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文科教学中的建构与意义

2019-09-10 04:27邱凌谢树清
文学教育 2019年12期

邱凌 谢树清

内容摘要:研讨式教学模式适应了高校文科培养目标改革的新趋势,是本科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研讨式 高校文科 建构与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推行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在《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一文指出:“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唯一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什么是研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探讨,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本文拟结合近十几年来的教改实践,对研讨式教学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模式建构与意义展开探讨。

一.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文科教学中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意义

1.课堂讨论环节引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讨论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学者在思想交流中学会思考。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专业问题的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主动对专业知识深入探究的意识和兴趣。模式中的学生讨论环节促进学生参与并使他们积极投入高效的课堂学习。当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一个研究主题引发学生讨论时,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任何条件、任何压力的限制,在讨论中通过展示自我获得了自我能力的肯定,这种对自我肯定价值的追求又有效地刺激学生对专业知识地深入探究。讨论中同学之间的相互辩论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层次地思考,这一良性循环过程最终产生了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兴趣的良好效果。

2.学生主讲环节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大学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的是演讲式教学,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埋头抄笔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也进一步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和惰性。

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讲”是每组都选出一名同学到讲台授课,对本组的主题内容和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出阐释汇报。这一环节实现“教”与“学”的角色互换,从学生的“教”中完全赋予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所要做到是除了扎实地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自学”——“讨论”——“备课”——“主讲”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传授,有利于对其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勤奋认真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

3.师生质疑环节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源头。质疑精神,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敢于提问的态度,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题。”[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文科专业因循的是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文科大学生在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这方面普遍呈现出“无疑可问”“不想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不良倾向。一方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质疑问难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少数善于思考的学生因为提出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得不到教师肯定而失去質疑的积极性。

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提问质疑的前提是必然会对其所推出的问题有所关注和熟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历经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问题。这就必然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较深较难的层面进行自主探究。因此研讨式教学中激发、引导学生会质疑,养成质疑习惯,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转化为一种思辨能力。

4.学生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运化能力。

在答疑和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运用的准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灵活的方式、准确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便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口语表达能力。因此,答疑、辩论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勇敢自信,大胆表达自已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适应了高校文科培养目标改革的新趋势

1.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上所储备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社会和自我拓展的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积累经验。而从文科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文科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也就成为高校文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方向、新趋势。由此可见,树立终身学习的主观意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主研究学习的综合能力,这些恰恰与研讨性教学所树立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2.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崛起强盛并屹立于世界发达国家之行列,国民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之一。钱学森先生认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是杰出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的现状在高校文科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对不少的文科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采取的是平时不思考,考试之前抱佛脚,一背考天下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何而来。研讨式教学对于改变传统文科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经典轻社会实际,重师承轻批判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文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值得去尝试和实践的。

3.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文科教育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是长期以来积习而成,根深蒂固,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从根本上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把传统的纯接受型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讨论、探究教学模式、质疑———反思型教学模式、上台演讲、当场答疑等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某项制定研究项目的教学模式等。通过课堂上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提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把传统的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研究、学习能力为核心,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改变。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传统以教师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主客关系的转变。在讲授方式上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打天下”“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讨论——主讲——答疑”新型课堂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09

[2]耿淑玲、伍成泉.培养儿童质疑精神的价值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22-23

(作者介绍:邱凌,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谢树清,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