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学劳动

2019-09-10 07:22蓝美琴 张智武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9期
关键词:秧苗劳动同学

蓝美琴 张智武

一、时代背景及教育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鄙视以及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轻视,存在着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替代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倾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二)二十四节气的劳动内涵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一年中气候的冷热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跟劳动息息相关,跟着节气学劳动是值得投入的有益探索。

二、探春:在节气学习与实践中积累劳动技能

在2018年“你好,暑假!”活动策划前期,基于学生立场、长程设计理念及班级建设长期目标,确立了7个板块的内容。其中一个板块就是聚焦劳动的。我们在2018年春学期曾经做过一些尝试,有了自己的“青蓝豆农场”,在田里尝试种植了土豆、包心菜、花生等庄稼,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学生对劳动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但是,怎样让同学们在树立劳动意识的同时又懂得劳动的本质,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在经历了春的勞动后,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以下的经验与技能:

(1)给作物浇水。

(2)认识杂草,并用双手拔除杂草。

(3)学习用小锄头给作物松土。

(4)认识蔬菜——土豆,并播种土豆。

(5)能采收土豆,并带回家分享。

(6)认识蔬菜——包心菜,并播种包心菜。

(7)学会了收割包心菜,并送给了雨花斋。

(8)能够简单制作农场牌,并介绍自己中队的农场。

(9)还能认识其他3种及以上的作物。

(10)和父母一起参与农场的劳作。

(11)和同学一起到农场里学习科学知识。

(12)为建设美丽农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嬉夏:在明白“双抢”含义中抢种晚稻

(一)活动缘由

孩子们可能不知道,酷暑时节,是农村最紧张的时候: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即为“双抢”。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初的烈日高温下,农户们奔波于田间地头,和时间赛跑。但对绝大多数远离乡村的年轻一代而言,抢收抢种庄稼的“双抢”,却是一个甚为陌生的词。

(二)抢种晚稻

2018年7月29日,由组长小邵同学发起了插秧活动。同学们走出空调房,远离游戏,回到自然的怀抱,当了一回“小农民”。

小邵同学第一次做组长策划活动,他热情地邀请了小雷同学和小蒋同学当他的助手,在邵组长的带领下大家沿着田间小路向邵爷爷的田地走去。走在这条充满农民伯伯智慧的田间小道,大家既兴奋又好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走了五六分钟,我们到达了邵爷爷的田,他向我们讲解了一番插秧的注意事项和手法:(1)左手拿秧苗,右手从左手秧苗中分一小份出来,切记不要把秧苗弄断,大概3、4根足够;(2)食指和中指钳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顺着秧苗的根部朝下插入泥土中(主要是靠手指的力量,使秧苗的根部不受损坏);(3)秧苗和秧苗之间的间距大约是两拳宽,保持秧苗的竖立,并且根部以上大概1/3必须在泥土中。

邵爷爷讲解完毕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下田了。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同学们一番小试之下,秧苗东倒西歪……见此情景,老师当起了指导员,她说秧苗的排列就跟我们在学校的路队一样,纵队看齐,横队看齐,留好间距,底下有脚印踩出来的坑记得要用手先填平,要不然秧苗第二天就会浮出水面了。

(三)两个小时拿下了实验田

同学们基本学会了插秧,家长们也不甘示弱,都纷纷下了田,此刻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孩子们插的,哪些是家长们插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师生、家长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成功地拿下了这块田。

四、品秋:在体会收获中收割晚稻

2018年7月29日,我们曾经来过这里,亲手种下了稻秧;今天(12月1日),我们又回到了这里,来收获我们的劳动成果。

(一)长辈讲解割稻注意事项

感谢邵爷爷给我们留的这一丘田,让我们经历了播种,同时迎来了收获。一到田里,邵爷爷就跟我们讲起了割稻的细节,特别强调了镰刀的使用安全问题。割稻时,一般都是低着头弯着腰,一只手握起镰刀,一只手抓住稻梗,用镰刀一下一下地割,割好之后记得要有序轻放在田地里,因为力道过重,饱满的稻谷可能会掉落在田里,会浪费粮食。

(二)同学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同学们割稻真不是玩的,比大人还卖力。即使被稻芒弄得身上发痒,也阻止不了他们割稻的决心;其间小陈同学手指不小心被镰刀割破了,但是他没有放弃,小雷同学有备无患,把带来的创可贴给他贴上继续割稻;有的同学手被稻叶缠住弄疼了,但丝毫没有动摇继续割稻的信心;有的同学累了,腰都直不起了,看到同伴们这么努力,又继续投入割稻中;有的同学手酸、胳膊酸了,但都坚持了下来。

