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荣:描绘最美夕阳红

2019-09-10 07:22郝苗苗
党员生活·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护理员福利院养老

郝苗苗

2月15日上午10时,窗外细雨霏霏,寒意阵阵,而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三楼活动中心里,掌声歌声笑声不断,暖意正浓。24位身着年服唐装的老人,在福利院工作人员和亲人们的祝福声中,度过了一个暖意融融的长者集体生日会。

这是该院的传统,每个月都会选择一天为老人集中庆祝生日,张灯结彩,唱歌跳舞,唱戏朗诵,十几位社工、护理员、管理者,与老人们一起吹蜡烛、唱生日歌、切蛋糕,一起吃长寿面。

87岁的泰国归侨江爷爷的老伴刚好当天生日,“我们像鸳鸯般相亲,鸾凤般和鸣……”,他深情凝望着台下的老伴,动情地唱起了周璇《不变的心》,让在座的人无不动容。

90岁的刘奶奶激动地说,自己儿子都不知道今天是她的生日,早上来探望她,看到这一幕连连赞叹,感谢福利院考虑得如此周到。

让老人们住得开心,生活得顺心,是每个福利院人的心愿。这些老人都是院里养老科的“宝贝”,是养老科主任潘向荣和她的同事们,尽心尽意,日夜牵挂的家人。

“再难再累也得有人开个头啊!我愿意为福利院的养老事业做‘开荒人’。”

18岁刚满,潘向荣就来到了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一干就是26年。从门诊、病房护士岗位,到社会代养老人服务、特困人员医疗服务,再到如今的养老服务岗位,她把青春镌刻在了这里。

初到福利院,潘向荣看到狭小脏乱的房间,差劲的卫生状况,加上一些不讲道理的病人家属经常责难,她差点打了退堂鼓。可带她的老师非常敬业,埋头苦干毫无怨言。看到福利院里老人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潘向荣不忍心,决定留下来。从此,领导交代的工作,她不折不扣地完成,26年如一日勤奋刻苦,默默奉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自己平凡的工作传递给了福利院的老人和特困人员。

2003年底,院里让她接手养老科工作,还将两个工作能力较差的护理员分给她,让她来带动调教。她没拒绝,也没提额外条件。

潘向荣做通了护理员的思想工作。面对30多个房间的一百二三十张床位,她身先士卒,从清扫天花板到净洗马桶,从床铺的摆放,到用品的归置、哪儿要加上扶手、哪儿的门槛要调低,她们每天从早到晚地在病房里忙活。那段时间潘向荣自己家也在装修,她却没为家里买过一颗钉子,将家事全丢给了丈夫。

每天潘向荣白色的工作服都浸满了黄色的汗渍,她笑称自己晃动一下都能闻到馊味儿。也正是因为那一次,往后的三四年里,每到秋冬季,她的背后就长满一片片的红疹,医生说就是长期给汗水泡的。

福利院工作看似平凡却不平凡,服务好老人,持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不仅践行了党员的承诺和光荣使命,更传递着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2016年7月,武汉市福利院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全院从东西湖的过渡点回迁。养老业务全面恢复开展,“医养结合”新模式全面开启,潘向荣的责任更重,工作量也翻了几倍。

在这年8月到次年2月,半年的筹备时间里,白天她和同事们做起“装修设计师”,反复研究硬件到不到位,设备需不需要改善,为老人创造最舒适安全的环境。下了班,则继续研究新部门台账,她对标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养老工作经验,拿出各项工作制度二十多份,为养老科高标准严要求的服务明确了方向。

副院长杨玲花说,潘向荣是福利院养老事业的“开荒者”。院区的适老化布局是她一手打造,从理论到实操,她都是全院的标杆。2018年,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也被评为全省唯一一家“五星级养老机构”。

如今,她负责全院护理员的培训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每位护理员都竖起大拇指。

2018年全省养老护理员大赛中,由该院培训的代表各区参赛的10位武汉选手,获得了集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她本人带领的护理员团队也在近几年获得了“武汉市首届护理院大赛第一名”等各项荣誉称号。

“孩子,妈妈单位有个大姐姐走丢了,这么晚在外面很危险,妈妈得去把她找回来。”

潘向荣深知民政工作的特殊性,只要老人需要,哪怕观察到了老人需要的苗头,就要积极行动起来。

双休日、节假日,她总是放弃休息时间来到单位,陪老人聊天,听老人们对养老区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谈起老人们,潘向荣如数家珍,眼中满载深情。可提到自己的家人,她却愧疚地红了眼眶。

2011年一天深夜,从单位值班室打来紧急电话:一位特困人员外出未归。潘向荣心急如焚,自己家在武昌,单位在东西湖,两地相距很远。9岁的孩子正在发烧,刚从医院输液回到家,医生特别叮嘱要回来多喂水、注意观察。这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潘向荣给孩子洗了后让她上床睡下,告诉她:“妈妈单位有个大姐姐走丢了,这么晚在外面很危险,妈妈得去把她找回来。”孩子嗫嚅着说:“妈妈,那你可以快去快回吗?我好难受……”看着懂事的孩子,潘向荣流下泪水。她和老公用了8道锁,将卧室门、客厅门、阳台门和院门反锁好,就出了门。

