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境卓尼,探寻“洛克之路”

2019-09-10 07:22李鑫燚
越玩越野 2019年5期

李鑫燚

上世紀20年代,美国著名探险家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布了80个页码的专题,为世人展现了甘南卓尼的奇妙景色。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洛克之路”,路线从卓尼县城出发,经过临潭县城,往车巴沟方向,途径麻路水乡、贡巴寺、尼巴百年藏寨,最后到达光盖山。近年来,为深度开发卓尼民族风情自驾旅游产品,卓尼连续四年举办卓尼国际自驾狂欢节,重走洛克之路,体验“卓尼最美自驾游路线”。

提到甘南的寺院,大部分人只对拉卜楞寺略有耳闻,却不知卓尼的禅定寺的历史要早于拉卜楞寺四百多年。这座古老的寺庙,几百年来接受着八方信众的顶礼与朝拜。在禅定寺的鼎盛时期,当地人在去拉萨的布达拉宫之前,必须先去禅定寺参拜,以示尊重。禅定寺寺主为僧纲,是明、清政府敕封世袭的,虽然不是活佛,但位居禅定寺之首,总揽全寺宗教教务、行政、司法等项事务。寺内有威震西藏政教界的西藏摄政王——策墨林活佛一至四世、伊犁呼图克图、玛塘堪布、古雅、德哇、嘉当、察道、嘎钦等八大活佛的囊钦(系藏语,意为活佛的住所或府邸)。

禅定寺内原设有参尼、居巴、撒里瓦、歉巴四大扎仓(系藏语,意为僧人诵经学习的场所或学院)。闻名于世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卓尼印版就是由卓尼土司和禅定寺的僧侣属民共同修定镌刻的。后来,这套稀世瑰宝不幸毁于兵燹,现仅存版本留世。

禅定寺最盛时有僧侣五千二百余人,改宗黄教时有僧侣三千八百多人,占地面积近百亩,大小建筑物一百七十多幢。因为时代原因,一把大火把禅定寺元气大伤,寺院被拆毁,僧众被遣散,寺内原收藏着数以万记的精美佛像、经卷、文物均被烧毁,寺址被开为水平梯田。直到1980年禅定寺才被批准开放,并获得投资30万元。靠着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和群众捐资,才陆续修建了大经堂,闻思、密宗续部、时轮三个学院和辩经院、寺门、文物殿、僧纲行署及僧舍等建筑物八十多幢。现在,禅定寺现有僧侣仅有一百五十多人。

和其它藏传佛教寺院一样,一年里禅定寺有许多宗教节日法会。每逢节日,附近农牧民群众盛装艳服前往寺院,或烧香点灯叩头,或手持念珠转经轮还愿。禅定寺每年农历正月举行晒佛节,这个时候,寺庙会将寺内珍藏的巨幅唐卡取出,或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或山坡,或巨岩的石壁之上举行“晒佛”仪式。那时,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的目光再次汇聚在禅定寺。

尼巴村地处车巴沟中游的尼巴乡,全村近三百户人家,两千多藏族居民。“尼巴”藏语意为“阳坡”。相传很久以前,在川西北草原居住的一户亦神亦人的英雄家族,为了寻找新的家园,翻山越岭,沿着一条小溪顺流而下,当他经过现尼巴村时,被当地的美景所吸引,定居在此,每日颂经、放牧,最后发展成了尼巴和什巴为主体的上沟村落。

尼巴村是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藏族古老村落,整个藏寨还保留着倚山而建的古老木制建筑。它是甘南州唯一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现在,考虑到安全问题,大部分的居民已经移居山下的新建房屋,古村落已经鲜有人住,我们抵达的当天,只遇到一家房屋还有年轻人居住,兄妹二人穿着民族服饰在屋内打扫,哥哥说等到今年下半年,妹妹去兰州上大学之后,他们也要搬到新房居住,这间老屋还留在这,偶尔打扫。一代代的快乐与继承都在这座古老村落完成,已经百年光华的藏寨也给与了已经移居他处的年轻人对故乡的一种特殊识别与记忆。

