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黎明

2019-09-10 07:22山飒
名作欣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黛尔巴黎圣母院雨果

山飒

即便面对一贫如洗的人,雨果也并没有原谅他们的冷酷,真实地揭发他们人性的弱点和灵魂的畸形。

隐修女古杜尔就是一个疯疯癫癫、自私残忍、充满偏见和憎恨的女人。作为隐修女,她选择的使命是将自己关入斗室,日夜祈祷,做上帝的未亡人。其实,她顶礼膜拜的是一只婴儿鞋。她终日诅咒一个素不相识的波西米亚少女,祈祷她有一天会被人送上绞刑架,不料这位少女正是自己多年思念的女儿,极具戏剧性的讽刺是,她的两个心愿同时得到满足:女儿找到了,并被送上了绞刑架。

奇迹宫的塑造堪称一绝。这里是折叠后法国社会的最下层,都是无家可归,被社会排斥的流浪汉和乞丐。上流社会的人物衣着鲜亮精致,仪表堂堂,满口拉丁语,而奇迹宫的流浪汉们却是丑陋、龌龊、凶狠、肮脏的一个群体。为了生存,他们组织了自己的王国,拥有自己的规矩。他们以营救爱丝梅拉达为名,攻打巴黎圣母院,其实是要洗劫巴黎主教堂中纯金银的宗教器皿,准备发笔横财。他们打砸抢行动被误认为是反对封建领主的民众革命,最后被队长菲比斯带领下的国王军队残忍地镇压了。

敲钟人卡西莫多和波西米亚少女爱丝梅拉达,好像是生活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顶着巨大的压力依然能够存活的生物,他们没有父母,没有朋友,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被社会唾弃,被路人嘲笑诅咒。他们的生活一片黑暗,而他们却是黑暗中唯一的光明,拥有其他人物所缺少的美德:纯真、同情和感恩。

在一个连司法机构都被权力、金钱和偏见腐蚀的社会里,女孩子天真无瑕的灵魂是无比脆弱的。有人嫉妒它,有人千方百计要占有它,有人误解它,认定这是巫术,决定打压它。《巴黎圣母院》也是一部古希腊式的悲剧,是美丽被丑恶诬陷,纯洁被污浊毁灭,黑暗最终战胜光明的过程。少女爱丝梅拉达被命运之网无情地拖向地狱般的深渊,每一次挣扎只是更悲惨的坠落,虽然卡西莫多竭尽所能营救她,但他不是一匹战狼,而是社会最底层的一粒尘埃。他们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这是对社会,尤其是一个所谓法制社会,多么尖锐的抨击。

一部流芳人世、经过时间历炼的作品,总有一位惊艳的女主人公。她们的个性、气质、品德,超越她们的容貌和财富,是决定作品是否能够跨越世纪的核心元素。中国的林黛玉、俄罗斯的安娜·卡列琳娜、美国的斯嘉丽、法国的爱丝梅拉达有个共同的特性:虽然她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拥有自由的灵魂,因而她们勇于追求爱情,哭笑无常,时而软弱,时而坚强,却从来不妥协,更不屑与世人同流合污。

她们是牺牲的一代,而她们的存在最终为现代女性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她们是现代女性的奠基人。

爱的折磨

在母亲索菲的鼓励和支持下,十五岁时,少年雨果就证实了自己的文学天才。他的诗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大赛中获奖。十八岁时,他成了文学史上第一位蝉联三次创建于1323年的图鲁斯鲜花文学院金奖的诗人。(《巴黎圣母院》的出版使不到三十岁的雨果拥有了广大读者群,摘得了无可非议的文学桂冠。作为文坛巨人,他的作家生涯是光辉灿烂的,而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戏剧性的浪漫、痛苦和悲伤。

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写作和进行文学活动时,他的夫人阿黛尔渐渐与他疏远。《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爱情小说,可是现实生活中,将自己裸体关闭在房中疯狂写作的雨果,肯定不是家人期待的好丈夫、好父亲。乘虚而入的是雨果的好友、著名文学评论家圣伯夫(Charles Augustin Sainte Beuve)。无论雨果怎么认错请求,阿黛尔都不回心转意。

