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国际学校不会是假的吧(续)

2019-09-10 07:22常玉田
英语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横幅译文做人

常玉田

在职研究生班一位学员通过微信转发来一幅图片,图片连同图中横幅上的中英文分别复制如下: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LEARN TO BE MAN; LEARN TO STUDY; LEARN TO LIVE;

笔者无法判断这幅图片拍的是不是上一篇文(本刊2018年10期)提到的那所既“国际”又“双语”的学校,谨就图上的英文“漫步”几句。

笔者认为这三句中文真好,概括了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或者说,教育应当孜孜矻矻地追求发挥的主要作用,勉励学生全面发展。

这三句话一看就懂,但英文版则一看就懵,再看更懵。而愿意多看一眼的人,更有可能是与这个学校关联较大的。横幅挂在那里,不知已被多少学生、家长、访客、海外合作方摄入镜头并珍藏。

英文版有问题,沟通效益和交际效果与悬挂横幅的初衷南辕北辙——与本文标题有关的便是这一点。

随后布置给了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五个学生,收到的五个译文复制如下。为方便讨论,在每个译文前加了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对译文质量的判断,并以黑体加粗的形式指出问题所在。D表示“错”,C表示“差”,B表示“对”,A则表示“又对又好”。

D1. Learn to make man; learn to study; learn to live;

D2. Learn how to be a man; Learn how to study; Learn how to live;

D3. Learning to be civilized;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C. LEARN TO HAVE GOOD MANNERS; LEARN TO STUDY; LEARN TO LIVE A LIFE.

B. Learn to Behave; Learn to Learn; Learn to Live.

一并附上两个机器翻译的版本。译文D4是使用百度翻译得到的,D5用的是谷歌翻译。

D4. Learn to be a man, learn to learn, and learn to live

D5. Learn to be a person, learn to learn, learn to live

下面议论一下以上译文的主要问题,与标题关联不大。

譯文问题多,且问题的性质相对类型化,对此笔者早已见怪不怪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原译文分句之间用了分号,而五个学生的译文无一例外也都用了分号。C和B的句末使用了句号,必须表扬。另外,原文后面两个分句之间没有增加and,而这五个译文无一例外地,也都没有增加and。八个译文中只有百度版增加了这个连词,是对的做法。

所谓类型化是指,译文主要按照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单词对译。英语中可以对应某一汉语字或词的词汇比较多,因此不同的译文版本可以采用不同的词,比如说原文的一个“人”字,现有八个译文中共有五个使用了man、a man、a person三种译法,但译文多样化的背后仍然是单词对译的类型。

译文D1的man没有冠词,容易形成多种歧义。D2及D4在man之前增加了不定冠词,必须夸赞,但图片所指的学校并非男校,学生中有女生且占多数。让班上的女孩子学会做男人,难度有点儿大,也显得所在学校有点儿不务正业。

再比如汉语原文的“做人”,它与“做饭”这一动宾结构的构成形式相同,但“做”字的具体含义不同。“做饭”“做菜”“做事”之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而“做人”虽说也是动宾结构,却是一个词,自成一个特定的语意,与动补结构的“学会”构成一个句子。译文D1的黑体部分的意思不是自己怎么做人,变成“制作(他)人”了,正是简单化单词对译的结果。英语中的确有“He’ll make a good hubby.”和“She’ll make a good wife.”这类表达,但句型与D1并不相同,不足为训。

比较好的做法是根据原文的意思翻译,语意当先,语法词法都为表达一个完整真切的“意思”服务。译文D3、C和B就这样努力了,必须点赞!只是词随义生,所以需要联系词语的联想含义;只是义随境生,所以应当考虑具体的上下文。比如说D3中用了civilized,便是“有词无句”,即词义的确体现了“做人”的词义,但语意可能暗含这些学生“此前甚至目前很淘气老闯祸甚至还很野蛮”。C的to have good manners以及B的learn to behave也会引发类似的联想——但似可用于某些班级(比如说未成年人违法后组织矫正教育,或为部分淘气包专门安排了一两次活动),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立,所以打分高一些。谷歌版的a person与D1中的man单独使用时的义项之一类似,仿佛在说教室里坐着的目前还不是人——暂且只能这么替它打圆场了。

此外,D3的live together和C的live a life也都表现出了尝试着再现原文“意思”的良好意图,但因具体选词力度不够而令人扼腕。笔者的推测是,译者没有简单的单词对译,想到了要表达出“(学会)在学校一起生活”这个“意思”,翻译思路是对的,但未能注意到英语的live together那可就是全班同学真的共同起居了。C的live a life是个典型的“无值”短语,在life之前加个good之类的“正值”词就有“意思”了,就值得对别人说了。

如果哪位读者认定笔者还没说清楚,请您自行面壁五秒钟,想象着有人对您和颜悦色地建议你要live a life的话,您该怎么回答。

众所周知,翻译是主观题。笔者认为,不应该有“标准译文”这样的东西,下面的六个译文仅供参考。这个横幅挂在教室里,如果理解为是学校对学生的勉励或建议,似乎A1和A2可以反映这一“意思”。如果理解为是以学生自己的角度来自我鞭策或自我要求,也许可以认为A3和A4比较达意。

A1. Learn how to conduct yourself, learn how to study, and learn how to live a useful life.

A2. You will learn /You should learn /You are learning /You’ll be learning

1. how to better yourselves,

2. how to better learn,

3. 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A3. Learning to be a better myself, learning how to learn, and learn how to live.

A4. I’ll learn /We’ll learn /We are learning /We’ll be learning

1. how to become better

2. how to learn better, and

3. how to live better

特别说明:挂横幅是适于中文表达的媒介之一,但不太适合英语。A2和A4那样的列表形式较为适合英语的同义表达,也是常见的形式。

这种语境下如果采用列表式敘述,则列表末尾要么都用标点符号(译文A2是这么做的),要么都不用(A4是这么做的)。

汉语讲究字词对仗(这三句话其实并不对仗,取其各句四个字,看上去工整之意)、句意排比递进,而英语相对注重表达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语意。如果愿意关注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方面一些规律性的方法,可能A5和A6也可供作参考,其中A6尤为注重一个“意思”的具体化表达。

A5. Learn to become a better student by learning how to learn and how to live.

A6. You can become a good community member only by learning how to learn and how to spend every day.

内容方面,笔者特意采用了不同的词语及其搭配;其实大多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此外,汉语原文的“学会生活”一句还可改为how to make the best of everyday、how to make the most out of everyday之类。A5及A6中的how to learn还可加词改为how to better learn,A5的to live之后及A6的spend之前还可加上meaningfully一词。这么看来,变体表达可以说相当多样化的。窃以为,这些版本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大体上都有助于再现汉语原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本意,有利于与英语国家的人实现沟通。

当然,笔者坚信山外青山天外天,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其他表达。比如说原文“做人”的一个义项是待人接物,但感觉还有其他所指。本文的目的,与本栏同一系列的其他文章一样,在于示意尚有时间学习的学生,能够在考个好分数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基础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自我培养,力争在大学毕业时达到高二水平。

猜你喜欢
横幅译文做人
阅读理解专练(二)
户外体育创意游戏:横幅变变变
弟子规
韩国竞选横幅要废物利用
弟子规
弟子规
广告横幅上的洞
成功箴言
图趣
做人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