(三)体验打稻

割好的稻要用打谷机把稻谷打下来,老式打谷机要用人工脚踩,手持稻谷翻来覆去,脚踩打稻机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如果是两个人一起踩的话还要讲究协调配合,如果脚踩的节奏不一样就会极大影响打谷速度。伙伴们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你割稻,我打稻,你装稻谷,我来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带着汗臭的合影见证了成长

赶着太阳落山之前我们总算割完了稻谷,此刻的我们心情无比愉悦,内心是何等的满足。

爸爸妈妈们说他们就是小时候坐在田头长大的孩子,今天我们用同一种方式来见证我们的成长。也因为这样一次次的体验,让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比珍贵的照片,也因为一次次的合作,我们成就了一段段宝贵的友谊。夹杂着汗臭味的合影,大家带着累、带着笑,一同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五、暖冬:在公益活动中学感恩

(一)班队会上学感恩

班级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由班主任与家长共同策划,由王妈牵手组织、实施。王妈从“三条鱼的故事”着手“铺情”,让同学们在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中“入情”,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动情”,最后通過写小纸条传递对家人的感恩。回到家中以实际行动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说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并坚持持续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感恩行动落实到家庭日常中。

(二)雨花斋学感恩

2018年的最后一天,熟溪小学二(1)班同学,由笔者带队,再一次去雨花斋送温暖。昨夜下起了大雪,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尽管天气很冷,穿着棉衣,也阻挡不了同学们的热情。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2017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陪着雨花斋的爷爷奶奶们度过的!时隔一年,初心未改,有始有终。

家长和同学们带着自己给爷爷奶奶准备的新鲜蔬菜、大米来到了雨花斋的门口集合。

到了之后大家一起签到,认领志愿者岗位。4个男孩担任迎宾。小雷同学和小陈同学负责桌面清洁,小徐同学负责收碗工作。小王同学和小曹同学负责举牌,每一位入内的客人,我们都要全心全意服务,要像家人一样给予他们关爱。

父母常教育我们懂得感恩,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感恩谁呢?是父母?是老师?不,是所有需要被我们关心和感恩的人。感恩所有的美好!让我们把这份感恩的心,一直延续下去。

六、活动的价值实现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劳动意识又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的教育方针的落实都离不开劳动教育。

(一)提高了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与反思能力

教师作为劳动的主体之一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整个抢种、抢收的过程,对劳动教育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深入的思考。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在变化,作为学校需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但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人类幸福的基本前提必然是勤奋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普通劳动者。

(二)学生懂得米饭的来之不易,知道了劳动可以创造价值

种稻、收稻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要说当中的施肥、治虫、除草、排水等环节,就一头一尾的种与收就是非常耗费体力的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甜蜜,懂得了原来我们的一日三餐不是超市里直接生产出来的,而是农民伯伯弯着腰弓着背,经历种种辛苦换来的,懂得了米饭的来之不易,知道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三)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

内化度是指将劳动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内在信念、态度、品质的程度。内化度可以通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对劳动的认知、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还表现为能够克服劳动困难、努力磨炼劳动意志,以及对劳动的信念和信仰等。在整个割稻的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口渴、劳累、手受伤等困难,非常努力地在完成割稻任务。在刚走到田边,看到这么大一丘田时,大家都吓了一大跳,可是在信念支持下,成功完成了任务。

(四)在后续的家校合作中提高了劳动行为的稳定性

劳动行为是外显的,更多地依赖对劳动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在经过了班级农场、抢种、抢收等系列活动之后,同学们对劳动的意识发生了改变,知道了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懂得了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加上班级与家庭的持续推进,劳动的习惯也在慢慢形成。在寒暑假项目研究活动中,把家务劳动作为必做作业,要求人人在家庭中有一个劳动岗位;在班级的日常建设过程中,把岗位建设作为一个实施劳动教育的平台,家校双方合力推进了孩子劳动习惯的达成。由于班级日常生活的变革与寒暑假假期变革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不仅能在学校和家里积极劳动、勤勉学习,还会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表现了良好的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是运动的、是活动的、是实践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人类因为有目的的劳动成就自身,同时因为有价值的劳动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活动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不只局限于每次活动所带来的直接价值,更在于其具有一种在共同的劳动中养成的劳动观念、公民意识价值。

蓝美琴   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班主任,一级教师。

张智武   浙江省武义县熟溪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秧苗劳动同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农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插秧
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