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在变化 牵挂永不变

2019-09-10 07:22王克伟
少儿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哥大小东封信

王克伟

爸爸出差一周了,小东非常想念他。晚上,小东吃完晚饭便拿起爷爷的手机和爸爸视频通话,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会带什么礼物。

爷爷在一旁笑而不语,等到小东通话结束才感慨道:“现在,通信真方便!在过去,我想也不敢想还能视频通话。”

“爷爷,我们现在不仅能用手机打电话,而且能用它购物、拍照、摄影。5G时代马上到来,网速会更快,网络传输会更稳定,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会与手机连接,我们会生活得更加智能化。”说到5G,小东滔滔不绝。

爷爷点头赞许,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老式皮箱,从皮箱里找到一沓信。拿起其中的一封信,爷爷介绍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写信是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通信方式。一封封信跟着车、船跨越千山万水,被运到收信人所在地,邮递员会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信。现在,我手里拿着的这封信是我写给我爸爸的第一封信。那年是1973年,18岁的我来首都北京当兵,心中充满兴奋和喜悦之情,每个月都给我爸爸写一封信。”

“您为什么一个月才写一封信呢?”小东好奇地问。

“一封信从北京被送到我老家需要半个月,我爸爸再给我回信,这一来一回就要用一个月啊!”爷爷摸了摸小东的头,“当时,只要看到邮车经过我们部队,我就很激动,因为车里也许有我的信呢。”

“如果家里有急事,您得半个月后才知道吧?这太耽误事了吧!”

“家里有急事,家人会发电报,我很快就能收到。但是,那时发电报非常贵。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工资不高,物价很低,猪肉七八毛一斤,发一封20字左有的电报也要这么多钱,而寄一封信只要8分钱左右邮资。所以,人们往往在电报里用‘盼儿归’‘平安否’这样凝练的句子。”

爷爷又将目光转向书架上的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一部拨盘电话的合影。小东记得爷爷说过,他从部队转业,到邮电局上班,第一份工作是守电话。

“电话有什么好守的?它难道能长腿跑了?”小东曾经问爷爷。

爷爷可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守电话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当时附近的人都要通过那部电话跟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

看到爷爷一直凝望着那张老照片,小东忍不住开口问:“那时为什么人们不在家里安装电话呢?”

“因为当时固定电话的初装费非常高,人们一年的積蓄都不一定够安装一部固定电话。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固定电话数量激增,街上的公用电话也多了。”爷爷说完,看向书架上的另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腰别“小方盒”、手拿“大砖头”。

小东指着“小方盒”和“大砖头”,问:“爷爷,那两个是什么?”

“那时,我开了一家商店,为了方便和客户联系,买了BP机和大哥大。别人有事呼我,我会给他回电话,基本算是能实现即时通信。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人士的标志就是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大哥大是手提电话的俗称,只流行于手提电话面世后那几年。”爷爷看上去很自豪。

小东听完,拉开书架中部一个小小的抽屉,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一部大哥大和几部旧手机。

“这些都是我用过的,被淘汰后,我舍不得丢,把它们都保存在这里。”爷爷的语气满含怀念,“这个是小灵通手机,是一种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一般用于在本地通话;这个是黑白屏数字手机,以个头小、价格低的优点迅速普及,‘飞人寻常百姓家,,主要用于接电话、打电话、发短信;这个是翻盖手机,是我用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我能用它播放歌曲、看电影、上网浏览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年间,从手写书信到发电报、打电话,从即时通信到智能物联,中国的通信事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大哥大小东封信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给我写封信吧
洗澡
妈妈的爱
为啥总挨骂
应修人到邮局去
“大哥大”史话
奇怪的信
香蕉皮的家
还是这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