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去“读”出来

2019-09-10 14:32马燕绒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5期
关键词:范读浪花感情

马燕绒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决不仅仅关注某个字的读法,某个句子的声音强弱变化,而是通过范读启情,情境激情,想像悟情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文本,兴趣盎然地走进去,深情并茂地读出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感情朗读

正文:

曾听过某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在指导学生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这句时,先请一位学生朗读,但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教师说:“我们要有感情地去读,让小鸟钻进去。”接着请另一位学生朗读,着位学生仍没有进步。见两位学生都没读好,教师便说:“大家要注意那个‘进字,要读得重一些。”于是,一学生故意将“进”字读得很重,最后,这位教师便让其他学生模仿他读。

无独有偶,几年后,又听我市一名教师执教《船长》时,她是这样引领学生展开朗读的。

师:同学们,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这次船长是怎么指挥的呢?请同学们找找相关语句。

师:这段话应该怎样读?

生:简短有力。

师:你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词,真不错!

生:简短有力,就是要读得重一点,快一点。刚才××读得太慢了。

师:说得真好,简短有力就是声音要大,语速要快。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

生兴趣盎然,他们已仿佛在比谁读得既快又重了。

上述两节课的感情朗读指导带给了我强烈的心灵冲击,引发了我对感情朗读的思考:《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情”一词的解释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即带着关切与喜爱的心情去朗读。但是从接触到的课例来看,教师并没有引领学生带着关切与喜爱之情走进文本,却只迷恋于声音强弱与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对文本的喜爱和关切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调、呆板地模仿。这种隔靴搔痒的朗读指导,只会使学生无病呻吟。朗读作为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课堂上最常规的教学手段,如何使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感情朗读指导更有力呢?我认为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课文,主动轻松活泼地读课文,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感受。

一、范读启情  引导学生走进去,读出来

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尤其在低年级,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这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随着老师的范读,课文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汩汩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通过范读让学生感知妈妈关切的语气,孩子疑问的语气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学生连忙体会到了妈妈和孩子的不同语气。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越容易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此外,我觉得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进行范读。范读时机也应有所选择,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我觉得在如下情况下应该进行范读:(1)在学生无法读得到位时范读,这时,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2)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3)为解决一些重点句段(或难点)时可范读,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

二、情境激情  引导学生走进去,读出来

索然无味的朗读指导,不但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涟漪,导致学生情感无法投入,而且师生之间也不会产生对话互动。教师只有精心地营造场景,让学生带着关切与喜爱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读得“趣味盎然”,实现感情朗读。

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我营造朗读氛围,采用激将法让学生展开赛读。比赛之前,我说:“大家先练习一下,然后我们比赛,评比最佳兰兰、最佳爸爸、妈妈、奶奶。”学生马上积极练读,有的摇头晃脑,有的互相合作……场面真是热闹。一个男孩子第一个读,他读的是爸爸的话,读得有模有样,比较投入。听后,采用了电脑评价的方式(即把课文中的插图——爸爸、妈妈、奶奶、兰兰图画扫入电脑,做成动态的画面,并配上人物说话的声音),让“爸爸”做点评:“谢谢你,表达出了我的感情。”这时,学生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了,全班小手林立。我趁热打铁:“谁能当选为最佳爸爸呢?为了更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学生练得更加投入了。我又邀请了一个男孩子读,并让学生比较点评。随后,学生进入了最佳妈妈、奶奶、蘭兰的评比中……

学生在自身经验、爱好的牵引下参与课堂教学,凭借感悟投入朗读。教师若不营造场景,学生就会厌倦朗读。而当学生本能的好奇心被老师用比赛的方式激起时,学生心中的朗读欲望也将随之升起。

三、想像悟情  引导学生走进去,读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生成感受并体验这种情感。学生也可以通过想像,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感体验去感受,读出感情。例如,王雷英老师在执教《军神》时,要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生成感受,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唤醒学生读书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手术前我们感受到了刘伯承刚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手术中呢?来,请你读。

师:告诉大家,再读这段话地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他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

师:你是抓住了重点词句来理解是吗?

师:什么是“一声不吭”?

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節,加入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师:当你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都时候,刘伯承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带着感受读读这段话。

又如我在教学《浪花》时,是这样引领学生读的:

师:孩子们,你们从哪里读到了浪花的美丽、可爱与顽皮呢?

生:我从“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瘙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这个句子中感受到的。

师:那你能把你的理解融如其中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不能读出感情。)

师: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话,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读完后)

生:我看到了浪花在跟小朋友捉迷藏。

生:我看到了浪花在开心地跟小朋友玩耍,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

学生边听边想像,在情不自禁中就把浪花美丽、可爱、顽皮的感情读出来了。

学生生成了自己的感受后,想像悟情,情理交融,化作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如此激情澎湃的心情中朗读,能空洞,会乏味吗?

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当然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如果朗读者没有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那么,我们的朗读指导就是欠缺“神”的。“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参考文献

[1]李钚.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情朗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111+145.

猜你喜欢
范读浪花感情
最好的感情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浪花一朵朵
感情工作
浪花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浪花
海上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