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推进“学”“育”方式再变革

2019-09-10 07:22李俐均代俊华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李俐均 代俊华

摘要撷取来自“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的部分观点,管窥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一要读懂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把脉现代学校改进方向;二要准确理解教育家精神,提升校长办学能力,厚植现代学校变革的根基;三要重新理解“学习”的丰富内涵,探寻学习发生的路径,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四要打破学段间壁垒和校内外“围墙”,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关键词现代学校变革;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型校长;学习方式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32-04

2019年,正值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目标而扬帆起航之际,也恰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合川创办育才学校80周年。2019年10月17~19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和中小学管理杂志社联合主办“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现代学校改进新思维暨陶行知教育思想新实践研讨会”,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800余名各界代表齐聚重庆合川,以敬畏的眼光回望历史、对话未来;以大爱的情怀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生命、“学做真人”;以创新的精神研究“学”与“育”、走近人与校。本文仅撷取来自研讨会的部分观点,借以管窥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回望历史,才能更好地洞见未来。读懂时代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把脉学校改进方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主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一起来研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探讨现代学校改进的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主、科学和创造依然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驱和典型个案。育才学校体现了“普及教育,民主教育”的思想,其实践中所蕴含的民主、科学、创造、以人为本理念,依然是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与主要内涵。推进教育现代化要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把教育普及到生活包含的领域”。

2. 学校改进要把握质量、公平、个性化三个关键词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预测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两个趋势:一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二是新技术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他同时指出,当前学校改进要把握教育政策导向的三个关键词—质量、公平、个性化,并结合其观察和思考解读了智慧学校、家门口的学校、慢学校、果核学校这四种新型的学校形态。

3. 现代学校要成为学生发现美好事物的地方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余凯教授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注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要让学校成为充满思想、彼此关怀、发现美好事物的地方,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中心,成为现代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人格培养。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柴纯青社长提出,现代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完成健全的人格之塑造,成就服务国家和社会之能力;今天的教育变革要继承陶行知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从中汲取其现代性,以服务于当今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

4. 人工智能时代将带来学校教育新场景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为与会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13个新场景,包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每个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每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每所学校都是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等等。他还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始终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爱、教育教学的想象力、教师的勇气和创造性。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总编孙金鑫认为,在新技术环境下,教育的呈现方式可改变,但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会改变,判断好学校的主要标准不会变。一所现代学校,一定是具有高远纯粹的社会理想、具有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哲学、永远保持不安心态和创新活力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中,有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机制,有富有济世情怀的教育家型校长,有热爱研究与创造的教师群体。

陶行知先生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为现代学校改进和“学”“育”方式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理解教育家精神,并在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呢?

1. 定义真正的教育家:大爱、实践、创新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认为,现代教育家应至少具有两方面特质。一是有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观。即尊重每一个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主体,尊重每一个儿童作为创造者的生命存在,并且在办学实践中充分践行。二是在办学过程中体现现代性。如当年合川育才学校的现代性就体现在其领域化的课程、社会化的资源利用、人本化的组织机构设置等。陶行知先生正是在教育救国的背景中,塑造了那一代教育家的特质,由此开启了对中国教育的伟大变革。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校长学院)院长胡淑云认为,重温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发大家的思考,为接下来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厚植根基。在她看来,现代教育家至少有三大特征:一是懂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品质;二是爱教育,有站在国家高度办学育人的情怀和大爱;三是干教育,教育家一定是脚踏实地、鞠躬尽瘁的。

重慶市合川区育才学校现任校长沈小燕认为: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广泛涉猎历史、社会、文学等领域的杂家精神,应是对教育家精神的现代诠释。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提出,心系国家民族兴衰的家国情怀、立足当下的实践行动、呵护儿童美好人性的人文关怀,是教育家的重要品质。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原校长柳袁照提出,真正的教育家,不是看他在演讲台上的表现,而是看他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的呈现。上海行知中学校长陈振华认为,勇担责任、尊重学生、创新和大爱,是教育家型校长所必备的精神。

2. 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校长领导力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认为,践行教育家精神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要一往无前,作为教育人要有担当、有使命,要义无反顾;二要一往情深,作为教育人要为了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中国家庭,为了建成一个伟大的创新型国家,时时做,时时想,时时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校长高琛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延续到现在,鼓舞激励着我们不断通过教改更新育人方式。面向2035的学校变革,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要培养学生堅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厚度,更要关注他们品质、品格和涵养的高度;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为其提供适切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联盟总校校长杨琼英认为,教育家型校长应具备领导力(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思维力、创造力、表达力这四项核心素养,其源泉就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提出,校长的领导力主要体现为带动群体的领导力、突破和创造的创新领导力以及社会领导力。她还围绕厚植、激励、共生三个关键词,通过生动鲜活的管理故事指出,校长要通过仪式教育厚植办学使命,将国家方针转化为校本的办学行动纲领;要用互相欣赏的态度、公开的仪式,激励教师个体智慧和自动力的萌发,最终实现大家在团队中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目的。

