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香山:181天的优秀答卷

2019-09-10 07:22孙昶闫正宇谭梦
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香山讲解员革命

孙昶 闫正宇 谭梦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3月25日抵达北平,将香山作为进城第一站。从这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工作、生活了181天。中共中央在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新中国迎来70华诞之际,香山革命纪念地8处革命旧址全部完成修缮和布展,共展出9495件展品;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同时对公众开放。9月17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

初秋的香山公园,阳光灿烂,松柏苍翠。记者沿着香山南麓的青石小道拾级而上,步道两侧金黄色的菊花脑、紫红色的多花胡枝子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走在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中,记者心中豪情澎湃。

山坡上,花团锦簇中,指路石上镌刻的“双清别墅”四个鲜红大字分外醒目。举步而上,是一处幽静的院落,院门上方匾额的“双清别墅”四个大字挺拔温润。青山之下,松柏之间,一组院落建筑便是双清别墅。房前一潭净水映照天光明净,六角红亭矗立在水边。1949年,这座红亭就是毛泽东工作之余常来休憩的地方。

香山革命纪念地对公众开放后,前来参观的团体、个人络绎不绝。很多人参观后在留言簿上留下真挚的感言,盛赞老一辈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讲解员告诉记者,仅开放第一天,留言簿就被写满了,前三天就用掉了近10本。翻开留言簿,记者看到了一位署名刘小光的参观者写下的一首诗:“香山革命纪念地,双清别墅松柏翠;领袖进京来‘赶考’,人民出卷全答对。”

字里行间,道出了所有参观者的心声。

践行“两个务必”的典范

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居室是一个三联套间,极其简朴。中间是会客厅,在会客厅的墙上张挂着巨幅《中国解放区现势图》。讲解员介绍说,这张图是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制印的。图中深紅色区域是解放区,白色是国民党统治区。图上的箭头、圈点,显示着当时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部署,以及中共中央指挥作战的方略。

在地图的前面,摆放着一圈沙发。会客厅的东侧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式电话、笔墨等办公用品。办公室的里侧有一个小间,是小餐厅。会客厅的西侧是毛泽东的卧室,一张宽大的木板床占据了多半间屋子。床边的衣架上,挂着打着补丁的中山装和衬裤,磨出洞的皮拖鞋放在床下。

讲解员介绍,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进驻香山前夕,他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自己更是率先垂范。

在进驻香山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西柏坡出发前,毛泽东曾告诫身边的警卫员:“我们进城后还要建立新中国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当官。不管当多么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革命工作,都需要努力奋斗。可不要以为进城了,当官了,就不求上进了,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了。那样,就和李自成差不多了。”

讲解员给记者讲起了一段关于毛泽东睡觉用的木板床的故事。她说,毛主席不仅自己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给卫士们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他用的东西不得随意换新的,要换必须经他批准。当毛泽东第一次走进双清别墅自己的卧室时,便对身边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原来,毛泽东对卧室那张弹簧床极不满意。他看到这张床,高声对工作人员说:“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床比木板床得多花多少钱?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不喜欢这个床。”

没办法,管理科的同志只好让木匠现为毛泽东做了一张木板床,后来这张床被直接搬进了中南海。

说起毛泽东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故事,讲解员还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49年3月24日晚,从北平到涿县迎接的北平市市长叶剑英等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第二天进城的具体安排。当汇报到原打算准备隆重的欢迎仪式时,毛泽东郑重地说:“我们进城,千万不要惊扰老百姓,声势不要搞得太大。我们进入北平,就是不做宣传,全世界也会知道。没必要花银子搞仪式。”欢迎仪式最后简化为毛泽东等领导人在西苑机场阅兵,并会见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

25日凌晨2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坐上向北平进发的专列。4小时后,列车到达清华园车站。毛泽东一行从清华园车站换乘汽车前往颐和园益寿堂休息。进入颐和园后,毛泽东发现偌大的公园空空荡荡,竟然没有一个游人,就询问工作人员怎么回事。原来,为保证首长安全,中央社会部把颐和园内原来住的人都清出去了。毛泽东一语双关地说:“水全排光了,鱼还怎么活?”

3月25日晚上7点多,毛泽东等领导人从西苑机场阅兵结束后,返回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李济深等20多位民主人士。

这一整天,毛泽东奔波忙碌。深夜时分,毛泽东等领导人到达驻地香山。眼看一天的安全保卫工作就要顺利结束,保卫队的同志们正要放松之际,刚下车的毛泽东却发了火,他对跟上来的警卫高富有说:“你们怎么搞的?我进城比蒋介石还厉害,搞得那么戒备森严!我们的战士用枪对着人家,多么不好看!”周恩来也批评说:“我们是共产党,怎么能怕群众呢?”

