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的社会兴趣

2019-09-10 07:22侯瑞鹤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

侯瑞鹤

近年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从严重的人际冲突到个体心理障碍或自杀事件等。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透过复杂的表面,我们发现,这些孩子通常有一个共性:他们在成长经历中获得过一些错误的生活信念,如“我不如人,别人都轻视我”“我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要听从于我”。如果得不到成人及时、有效的引导,会导致他们缺少社会兴趣,心中只有自己,甚至形成心理问题或暴发危机事件。

提出社会兴趣理论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任务都是社会性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应对来自友谊、职业经历与亲密关系方面的挑战,取决于这个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是否拥有社会兴趣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看一个人是否有社会兴趣,关键看他的生活目标。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发展学生的社会兴趣。

拓宽小我,引向包含他人的更大心理空间。结合学生的日常實践,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目标从追求“个人优越感”转向“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打开学生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正向的层面体验与他人的心理联结,从而化解大量的恐惧、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孤独,等等。如果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世界因我更美好,就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

推动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影响力,从“受害者”转变为“影响者”。帮助学生转换视角,从“我被影响”转换成“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推动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得失时,容易感觉自己是被剥夺的“受害者”,而看不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后,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力,就有了掌控感,就更可能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发展社会兴趣。教师只有从身边的小事着手,才可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发展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获得老师表扬的个人优越感”转为“为大家创造一个更洁净的环境”;从“我是否能够做好得到肯定”的纠结转换为“我怎样能更好地帮助到大家”。如果这样,学生就能跳出关注得失的狭小空间,释放心理资源,启动问题解决的过程。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