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及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李哲王阳王远晴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5期

李哲 王阳 王远晴

摘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的一项无偿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自己高洁的操行和淳朴的情感。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变成了尤为重要的课题。在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方面,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拖泥带水,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健全的志愿服务机制,做到让大学生有制可依,有制可循。从根本上保证大學生志愿者的根本利益。此文通过各地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来着重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服务内容、形式、机制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学生志愿服务;自主志愿;健全志愿服务平台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他们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白己的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切实参加志愿活动为需要帮助的老弱残幼送去生活上的关怀和心灵上的关爱。

自1993年,团中央发出的文件—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迈入21世纪后,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中也能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我所在的吉林建筑大学为例,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志愿者协会为吉林建筑大学心语志愿者协会,其中,男生比例为42%,女生比例为58%。现在的大学生志愿者中男生比例逐年增加,

在华南农业大学2011年的随机调查抽样中显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比例占82.6%,在过去的生活中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同学占全部同学的64.0%,在这些同学中参加过3次或3次以上志愿服务的同学占22.2%。江西六所地方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68.4%的受访者曾经参与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活动完成后依然拥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不同专业领域对于志愿服务的坚持率并不相同。

73.2%的大学生表示相信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有36.8%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提高自己的自信。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来了解社会并提前为自己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找到了一个平台。目标明确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在调查中发现有28.7%的志愿者表示没有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记录体系,这就表明有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记录。虽然绝大部分志愿者认为参加活动的过程远比记录在册的名誉更重要。但这种不完善的记录不仅对志愿者个人产生影响,更反映出活动的不规范性,同时也是社会对志愿服务个人不重视的一种表现。这会大大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有34.3%志愿者表示自己了解到志愿服务活动是通过新生入学时的百团大战,随后便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组织的信息,如果想加入志愿者组织需要自己搜索,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志愿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有的同学表示高校志愿者协会在志愿者选拔阶段,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选拔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为此,我们向高校志愿者管理层进行了解,采访的负责人表示由于学校要求和自身条件问题只能在小范围内宣传自己的活动,所以志愿服务组织无法在大学里被所有同学熟知,所以导致选拔的透明度不够。[1]

基于此项研究,我们总结了几点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策略如下:

1.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宣传机制。

鉴于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作用,理应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理念,同时宣传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体验功能。如设置志愿服务专门课程。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对大学生授课,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开展志愿者服务专题讲座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志愿服务创意征文、文艺演出等比赛,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2]高校也可以通过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德育分挂钩的方式来督促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但更多的还应该是让大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重要性和正确性才能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尤为重要。

2.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与大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向与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介绍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向他们推荐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锻炼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他们走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3.建立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

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基地,争取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围绕基层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课程的同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3]通过见习,基层单位可优先选择毕业生,并且与本单位人才培养计划接轨,不但可以节约大量招聘成本,而且对于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减轻心理负担,找出自身的不足,有益于双方的接受。

4.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鼓励机制。

志愿服务虽然是无偿的工作,但学校甚至国家应该给予志愿者一定的鼓励。虽然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对等的奖励。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心灵得到一定的慰藉。大学生的经济尚未独立,如果在献出爱心的同时又要花费一定的金钱,久而久之志愿服务就会变成一座无人触碰的冰山。只有完善志愿者奖励机制才能更好的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非常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肩负的使命。[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动员必须建立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这既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原则,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作为一种自主选择,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才是真正的志愿服务。

在大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引导大学生有效参与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水平、根本改变“走过场”现象的关键。当然,国家相关部门继续研究、出台、落实系列政策法规,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乃至我国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5]

参考文献:

[1]关于地方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的调查研究 第29卷第4期 2010–12

[2]高和荣 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厦门的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

[3]于琳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以山东大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9(2)

[4]关于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5]张晓 争取解读大学生志愿服务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