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 07:22袁本琼
南北桥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课堂模式

袁本琼

【摘    要】提倡创新是当下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社会表现力之一。对于小学学生的教学也不能落后,事实上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从来也都是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所学知识能有创新性的思维。创新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点上,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思路与大环境背景不谋而合。

【关键词】课堂模式  课后互动  目标指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170

创新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本文将会给出答案。本文提出的三个创新思路,其实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模式的创新,是基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力,让多元化的课堂模式带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课后互动的创新与教学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学科目标的制定与转变,或者说革新,是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认识到数学学科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课堂模式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模式的创新,学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首先学科教师要比对传统的教学课堂,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再加以改变和革新。所以第一个方向应该是课堂教学工具的创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比较单一,黑板粉笔,课本习题。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依靠这四样教学工具,确实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接受范围和接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小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下长大,对于电脑技术的容纳和认可程度很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就可以增添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还能较大程度地减轻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以便能把精力更好的集中到培养学生这一点上。

第二个方向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鉴比较好的模式思路,也可以依据自己学生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课堂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时新的策略之一,并且也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致的操作步骤是让学生尽量在课后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主要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问,以及讲解自己给出的一系列学科问题。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会得到飞速的提升,课堂利用率会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得到发展。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小学数学教师无法确保自己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科教师想要采纳这一教学策略,这个问题就是无法忽视的。第三个方向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了,是对于课堂教学角色的创新。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但如果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会不会得到有效的增强。这些都需要学科教师自己深入到教学课堂中寻找答案。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一项教学策略,前文也提到过这一点,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究时,对于课后互动创新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个。第一点,可以从课后作业的完成方式着手。常规的课后作业处理就是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让他们自主完成,还要提醒学生不可以相互借鉴答案。但这里的思路可以逆向推导,即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作业完成,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提升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会更有积极性。但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可能会让学生养成对于合作解决问题的依赖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有所降低。所以学科教师在考虑采纳这一做法时,要适度而行,既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让他们有合作学习的机会。第二点是倡导课下提问的创新促进法。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是一件难度比较大的事情,但他们又确实是存在很多疑问的,可能自己没有勇气当堂提出,可能自己都还没发现自己的不解之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专注于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问题提出就是很好的了解途径。学科教师可以组织问题课堂以及引导学生开展提问抢答游戏。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价值。二是让学生从数学学科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事实上就是在提高他们的学科学习兴趣指数。课后互动的创新内容远远不止以上两点,这里的互动范围其实是非常宽泛的。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学生与相关课外书籍、人物、事例之间也可以产生共鸣。像是华罗庚求学的故事,就是很好的榜样互动。学生不仅能从这样的互动中明白数学学科学习的价值与使命感,还能感受到知名学者求学精神的指引。

三、目标指引

对于小学数学这一门课的目标制定,学生与教师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大致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即学生能在该学科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学好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教师来说,要在目标制定上有所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给学生制定多么新奇脱俗的学习目标,而是制定目标的思维模式需要得到革新。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不仅要结合学科内容,更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目标制定的创新性也就在这里得以体现了。学科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数学学科上有所建树,即使是小学数学学科,学生也能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所以目标的设立对学科教师而言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在思考自己学习意义和目标的时候,能夠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看的更为长远。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状态就会显得更加的主动和积极。像是参加教师组织的目标寻找课堂,在游戏与合作中找到自己学习数学学科的真正目的。小学学生的特殊性就在于可塑性非常强,即使能力需要培养,态度需要端正,但这一群体具有非常强的可创造性。虽然创新意识在目标制定这一板块不是为了凸显目标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但创新意识的引入能让学生的目标制定更为准确和有效。这也是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力高效显著的有力证明。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两个问题,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影响力有多大以及是否能切实帮助到学生的进步。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分析之后,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创新性思维模式在教师教学中的运用优势确实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李永珍.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6-22.

[2]屈丽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民族教育,2010(6):21-30.

猜你喜欢
课堂模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技巧
高三数学“先考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