中世纪开始,法国上层阶级的已婚女子往往有几个殷勤的侍从骑士(Chevalier Servant)陪伴在身边,如果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纯真的爱慕,大多数丈夫不但不介意,反而觉得妻子魅力依存,为此感到骄傲。国王路易十六世就从未对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侍从骑士,年轻貌美的瑞典伯爵弗尔森(AxelFersen)下过驱逐令。雨果虽然目睹了阿黛尔的背叛,十多年后,居然是他将情敌圣伯夫正式引进法兰西学院。

备受感情折磨的雨果在漂亮的女演员朱丽叶(Juliette Drouet)处找到了安慰和灵感。雨果夫人得知此事,立刻与圣伯夫分手,回归家庭。朱丽叶并不因此放弃爱情,她情愿默默地成为他的秘书和流放伴侣。朱丽叶每天给雨果写一封信,直到七十七岁去世,一共写了两万多封信。

随着时间流逝,步人中年的文学泰斗雨果又有了新的情人。当年,巴黎女人们迷恋这位带着书香气息的诗人,就像今天的少女们喜欢屏幕上的“小鲜肉”。不但雨果收到无数情书,就连朱丽叶也遭到情敌的攻击:她收到的是雨果写给别的女性的情书。雨果夫人更借机与第四者联盟,企图借用她们的出现,赶走第三者朱丽叶。

圣伯夫叙述了四十一岁的雨果与二十三岁的丽叶妮(Le onie d'Aunet)一见钟情的故事。漂亮的丽叶妮是作家、世界上第一位去北极探险的女性。她的丈夫是颇有名气的画家,比雨果还大三岁。雨果是诗人、作家,也一直嗜好绘画,可想而知,他和丽叶妮有说不完的情话。这对情人在一家酒店里幽会,嫉妒的丈夫带着巡警捉奸,丽叶妮先是被送人监狱,然后被关进修道院,前来营救她的是雨果太太阿黛尔。这个丑闻让雨果不得不在家中隐居一段时间。心中沉甸甸的,装满相思和焦虑,为了排解苦闷,他开始创作心中牵挂的巨著(《悲惨世界》。

直到晚年,白发苍苍的夫人阿黛尔才和满脸皱纹的情人朱丽叶和好,请她到家中做客。圣诞节时,X一起合影,环绕着老年雨果,照了一张流传至今的全家福。

作为父亲,雨果几次经历了无法自拔的悲剧。

他的长子雷欧保罗出生一年后就夭折了。二女儿雷欧保罗蒂娜是他的掌上明珠。当女儿要结婚时,雨果居然右手抽筋,不能在婚姻书上签字。婚后的九月,雷欧保罗蒂娜与家人乘船出行,突然一阵风将船打翻,她坠入水中。他的丈夫水性很好。远远地,有农民看到他六次潜入水中,以為他在戏水,其实他试图将年轻妻子从水底打捞出来。然而,不会游泳的雷欧保罗蒂娜紧紧地抓着渐渐沉入水中的小船,怎么也不肯放手。绝望的丈夫决定最后一次潜入水中,抱住妻子的腰,再也没有松手。当人们将他们的尸体打捞出来时,惊讶地看到,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爱丝梅拉达,丈夫拥抱着爱妻,死亡也没能将二人分离。

