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培养的历史教学策略运用

2019-09-10 07:22陈昔安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

陈昔安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养之一,笔者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谈对学生这一素养的培养,供同仁讨论。

我将《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整合为“甲午之危”、“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甲午之思”四大板块,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激发学生以古鉴今,学以致用,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图表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史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等历史教学策略,搭建时空框架,勾连时空关系,分析时空尺度。

一、活用历史图表,直观时空的深度与广度

历史图表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如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王朝世系表,以及各种统计表、综合表、比较表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图表,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觉材料,既直观又生动,通过直接或间接感知具体历史现象或史实,从而学习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概念。历史圖表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形成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及条件下进行考察的思维习惯及品质,领悟历史地图所反映的时代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甲午之殇”环节,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对比两个条约内容中要求开放的通商口岸,说说列强在侵略中国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应该会保持沉默陷入苦思或者按照参考书把答案机械地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地图和《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地图进行对比,再来提问,学生则可以借助两幅直观形象的地图,回答老师的问题,进而理解《马关条约》签订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又如:在“甲午之危”环节,介绍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展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和野心,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也更容易理解。

在“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环节,则都采用了历史表格。“甲午之战”比较表,列举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重要战役的基本史实,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又直观、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间接感知具体历史史实。 “甲午之殇”比较表,列举了《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的基本史实,结合“开放口岸”链接的历史地图,直观形象地展现了《马关条约》影响及危害之大、之深。

二、选用史料教学,培养时空思维

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而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完成。“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而非观念的,我们不能从观念本身出发建立历史时空观,而应从历史发展的具体事物中建立这种观念,培养这种能力。”[1]而史料教学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或信息,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锻炼学生时空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阅读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甲午之危”环节,分别以“日本方面”、“清朝方面”提供“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史料“,学生借助史料深入分析“甲午之危”的“危”之所在:

中国国内形势,政治上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仍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经济上仍然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军事上则是挪用军费,建颐和园,武备不足;态度上虽是经历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依然 虚荣自大,“颐和园又搭天棚”。日本国内形势,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增强;小国寡民,缺乏资源和市场;战前节省开支,扩军备战,准备充分;遭遇经济危机,希望转移矛盾。通过深入的背景分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也为学生接受清朝战败的结果,并从中探寻败因得到启示埋下伏笔。

又如,在“甲午之战”环节,提供“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之战”等丰富详实的史料;在“课外延伸”环节,设计制作手抄报《甲午风云》,要求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资料(文字资料、图片及说明、人物及介绍)。通过提供和收集史料,帮助学生全方位,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充实已经搭建的时空框架。

三、讲说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环境

历史故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又能促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将学生引领到“乐学”境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化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教师讲述历史故事,可通过制造悬念、设置问题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时空环境,激发学生边听、边思,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例如,在“甲午之战”环节,笔者讲述 “旅顺大屠杀”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让人痛心疾首,诸不知“旅顺大屠杀”更加惨绝人寰,这样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又如,在“中国人民抗争”环节,笔者讲述了民族英雄徐骧的抗争故事。《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愤慨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了徐骧等一批英勇抗争的英雄儿女,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笔者还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等,多了解一些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笔者通过故事教学,穿越时空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史实,还原历史真相。

四、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时空框架

“历史思维导图是通过联想、推理等方法,使知识之间建构起联系,形成与主题要素相互联系的各层级知识(或概念)基本的思维网络。”[2] 历史思维导图具有工具性和可视化特点,学生可以将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点构建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思维导图多采用多种色彩构图,可以不断刺激大脑思维,既符合大脑思维的运作模式,又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栩栩如生。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是培养时空意识、搭建时空框架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结合时空因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例如,“课外延伸”环节活动一:

完成思维导图《甲午中日战争》,要求学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讲历史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与联系。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历史图表结合起来,通过知识内容的梳理,历史图表的繪制,能有效培养时空意识,将史实进行横向纵向归纳,构建时空框架,有效避免了因课文内容编排造成的时空混乱问题。

五、创设历史情境,勾连时空关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一直以来都是纵横交错的,初中历史学习虽然比较简单,但也不能将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因素完全割裂开来。笔者注意到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时,把历史时间观念和历史空间观念常常分开培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历史时空因素,创设历史情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例如,在导入环节,采用播放历史考古视频《“致远舰”沉睡海底百年》,创设情境,视频展示了沉船“致远舰”的地理位置,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然后将甲午年的考古活动拉回到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增加历史悬念感,时间和空间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索热情。

又如,在“拓展提升”活动中,设问: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120年后,甲午又开始新一轮回,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场战争?对今天的中国、日本有什么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展望未来?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把学生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又拉回到现代,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世界环境、现实的中日关系,不仅起到以史鉴今,学以致用,更是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中国要借鉴日本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崛起的经验,抓住目前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国要以日为师,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经验”;“日本要以史为鉴,走和平之路,加强友好合作,坦诚交流”;“青少年要牢记历史,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之崛起出力”等。学生们思如潮涌,激情的发言一发不可收。

又如,“课外延伸”环节活动三:

结合历史及所学撰写历史感想《梦回甲午》或《甲午海战检讨书》。该情境的创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既是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更是增强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更深层次的思考。

六、应用教学案例,拉张时空尺度

历史教学应用案例这个鲜活的形式,将中心议题通过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能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创设的时空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领悟,历史课堂会更加鲜活,充满生机,从而达到那张时空尺度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拓展提升”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考古视频《“致远舰”沉睡海底百年》中的“致远舰”打捞出水在即,假如出水后,由你来安排利用,你将如何利用它?

这样一个案例,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一下子把“时间”拉回到“黄海海战”,拉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拉回到腐败落后的清朝统治,同学们结合“致远舰”出水后存放的地理空间条件,以及现实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需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设想,“建历史博物馆……”、“建军事博物馆……”、“建爱国教育基地……”等等。如此,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并营造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时空尺度会尽可能得到拉伸,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也得到提升。

总之,各种教学策略,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都有适用范围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对教学策略的运用应该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历史教学任务、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考虑学生、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或是进行有效组合应用,以利于更好地搭建时空框架,勾连时空关系,分析时空尺度,促进学生的时空观念及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注释】

[1]刘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赵士祥:《历史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形态路径的深度建构》,《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历史
跨越时空的相遇
钓鱼的观念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新历史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