1. 聚焦本源,重新理解“学习”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式变革是面向2035学校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时代的必然要求。变革学习方式,首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方铭琳指出,面向未来的学习包括注重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面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强调融通的跨学科学习、基于数据的精准学习等多种形式,学校的空间设计、课程创设等都应该体现这样的理念,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创造条件。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认为,学习就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改造,是经验、知识和行为的连接,学习使人把社会的、生活的、书本的知识进行更多连接,最终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知信息阶段,包括认知和体验;二是内化阶段,通过理解、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三是输出阶段,通过讲出来、做出来、解决问题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素养。重庆市合川中学校长罗友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出发,提出学习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眼、口、手、时间和空间;第二个关键词是内动力,即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自动力。

2. 回归实践,探寻学习发生的真实路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究员龚春燕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做中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我们现在强调的劳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更有动力的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总编孙金鑫指出,让学习真实发生,特别要关注学习的发生机制、学习的认知结构、如何建构学习;学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开始研究,研究学生是怎样学的、在什么情境下学的,以及在什么时候学习会更有效、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评价等。

校长们也从管理实践出发,分享了各自学校推动课程组织和教学方式变革、让学习真实发生的经验。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马宏介绍了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的实践探索。巴蜀小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内容、以社会为课堂,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唤醒和鼓舞全体师生的内驱动力和创造活力。

唐晓勇校长结合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从课程统整角度介绍了互联时代学习变革的新路径:一是开展基于学科和跨学科的内容统整,二是以项目化方式推进课程运行,三是以技术为学习提供底层支撑。罗友校长介绍了合川中学通过开发和实施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机会和人生规划指导,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课程学习的实践探索。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晏也分享了学校在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开展“快乐72行”实践活动课程探索,为儿童创造更有价值的学习生活方面的鲜活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习发生的主战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当前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介绍了学校基于脑科学原理变革学习方式的探索。该校将“友善用脑”理念引入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目标驱动、情境诱发、评价引导等策略,运用小组交流、动感教学、音乐释放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促进脑神经元突触连接和生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项目化学习,曹保义校长介绍了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开展“主题课程项目化实施”的经验。该校在对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得如何四个层面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跨学科、跨年级、跨部门的核心小组,开展主题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计划制订与推进。目前学校已积淀形成二十几个比较成熟的课程项目,每名学生经历平均260个学时的项目化学习,促进了自身学习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1. 打破学段间壁垒,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

打破学段之间的壁垒,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是当前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引发了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指出,2019年国家先后发布了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三个文件,构建了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显示出国家层面打破学段壁垒、一体化推进育人质量提升的决心。

重庆市合川区教委主任朱显贵从区域角度,介绍了合川区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出发,立足区域文化特点和学校实际,以目标驱动、政策支撑、专业引领为先导,以行知文化进校园、行知理论进课程、行知思想进课堂为抓手,以机制保障、人才保障、资源保障为支撑,在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提升区域教育品质方面做出的富有成效的探索。

部分与会嘉宾也从自身角度,针对其他学段的教育提出了建议和期待。如广东省广州中学书记兼执行校长彭建平站在中学的角度,希望小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和身体、自主学习的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创新的思想和动手的能力。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校长刘菲菲从小学校长的角度,希望中学能够继续呵护和培养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余凯主任则希望,中小学能够改变学生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保持学习的兴趣、热情以及健康的心态。

2. 打破校内外“围墙”,让学校与社会彼此成就和共生

拓展育人的边界,重要任务就是要打破学校内外的“围墙”,让学校与社会生活紧密连接。与会嘉宾普遍达成共识,即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索取的关系,而是相互成就和共生的关系。

彭建平校长呼吁,要将学校作为社区精神文明的中心,使学校成为社区文化的引领者和创新者。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价所所长胡方提出,社区型学校不仅要让社区的课程资源走进学校,也要让学校的文化浸润、改变社区。重庆市合川巴蜀小学校长李雄心分享了学校基于“学科+”生活课程开展社区型学校建设的探索实践。该校围绕课程育人、空间育人、评价育人三个方面,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打造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社区公共空间、引进社区评价指标,使学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开放、共享、共创、民主和自治的观念。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校长张桂芳分享了该校在“五育并举”理念引领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与探索,尤其是学校依托周边丰富的农村农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做法。刘菲菲校长也分享了所在学校驱动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传递爱、传递审美的经验。

(编辑?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