行驶在车巴沟,沿途的村寨均为传统藏族板房,八月是当地收获的季节,路边晾晒青稞的木架密密匝匝,庄稼地里收割劳作和陪着青稞一起晒暖的农民随处可见。收获青稞,是高原农民一年中最为憧憬的时刻,因为所有的守望都源于土地。

贡巴寺,藏语称“噶丹扎西桑珠林”。位于卓尼县城西南63公里的江迭路间的刀告乡境内。寺院始建于1888年,由在新疆抗击沙俄为大清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车巴沟石矿村人贡噶坚赞(也称贡噶坚赞,即第一世喇嘛噶绕仓)修建。

但实际上贡巴寺是不叫贡巴寺的,他的实际名称为“万寿寺”,那这个万寿寺又是怎么来的呢?故事发生在清光绪年间,寺院为当朝皇帝、皇太后祝寿,举行了隆重的法事活动。之后就遵照达赖喇嘛瑜示开工修建了有306根柱子的时轮学院。在1888年2月懒啊噶饶仓由拉萨抵达北京,向朝廷禀报了为祝贺光绪皇帝之母(慈禧太后)六十寿诞而修建寿寺。皇帝听闻之后就非常高兴,颁赐了“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牌位和“皇太后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牌位,以及金字旗表和白银五千两,还有大寿的造封金册等丰厚的賞赐,同年4月22日德钦曲林上下两院已竣工,故此,光绪帝颁赐“万寿寺”之名。到了清朝末年,这座寺院成为拉卜楞寺的108座属寺之一。所属的教民和教区的政务由卓尼杨土司管辖。

贡巴寺在甘南州内是仅次于拉卜楞寺院的第二大寺院,而让贡巴寺在甘南地区享有盛誉的是每逢重大节日的“跳法舞”。法舞藏语称“羌姆”,舞者面戴神、魔形象的面具,属密宗的机密咒法舞。贡巴寺院还设立法舞学院,学院对习舞的僧人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苦练舞蹈步法动作,而且还要学习密咒语和坐禅修行。

卓尼县是一个由世袭土司统治的藏区。土司制度历经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传承532年,是甘肃藏族土司中沿袭时间最长、辖地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土司,曾对当地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2011年卓尼县修建了“杨土司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年被列入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之地,

杨土司革命纪念馆位于卓尼县政府附近,纪念馆面积不大,一共两层楼和四个展馆,展出的人物分别是杨氏第19代土司杨积庆和第20代土司杨复兴。纪念馆共分五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分别展出卓尼土司光辉的一生以及他不同历史时期经历的重要事件,其中展述最多的就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革命做出的贡献。展馆有专门的讲解员,供人免费参观。

走进卓尼,印象最深的就是觉乃藏族的女性民族服饰,觉乃藏族女性的头发都梳编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因此当地俗称为“三格毛”。觉乃藏族是卓尼县境内一支族系,他们的传统服饰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女性服饰保存完整。“三格毛”藏族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吐蕃时期西藏农区服饰的特点,当地藏族妇女们把头发辫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发辫上通常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上面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宝图案,不但有装饰的作用,还有护身符的意义。她们身着大襟两边开叉的鲜蓝、鲜红或鲜绿色的长衫,外罩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红色或紫色镶锦边的短夹。腰系锦绣宽腰带,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穿绣花鞋。发根到发梢串连着一些圆形银钱。有意思的是,黑色的民族服饰只限于年纪稍大的女性穿着,如果你要购买,卖家也会提示是否适合顾客年纪。

