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协同育人

2019-09-10 07:22黄誉平
孩子·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交流

社会上经常流传这么一句话:“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因为周六周日在家,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触了社会,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结果把5天在学校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切又得从零开始。在黄誉平看来,学校教育要真正发挥功效,一定要把孩子们的校外教育做好,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子女期望值如此之高,以至于衍生出“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多物质少时间,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却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重智商轻情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品质的培养。过多注重己愿,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极端教育、棒喝教育,常有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这种教育培养出的孩子有成龙成凤的,但也有重压下出现自杀或杀害父母等悲剧的。人人纷纷对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所以如何协调家校来共同教育好孩子,如何处理家校共育的关系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目前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学校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生出现问题家长就推脱;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认为把学生教育好是老师的责任,没把学生教育好是老师的问题,老师找家长就是告状、指责。

2.行动:学校、班级举办的家校活动不多、形式单一,家长对家校活动参与性不强,家长和教师交流沟通不够。

二、家校共育的有效对策

1.家校共育目标要一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固然有着亲缘感情上的优势,但它毕竟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长素质、情感交流程度、居住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不同于学校的规范化和专门化教育。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可以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2.家校共育要及时

青少年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苏霍姆林斯基针对上述特点指出,“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的这一特点,是有效地进行教育的前提”。因此,在家校共育过程中,贯彻及时性原则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应細心观察学生的内心变化,并加以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苗头,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家校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贯彻及时性原则,既可以防范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3.家校共育要形式多样

家长学校的开设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合作研讨班等,让教师、家长共聚一堂,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校和家庭关心的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交流各自想法,提出解决方法。

亲子活动是增进情谊的好渠道。家长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既增进了家校情谊,又增进了亲子、师生情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开展。

在科技发达,通讯工具先进的今天,传统的家访或者请家长到学校的方式耗时耗力。运用校讯通、班级博客、微信群或QQ群,可以很快捷方便地,并且可以图文、声情并茂等方式实现家校沟通。

注重家长委员会建设。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校共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方式,将有效提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