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饮酒诗的审美境界

2019-09-10 16:50张国辉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境界

张国辉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真正将诗与酒密切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酷爱饮酒,但是从不过量,常常于杯尽壶倾之后作诗以寄心中之意。陶渊明喜欢与亲朋共饮,于觥筹交错之间感受人间亲情之美,享受任怀自得的生活之美。陶渊明的饮酒诗融入了其社会人生之感和自然宇宙之观,开创了饮酒诗独特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诗酒审美境界

陶渊明寄酒为迹,借酒遣怀,在饮酒诗中表现出了一种无所利念,无所欠缺的圆满的人生境界,也开创了一种自然真率、平淡自由的审美境界。本文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陶渊明饮酒诗所体现出的审美境界进行探讨。

一、杯尽壶倾,以酒寄意

酒,少饮可活血提气,多饮则乱性伤身。同为魏晋名士,同样酷爱饮酒,但是陶渊明饮酒却更为冲淡平和。

(一)“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饮酒有度,既不狂饮,更不乱饮。这种饮酒有节制的德行与魏晋名士肆意饮酒,斗酒颓放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在慢饮中闲谈终日,品味酒之滋味。在觞至杯倾之后,为朋友作诗以尽兴。由此可见,陶渊明之饮酒亦是品酒,酒后还可以作诗,亦可以看出他饮酒并未过度。

(二)陶渊明饮酒诗的审美境界在于诗与酒的完美结合,以酒寄意,借诗传意。昭明太子萧统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刻内涵。自古以来,饮酒的文人雅士甚多,但真正将诗与酒结合起来的,陶渊明确是第一人。他虽深得酒之深味,但却不沉迷于酒中,酒之于他既是一种寄意与托世的载体,又是一种有神奇作用的介质。“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每日非所求。”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而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焦虑,就给诗人带来的是解脱和自娱;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品出酒中真味,产生了忘天、忘己、忘物,顺从自然,羽化成仙的精神境界。社会黑暗的魏晋时代,不知有多少人因为酒后狂言而招致杀身之祸。陶渊明虽然性嗜酒,但却从不酒后狂言,他将心中的不快寄于酒,写入诗,以此自保和抗世。于是,他在《饮酒》其二十中说:“但恨谬误多,君当恕罪人。”

二、衔觞共饮,任怀自得

陶渊明“性嗜酒”,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自己在《止酒》中也说:“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能寝,晨止不能起。”由此可见,酒已经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喜欢独自饮酒,细品慢酌,陶然自乐。他也喜欢与邻居和亲朋共饮,享受酒所带来的乐趣。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明为彭泽令,要把公田全部种秫,以供酿酒,并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所以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曾经说他“性乐酒德”。

牟原相说:“陶渊明全副精神在朋友、田园上用。”“在田园上用”道出了他质朴的人生追求;“在朋友上用”说出了他真纯的思想品质。陶渊明在归隐之后,昔日之友(如庞参军、颜延之、丁柴桑、刘遗民等)仍常来探访。虽然家庭生活比较贫困,没有佳肴美食,但是为了表达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他总是设酒款待朋友。如“我有旨酒,与汝乐之。”在朋友即将分别,知音即将远去的时候,他常常以酒为朋友饯行。如“送尔于路,衔觞无欣。”“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在与朋友一同游玩的时候,他也常携酒助兴。如“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放欢一遇,既醉还休,实欣心期,方从我游。”总之,酒密切了陶渊明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为其冲淡的田园生活增添了亮色。

陶渊明与其亲戚的感情也非常融洽,常与亲友们一起畅饮。《晋书·陶渊明传》载:“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释融然。”在与家人的畅饮中,享受人间亲情的美好。在醉境之中大释融然。“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亲戚们相聚一处,彼此沟通和理解,在融洽相处之中,忘掉了人世间一切礼节的束缚。

三、融入了社会人生之感,自然宇宙之观的审美境界

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以致国家政治极端黑暗。在社会政治危机的同时,人们的信仰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几千年来一直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遭到了人们的普遍怀疑。陶渊明少时“游好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却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在举世皆好老庄的社会大环境下,他兼采老庄思想,接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儒道并存的处世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矛盾的,陶渊明则通过饮酒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

(一)在酒中,高标达生得意的生活态度。儒家主张入世,故常祈福于不死;庄老不慕名利,故在生死面前显得豁达。这种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对于儒道思想兼而有之的陶渊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因而酒则成了他解除困扰,消释忧生念死的妙药良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有生便会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既然生死不可抗拒,不如保持一种不喜不惧的达观的冲淡的生活态度,在酒中享受生之欢娱,彻底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自我的超越。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酒成了诗人达到人生最高审美境界的重要寄托。

(二)在酒中,实现淡泊名利,顺从自然的审美境界。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陶渊明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终于认识到了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黑暗政治下,在“道向千载丧,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的社会状态下,他是难以实现立善求名的人生追求的。既然时不我遇,那么不如退而求其次,回归田园,寻求一种无所累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的田园生活中,酒成了陶渊明最亲密的朋友。在酒中他实现了对富贵、名利的超越,形成了无功利的审美境界。如“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吁嗟身后名,於我若浮云。”同时,他也实现了对生活的文化化和审美化。在饮酒中作诗,在醉境中悟道,把对生活的感悟写入诗中,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了生活的文化化。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不但有琴书弹咏之娱,还有黄唐之想和独余之慨。

对生活的审美化,在于他能够将醉境与意境统一起来,开创出独特的审美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不见一个酒字,然而诗人的醉意已在其中。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在山气萦绕的黄昏看见了飞鸟归林的和谐景象,不禁神逸方外,超越冥远,心境与自然之境融为一体。最后忘掉了外物,忘掉了自己,忘掉了所有的一切,真正地达到了自然与心的冥合,进入了人生幻化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晋书·隐逸传》卷九十四中华书局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猜你喜欢
陶渊明饮酒境界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与猫狗共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