原来,当时的西郊刚解放不久,尽管已经基本肃清在这里盘踞已久的国民党特务和美英间谍,有效打击了特务们的刺杀暗害企图,但为了保证首长们的绝对安全,保卫人员根据规定,认真布置警卫工作。从清华园车站到颐和园,再到西苑机场,最后到香山,战士们一路荷枪实弹,以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这些情况都被毛泽东注意到了,因此发了火。

这是中央领导同志进京的第一天。在这特殊的一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夙夜在公,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首日的优秀答卷。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生动课堂

人们在双清别墅和香山革命纪念馆里都可见到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在六角红亭旁,毛主席端坐在靠背椅上,上身微倾,一手持报,一手轻搭在膝盖上,目光炯炯,神情自若。他手中的报纸上,“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而右侧一则报道标题“千里江防转眼粉碎,南京反动政权灭亡”清晰可见。

周恩来在谈到香山时曾说:这是毛主席发布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命令的地方,要记着这个地方。

在香山脚下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里,斑驳的纪念章、奖章和渡江战役期间使用的木船,又把记者带回到那段惊心动魄、激荡人心的岁月……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等6人组成的南京和谈代表团前往北平。当晚,中共代表周恩来等6人来到六国饭店看望南京和谈代表,便宴款待代表团全体人员后,双方代表即开始商谈。至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厅内展出的“渡江第一船”十分显眼,讲解员说,这艘船是从安徽和县征集到的,是展厅内最大的一件展陈物。渡江战役打响后,当听说人民解放军要渡江解放全中国时,沿江一带的老百姓都兴奋不已,积极支援前线,尤其是渔民。他们主动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并亲自担任船工,还积极为解放军介绍长江行船的经验和方法,主动教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等技能。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则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桨摇出来的。

展厅内同时展出了“渡江第一船”锦旗,锦旗的一角就是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成为渡江战役中军民联手抗敌的重要见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无私无畏支持下,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飞渡,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消息传来,毛泽东挥毫写下了著名的雄壮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一张“渡江战役后全国各大城市解放时间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城市,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的英姿:

南京:1949年4月23日

上海:1949年5月27日

长沙:1949年8月4日

迪化(乌鲁木齐):1949年9月25日

……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雄壮的军歌声中,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人民解放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让新中国的光明把伟大的国土照亮。

光辉论著绘“大道”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是什么性质,政权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当时在党内外不少人中还存在模糊认识。为了从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也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下旬,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形成,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进驻香山”展厅里,有一份珍贵的《人民日报》,这份报纸出版于1949年7月1日,上面刊载着毛泽东前一天刚刚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展柜中,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摆满整个环形展柜。讲解员告诉记者,这篇文章从动议起草到公开发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篇8000字的文章,是毛泽东用两天一夜一气呵成的,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头版全文刊登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各民主党派纷纷发来贺电,庆祝中国共产党28年华诞。

这一天,毛泽东如释重负。晚上8点钟,他与朱德、周恩来等一起,冒着大雨来到位于北平南城的先农坛运动场,出席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北平市委召开的“七一”纪念大会,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晚8点45分起,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用45分钟的时间播出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播部的工作人员熬了个通宵,译成英文,经周恩来签批,7月2日通过外宣渠道向全世界播发。

刊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仅平津地区发行量就达4万余册。7月4日,刘少奇在莫斯科向斯大林报告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要义。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和英文版印刷发行,很快被抢购一空。这篇文章后来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人中广为传播。

在双清别墅,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关于毛泽东写作这篇文章的一些细节。据毛主席身边卫士马尚志回忆:写这篇文章时正值夏季,那时双清别墅室内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只能往地上洒水,把冰块放在铜盆里摆在写字台下,手写热了,主席就把手按在写字台冰凉的大理石面上进行降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主席用两天一夜完成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在香山办公居住共181天,没有休息日,为新中国的建立日夜操劳。他先后起草了179封电报,撰写了21篇重要文章、社论、新闻稿。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香山的181天,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推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181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新中国诞生构建“四梁八柱”、全面奠基的181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人民交上优秀答卷的181天。

(责任編辑:谭梦)

猜你喜欢
香山讲解员革命
博物馆当讲解员
缤纷四季在香山
香山名字的由来
一纸红叶映香山
中国的出行革命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