子每天与同学的相处情况

家长把孩子接到家以后,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目的是了解孩子与同学是否相处融洽,是否有矛盾发生。如果有一些小摩擦,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孩子性格孤僻,无法与同学们相处在一起,家长可以利用鼓励的方式和奖励的方式,让孩子努力的与同学进行接触,如果发生了矛盾,家长要引导孩子怎样去化解这一矛盾,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勇敢的面对人际关系问题,不再抵触与别人交往。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其适应的过程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合作,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自身的事情,引导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而家长也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引导小学生不再抵触和教师以及同学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蔡国英.在教研活动中推动教师发展[J].现代教学.2016(Z3):112.

[2]高永娟,闵晓立.以项目驱动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J].现代教学.2016(09):78-80.

[3]朱嘉庆.校本教材助力  成就文明素养[J].少先队活动.2016(05):63-65.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