匆匆赶到单位后,沿路找了近两个小时,才在路边找到了那名特困人员。她浑身脏兮兮地蹲在草丛边,不知道哪位好心人给了她两个苹果,她正在啃着。看到潘向荣,第一句话就是:“阿姨,给你一个苹果!”潘向荣眼圈红了。

如今女儿考上了大学,自理能力也很强,可对妈妈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的妈妈吗?”确实,十多年来,潘向荣没有参加过家长会,也没因为孩子生病请过假,全靠丈夫的支持。提到丈夫,潘向荣更加內疚,作为部队骨干的他,也因为她太忙无法顾家而提前转业了。

福利院福利科科长步静,和潘向荣是20多年的好友,她说潘向荣就像一匹战马,永远冲锋在最前面,从不肯停歇。

“现在我们把老人们都护理好,他们今天享受到的就是我们的未来。”

福利院养老科有近四十位养老护理员,她们平时的工作不仅包括扶助或料理老人吃喝拉撒、洗澡、康复、收拾房间等常规内容,还包括协助医治、心理辅导、物品保管、对外活动安排等。

最初,招来的护理员大多是农村的家庭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干活儿也各自有各自的方式。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更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潘向荣与各科室负责人想尽了办法,下足了功夫,并带头示范。慢慢地,房间整理、个人卫生、岗位职责、服务流程等,项项有标准,条条有考核。如今,养老科的护理员大多文书规范,实操优秀,都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2018年养老科还被评为全院的“优质服务科室”。

“护理员的收入很低,每月工资仅有2000多元,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潘向荣话语里满满都是对护理员们的心疼。她说,能坚持下来的都是靠奉献精神和爱心支撑。

护理员曹相花动手能力强,总能将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可她没读过书,也不会写字。新的护理规范要求每天都要对老人情况有详细书面记录,她顾虑很大,怕丢了工作。潘向荣得知后,主动和她谈心,了解情况,并将她调到夜班岗位,文书由一同值班的人填写,曹相花遇到需要记录的特殊情况,就用语音发到微信群里,由他人帮忙誊写,再签上自己的名字。现在,曹相花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得相当漂亮,工作的干劲也更足了。

在全护理区工作的宋香贵,工作强度大,身体吃不消,想辞职。潘向荣得知她心里舍不下这份工作后,将她调整到自理区,协助帮扶老人生活,并叮嘱她好好调理身体。

潘向荣还一直记挂着护理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她找到介助区主管赵群和自理区主管彭汉君,让她们将办公室多余的废旧报纸卖掉,用这笔钱在科室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减压活动”。让护理员们一起唱唱歌,跳跳舞,说说心声,既疏导了她们的负面情绪,保持健康身心,又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让每位护理员都“阳光”起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养老科带头人,潘向荣切实履行着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她告诉养老科的每一个人:“现在我们把老人们都护理好,他们享受到的就是我们的未来!”

“党和政府、全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和温暖是通过我们的养老护理工作传递给老人的。”

26年如一日勤奋刻苦默默奉献,潘向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自己平凡的工作传递给老人们和特困人员。

叶燧初,今年94岁高龄,2017年3月来到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自理科,他说:“我在这里两年了,平时生活很规律,还爱打打台球。潘主任很善于做思想工作,能照顾到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让我们能在这里安心养老。她代替了我的儿女为我尽孝啊!”

86岁的程德芳奶奶得知记者来采访潘向荣,特地穿了最精神的枣红色团花绣棉袄,开心地说:“我们这群老人啊,来自各行各業,不容易‘对付’,可这闺女有办法,跟我们谈心,听我们的意见,比亲女儿还耐得住烦!”

院里还为在院的老人们开办院内老年大学,开设了手工、书法、绘画、手指操、声乐、舞蹈等上十种课程,每天都有爷爷奶奶拎着布袋下楼听课。

年前天气突然变冷,为了怕引起“院感”,院里将课程停了十来天。老人们可不干了,纷纷要求恢复上课。这不,才开年,二月的生日会、元宵节会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养老的日常工作是繁杂的,但却又时刻与生命和健康相联系。潘向荣告诉身边的人,护理工作需要的是爱心、是理解、是奉献,只有把老人看成是自家亲人,真诚地为他们着想,扎扎实实地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切实让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2018年,潘向荣被评为武汉“最美民政人”,成为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选树的先进典型代表。潘向荣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每天做的工作难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的坚持和奉献。”

猜你喜欢
护理员福利院养老
养老生活
养老护理员生存现状与困境调研报告
云南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福利院的孩子
沈阳市护工护理员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
BABY,COME BACK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养老更无忧了
护理员:平凡中展现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