人们将年轻的夫妻合葬在一个墓穴中。这年,雷欧保罗蒂娜才十九岁。

雨果得知这个消息后,几年没有写作。

当时,小女儿阿黛尔(AdOle Hugo)才十三岁,被发生的家庭悲剧震撼,从此心中留下阴影。长大成人后,阿黛尔陪伴父亲流亡,住在英吉利海峡中的英属小岛上,结识了驻扎当地的英国军官班松。她自认为找到了真爱,也认定被班松上尉所爱。但是当上尉向她求婚时,却遭到她的拒绝。上尉调离当地后,阿黛尔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心中只有上尉,以至于最后追随他到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在加拿大她用尽各种办法强迫上尉娶她。上尉出身贵族,穿着讲究,风度翩翩,喜欢四处拈花惹草,需要钱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阿黛尔面前,极似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菲比斯队长。十一年后,当阿黛尔孤身一人被送回父亲身边时,她已经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流放的磨难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时,为共和思想斗争的雨果开始了多达二十年的流浪生活。远离家乡,远离朋友、读者、巴黎的天空和法棍面包,雨果需要自己种菜,还要向英国女王每年进贡两只鸡。他的处境可想而知,在流放期间,他完成了《悲惨世界》等三部小说和多部诗集。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个历经磨练的人。虽然被灾祸苦难不断地纠缠,雨果并没有因此愤世嫉俗变得孤独闭塞,或是颓废沉沦。个人的痛苦反而开阔了雨果的胸怀和视野,悲伤中的沉思令他的思想更加敏锐。他为弱者奔走呼号,为正义、平等、自由而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后,英法社会一片漠然,只有雨果发出愤怒而强烈的喊声: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理想和幻想。欧洲艺术萌生于理想,幻想造就了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同,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辛劳。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農神庙。从前人们怎么对待巴特农神庙,现在也怎么对待圆明园,不同的只是活儿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里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作为一个法国人,寄居英国,公开控诉英法政府和军队在国外犯下的罪行,这是怎样的清醒和勇气?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戏剧性的小说,也是一部词汇、节奏、韵律结合的交响乐,是一部关于建筑、音乐、艺术的百科书,更是学习法语的教科书,它被誉为和巴黎圣母院一样雄伟壮观的作品。文学功底深厚的雨果用词丰富、准确,造句如同从天而降的瀑布。雨果式的抒情冗长复杂,好像俄罗斯套娃,不但包含着十几个形容词、副词、倒装,还扩展成十几个次句,三四十个逗号和分号之后,才见到句号。他的激情和文采可以和“诗圣”李白媲美,也许他就是李白转世。

他的笔法变幻莫测、随心所欲。时而他是刻画心灵的小说家,叙述人物时,采取的是不动声色的幽默,以及毫不留情的犀利。时而他是赞美大自然的诗人兼画家,用栩栩如生的画笔描绘出妩媚的巴黎风景。时而他是驾驭对话的剧作家,更是电影人的先驱:人物的出场、事件的转折、时间的选择、地点的设置、高潮前的层层铺垫、巅峰后的缓缓收尾,都是引人人胜的镜头,充分显示了作家控制观众情绪的才能。全部小说被圣母院宏伟美妙的钟声贯穿,好像影片的配乐,这是作者运用法语特有的音乐性制造出的钟声齐鸣的壮丽场面。

波西米亚民族也叫吉普赛人,他们源于罗马尼亚,四处游荡,没有家也没有住所,这个传统保留至今。今日各国,出入境需要护照签证,在国外逗留需要申请短期或长期居留证,只有波西米亚人还享有四处流浪不用签证居留的历史特权。他们露宿巴黎街头,以乞讨为生,尤其喜欢住在繁华狭窄的街道上,这样,行人不可能不注意到他们。男人的职业往往是偷窃,巴黎市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行窃都是他们做的案。年轻漂亮的女人,会带着三四个小孩,也不知是不是她的孩子,在街上行乞,如果是十来岁独立的少女,就会站在街头卖花,花也是偷来的。

这样的民族,在当代社会都被人们躲避,何况在中世纪,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而雨果将他们其中的一员塑造成小说的主角,为他们说话,给他们以同情,这样的精神境界十分可敬。

离我家不远,有一个不显眼的书店。十年前,橱窗里经常会陈列雨果的水彩画。这是作家沾着褐色乌贼墨水勾勒出的风景图。在19世纪,作家也喜欢捉画笔。乔治·桑也留下了一些水彩风景画。然而喜欢绘画的我却独爱雨果的颜色简单、线条粗犷。与同时期其他画家不同的是,除了风景,他还使用铅笔、炭笔、咖啡、茶、烟灰等顺手拈来的材料,涂抹些传达意境的效果图,居然运用到20世纪中期之后人们才开始欣赏这样抽象手法。用今天的话评论,雨果是名先锋画家。果不其然,十多年前,雨果的小画虽贵,但也才几千欧元一张,随着现代艺术商品价值的暴增,他的画价翻了百倍。小书店里再也见不到他的画,只有画廊里有所出售了。

