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作文训练探究

2019-09-10 07:04高珊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6期

高珊

摘要: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朝纵深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被进一步提炼成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指向性更明显,语文教学要重视核心素养,思考教学环节中实施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至关重要。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要先构建自己的语言,进而将其表述为文字,如果学生在表述时思维散乱,那么教师就要根据他的表达意图“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这涉及到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必须要研究的重要对象,即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思维。

关键词:潜在思维;深入阅读;语言的建构

我们先阅读学生的原作,从中分析其潜在思维:

生而或微末,不似寒芒满山无助地飘落,偏偏择水而栖,也不服命运的雕琢。

白落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座多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切而成。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城墙里,因为生活,而充盈丰满。”

从一开始,我们谁都不知道,这座城墙会建成什么样,我们只是在脑海中勾勒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的样子。或奢华,或平淡,或扬名,或显赫,无论如何,我们都想自己的城墙能够屹立。于是我们用着自己的方式在红尘中行走,在人间寻觅,在凡尘积累,在世界这个大大的套子里摸爬滚打,在属于自己的这座城墙上描绘着自己的经历,雕刻着时光的脉络。以此证明:这世间,我来过。

学生一开始引用了一句歌词,意在表明其对生命的观点:生命是渺小的,一切经历更是微不足道。但我们不可消极被动,成为行尸走肉。应紧紧抓住自己的命运,立足于一方小小的天地。这句话用在开头有总括全段的作用,后面的内容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读。

如果前面已经将生命的特征形容成立足水边的蒹葭,那么后文又使用另一比喻“生命之墙”,这看起来有堆砌之感,学生没有介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联,使得比喻层次清晰,体现出连用比喻的逻辑严密性。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前者是对《诗经》的引用,后者是现世作家的感触,无论古今,人们总想要抓住自己的命运,那么就这一点来说生命的话题是一直持续的,无论你生活在怎么样的环境中,都要活出真我来。当下,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來对待它,也就值得思考。这样想来,两者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为了介绍清楚思维的关联,需要在第二段前面加上提示两者逻辑过渡的句子。对于当代的人来说,后面这个比喻更能说明生活的现状。现今城市里常常看见墙,以墙比人生有多个共性:一种规范化的秩序,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一个生活圈子,一种意识的安全感。但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个比喻的意义是多角度的,就只沿用了两句来帮助自己解读生命的状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训练解读句子的思维,深入阅读才能深化运用。

再看原文,引用堆砌完毕,学生自己的话才开始说“我们不知道城墙会建成什么样”,似乎合理化地衔接了上文对生命的比喻,但细想话语本身,我们真的谁都不能预见自己的城墙要建成什么样吗?没有生活目标,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的人才会是这样。所以这句话是有逻辑错误的,首先过于绝对化,其次未来的不确定性被放大了,我们是可以在一定范围掌控自己的命运的。这句话实际上应强调城墙会因为某些因素改变,但我们会努力让它建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接着“勾勒着自己想象中未来的样子”一句将城墙的比喻丢开了,前后内容的衔接就出现了思维断层,大概学生的思考没有跟上前文的话题,而是套用别人的常用话语,导致了这种脱节,这是需要纠正的思维问题。“奢华、平淡、扬名、显赫”用词角度很混乱,有形容经济实力的,有形容精神状态的,有形容名利观念的,有形容社会影响的,这些词用的角度不同,本该相对运用的词也没有跟上。这大约也和前面的思维断层有关,更为困难的是怎样把不同的生活方式用城墙这个比喻表达出来。“于是”一词在语言上是过渡的,但在思维上根本衔接不上,前面强调我们想要站稳脚跟,那么后面应该接我们如何计划并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但后面我们却“行走”起来,我们承受着一切冲击,坚持自己的方向,守住自己的本心却只字未提,这就是话题的紧密衔接出现了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又一不足之处。“套子”一词也用得突兀,学生学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所以他没有介绍引用背景就直接用上了,真是思维跳跃得厉害,而且“套子”一物是正负作用皆有的,与文段开始提到的生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话题也没有直接关联,同样需要一定的逻辑过渡。如果学生对引用的话细细品味,还应该认识到白落梅将生命比作墙,不光认识到了生命个体的不同,还体会到同一生命在不同时期对生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悔悟这一心理过程。生命的体验尤为珍贵:对待这座墙,童年的我们在玩积木,有些无心且随意;少年的我们爱涂鸦,带有些许情绪化;青年的我们试规划,有些遗憾在滋长;中年的我们常修葺,刚补上又有了新状况;老年的我们涂清漆,只想在心累的时候歇一歇。我们在教学生进行作文构思时要让他们养成严密思考的习惯,并且在表述时体现出文句间的关联,不可浮华于修辞,不可沉醉于引用,更不可骄傲于浅层的理解。

老师只能提醒学生对思考的内容进一步加工,并且要求他补上自己的思维漏洞,尽量将文段的逻辑过程呈现出来,改文如下:

生而或微末,不似寒芒满山无助地飘落,偏偏择水而栖,也不服命运的雕琢。

如果说古风歌曲里,唱出了古人忧郁命运的无法掌控,那么被城市禁锢的当代人会不会害怕自己被圈养得失去自我?白落梅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座多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而成。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这城墙,堆砌了人们的经历,拼接起人们的情感,更风化了人们的记忆。我们始终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这座城墙建成的样子。其风格或金碧辉煌,或朴素平实,或别有韵味,或残败破旧,或“天然去雕饰”……可无论如何这座城墙都属于我们自己。有时,我们不得不将它曝晒在那日头当空之下,也有时让那无情的风雨将它侵蚀。但我们会修补好裂痕,洗刷掉尘泥,在自己建造的这座城墙上描绘,描绘美丽的风景;在自己修葺的城墙上雕刻,雕刻时光的脉搏。人间经世事,红尘历沧桑,最后回首望,原来这就是我一生的模样!

也许这段改文差强人意,但比起学生先前所写,在逻辑上更清晰了,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提升。教师要研究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中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帮助其准确表达意思,思维的过程是谁都无法代劳的,因此我们平时的训练需要注重分析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长亮, 汪溪. 核心素养视野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 30(11):118-122.

[2]付雁.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J]. 写作(下旬刊), 2017(10):6-7.

[3]高云. 核心素养培养指引下的英语作文教学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27):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