在“三格毛”整体服饰造型中,最讲究的是样式特殊的“沙茹”帽,帽子前额稍上处平开10个半圆形花边,每个花边缀一颗珊瑚珠,帽子后脑处有长燕尾设计直落到衣尾。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编串而成的“斑麻帽”,发辫上系银质镶嵌宝珠葫芦状的“阿珑”,她们对耳环的佩戴也很讲究,平时佩戴单层耳环,逢年过节佩戴双层耳环,重大活动或喜庆节日佩戴多层耳环。可以说,她们对美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

卓尼县城东南5公里处有一个博峪村是卓尼美食的集散地,整个村落有卓尼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是卓尼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卓尼县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村内最大的特点就是挨家挨户的藏家乐(农家乐),以经营藏餐、汉餐提供休闲娱乐与住宿为主。藏家乐房屋全是砖木建造的,带有古老的木制房屋结构风格,室内全是实木家具以及取暖设备。有些藏家乐门口还会悬挂着一个矿泉水瓶子或者木炭,用来驱邪纳福,极有当地特色。每家藏家乐都设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每一处也都收拾得整齐干净,整个村子已经管理的相当成熟。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为藏家乐美食旅游区之前,博峪村和很多贫困村一样“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在过去的时光中,贫困始终像是一顶带着刺的帽子,扎的人头皮生出老茧,苦不堪言。直到2015年在木耳镇政府的帮助下,村子靠打造“藏家乐”带动脱贫才开始让当地村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一家“藏家乐”至少可以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规模大的可以带动三至五户脱贫,这才开启了当地村民另外的人生道路。

延伸的公路,缩短着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也用车轮勾勒出人们心中的情感轨迹。如同信仰与寺庙,如同农民与青稞,如同历史与记忆,以及高地之上孜孜以求的人们,我们与他们一样,在路上奔波,在时间中努力生活。

除了洛克之路,还有很多条自驾路线可以经过卓尼看到不同美景, 笔者推荐几条,以供参考:

線路一:

兰州——临夏——夏河——卓尼——九寨沟——成都(全程约1679公里)

线路二:

西安——天水——岷县——卓尼——夏河——临夏——兰州(全程约1080公里)

线路三:

西宁——海东——黄南——夏河——卓尼——兰州(全程约729公里)

1. 笔者在八月抵达卓尼县,正值当地雨季,因此大峪沟景区因天气原因未能成行。大峪沟是卓尼旅游的必去之地,它是九条峡谷的总称,九条峡谷即九条沟,每个沟内都有陡峭崖壁、茂密的树木、清澈流水和潭水等自然风光,环境非常优美,是一座清净美丽的世外桃源。如果在非雨季去卓尼旅游,大峪沟很值得一去。

2. 卓尼县是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在当地,垃圾进行经常性清捡和拉运,所以环境干净,也不允许乱丢垃圾。做为游客也应当自觉爱护环境,尊重当地风俗。

3. 在藏语中,“卓尼”一词的音译为“觉乃”。因此当地的旅游纪念品中也会使用后者作为地名。

4. 当地海拔两千多米,即便是夏季早晚温差也有些大,建议穿戴夏秋两季衣物旅游。此外,地图导航系统已经可以清晰的提供当地路况,可以放心自驾。

5. 如果对藏族传统饮食有口味上的差异,请尽量选择少尝试,以免造成食物浪费。

6. 游览寺庙时必须尊重当地人的习惯,不可拍摄佛像,拍摄喇嘛之前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7. 卓尼县的旅游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街道整齐有序,每一家小店都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交易,非常方便。

8. 在卓尼县,有一个“特产”叫做洮砚,它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卓尼县洮砚乡。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尤其是在端砚、歙砚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砚”更是备受追捧。洮砚也因此成为卓尼文化的名片之一。

9. 卓尼近几年每年都会举办自驾狂欢节,它由中国媒体旅游记者联盟策划。今年8月已举办了第四届,除了卓尼风情旅游艺术节暨“梦回卓尼”第四届自驾狂欢节之外,还会有卓尼美丽乡村文化创新论坛等活动相继展开,感兴趣的自驾爱好者可以在明年去现场感受狂欢节的热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