我在巴黎生活多年,就住在拉丁区。《巴黎圣母院》中描述的许多街道、桥、教堂,虽然历经风雨,依然还是那些街道、桥和教堂。自从巴黎大学创建以来,从13世纪到15世纪,在这里曾经衍生出了五十多个学院,学生必须是单身的男士。今天,这些学院有的变成了大学,有的成为了中学,有的变成了图书馆。圣母院与我们的街区隔河相望,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

一次我去武汉讲座,朋友带我游览。路过东湖时,她感叹说:“东湖浩瀚美丽,不逊色于杭州西湖,可是人们只知道西湖却不知道东湖。”

她还说:“因为西湖有白蛇传呀。”

当然,朋友的说法有些夸张,西湖之出名也是因为杭州曾经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都城。但是她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如果没有以戏曲、电影等方式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西湖断桥也不会吸引人山人海的访客了。

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圣母院会失去一半的游客。

不远处,雨果笔下的司法官也依然伫立,高级法院就设置在里面。小说开篇第一章中描绘的大礼厅,今天仍然充满活力,身穿黑色衣袍镶白色貂皮衣领的律师们喜欢在出庭辩护之前,在礼厅中踱步思考。雨果在小说中多次赞美的圣小教堂刚刚得以修复,它的花窗华美精致,上面绘有一千一百三十个《圣经》人物,我的一位朋友为此向国家捐赠了两百万欧元。

雨果母亲和她逃亡的情人居住过的修道院也依然存在,现在是个中学。每当路过,我心中就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这是雨果走过的道路,这街景是他创作的源泉。

雨果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炼金术依然活跃在西方,保持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传统。雨果与阿黛尔结婚的圣·须尔比斯教堂就是一个建在星轴线上、雕刻着神秘咒语的天主教堂。出于好奇,我接受邀请,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为期十天的秘教(Hermetique)大会,参会者居然有上百人,都对炼金术、占星术、神通术颇有研究。如果雨果在场,看到不修边幅的美国大师们用牛仔的语调讲解点金石的配置模式,以及炼金和月亮的关系时,一定会塑造出更生动更荒唐的副主教。

《巴黎圣母院》中讲到法国炼金大师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1330-1418)和他埋有金块的房子。今天的学者怀疑弗拉梅尔的炼金生涯是17世纪出版的商炒作出来的。不过,弗拉梅尔确有其人,他的府邸犹在,是巴黎现存的最古老的石头楼房。一楼是餐厅,特色是里面的灯光昏暗朦胧,更接近于烛光。来吃饭的顾客以美国人为多。看来新大陆比旧大陆更崇拜点石为金的梦想。

雨果的遗产

1885年5月22日,八十三岁的雨果在巴黎去世。他留下一份遗嘱:“我捐给穷人五万法郎。我要乘坐穷人的灵车去坟地。我拒绝任何教堂为我做悼词,我请求它们为天下人祈祷。我信上帝。”

1830年,五十五年前,維克多·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小说的第一幕就是描绘早起的巴黎人摩肩接踵地从大街小巷涌向司法官,准备观看愚人节上演的圣迹剧。二十八岁的他怎能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葬礼比(《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愚人节还要拥挤热闹,轰轰烈烈!小说中若望和他的同学,为了占领一个看热闹的好位置,从清晨等到中午,而在作者的葬礼上,上千人提前一天等在安放于凯旋门下的他的灵柩旁为他守灵,直到第二天葬礼正式开始。

雨果的躯体在凯旋门下陈列了一夜后,第二天,他的灵车缓缓穿过香舍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圣日尔曼大街、圣米歇尔大街,最后人葬于堆满花束和花圈的先贤祠。

作为法兰西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19世纪的天际,留下光辉灿烂的文字和波西米亚少女爱丝梅拉达的美丽形象。她的一颦一笑、婀娜的舞步、甜美的声音、充满同情心的言语,让拜访巴黎主教堂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在圣母院广场上寻找她的身影。

没有一代宗师们描写人间苦难的作品,人权和民权怎能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政治家,通过革命,用血腥残暴的手段改变社会;作家的文字,是无声无息地渗透,雕塑了无数人的良知和爱心。

2018年1月

猜你喜欢
阿黛尔巴黎圣母院雨果
阿黛尔:渴望父爱的天后屡爱屡伤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一颗水晶球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雨果剃发
阿黛尔承认已婚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