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关隘,如何影响中国的历史?

2019-09-10 06:49章夫
旗帜文摘 2019年9期
关键词:秦国项羽

章夫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历史长洞之中.函谷关可谓一张灵验的试纸.能测出历史的风云突变.世事的波谲云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流传甚广的楹联,常常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歷代广为引用。

楹联中“百二秦关”所说的“关”,指的应该就是函谷关。《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史载,函谷关道路两侧“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日”,东自崤山,西至潼津,深险如函,号称天险,如《水经注》所说:“车不得方轨,马不能并辔。”

两军对垒,守军只需封锁这狭仄的关口,外面纵有坚车千乘,精骑万匹,在函谷关前也难以逞其锋锐。因而,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古往今来,函谷关常常与大秦帝国的名字连在一起,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为拥有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加之“不啻走太行间”的崤山道,秦国才能守住疆土,据险而东击,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也正是因为丢了函谷关,大秦帝国短短数十年就灭亡了。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人称“四塞之国”。在这个“四塞之国”的中央,就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八百里秦川“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地貌,不仅导致包围在山地之中的平原形成四塞之国,而且平原与山地结合之处的山间谷地,也自然成为冷兵器时代对防守最有利的关隘。

卫星地图展示得更为直观,秦国夹在中条山、华山和崤山之间,中间是数百里长的通道,这条长长的通道,把中原与长安紧紧连接起来。而函谷关,就是这条通道上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有如咽喉要道的“喉结”一般,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

这是一处上苍恩赐的风水宝地。

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淀,形成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狭而长的谷地西起宝鸡、东抵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北,从西到东流淌的渭河像一条银色的绸带,环绕着整个关中平原。

冲积平原一大特点就是聚肥,肥沃的黄土地,结构疏松,易于清除原始植被和开垦耕种。故而八百里秦川成为西周王朝的发源地。相传周族始祖就“播时五谷”,他们已经可以熟练地疆理农田、选择良种、除草、治虫等,还发明了轮荒制和休闲制,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故而,历代帝王都垂涎八百里秦川这块肥美的膏腴之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八百里秦川”就已经是诸侯眼里寸土必争之地。有春秋《左传》为证,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输粟于晋,由秦都雍派大船队沿水路运粮至晋国之绛,号称“泛舟之役”。

“厥土唯黄壤,黄壤上上。”《尚书·禹贡》的记载亦可印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乏溢美之辞:“关中自淠、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几百年之后,班固在《汉书》里有赞:“秦地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所谓“陆海”,就是陆上的海洋,意即像海洋一样富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这表明,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关中地区的富庶是令人瞩目的。直到今天,“八百里秦川”仍是公认的“陕西粮仓”。

纵观中国历史中的战史,只要出现分别位于“关中”与“中原”的两股政治集团交锋时,双方必定以函谷关为争夺的第一要务。如果关中一方占据函谷关,则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如果中原一方占据函谷关,则关中必危。

“关中”与“中原”,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可以独步天下。

古往今来,无数的经典战例可以佐证。

刘邦守关拒项羽,两者上演千古名篇“鸿门宴”;建安十六年,曹操讨汉中张鲁,走的就是函谷关;马超率十万将士扼守潼关(即函谷关北),曹操久攻不克,只好北渡黄河;南北朝时东魏天平三年,高欢领军三路攻关,以猛将窦泰攻潼关,自率主力从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锐,依仗函谷关之险要,击破窦泰军;五代十国末期,李渊入关中后,即遣世子李建成屯兵函谷关,从而开创大唐基业……而函谷关迄今经历的“最后一战”,则是1944年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

我们再把目光放远一些,便可洞见函谷关无与伦比的价值。

函谷关地处今天的豫西灵宝县,得名于秦献公年问(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战国时期东西分野的标志,就是函谷关。“秦国得其地而置关”,作为防御关东诸侯的设施,大约在“献公时”。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屡次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在其政論名篇《过秦论》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开关延敌”的“关”,就是函谷关。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主谋,楚怀王举魏、赵、韩、燕、楚五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拒五国军队于关外,“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此战魏国损失最为惨重,便通过楚国向秦国求和。此时,义渠君乘秦国与五国联军交战之机,从后方起兵袭击秦国。秦国受到义渠牵制,不便再与五国联军交战,遂同意媾和。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最后一次合兵攻秦,“至函谷,皆败走,”也即是说,五国联军再次大败而还。

函谷关并非一直姓“秦”,这一带版图最初也并不是秦国的土地。

追根溯源,春秋时期,崤山道(那时还没有函谷关一词)的险要一直在晋人掌握之中。秦晋之好只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算得上一对冤家。公元前627年春,秦穆公不纳百里奚和蹇叔劝谏,出兵车300乘,潜行远袭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市)。因中途泄密,无功而返。更倒霉的是,晋国于崤山设伏,秦军全军覆没,只轮无还。

晋国独霸中原,阻断了秦国的东出之路,这等于直接断绝了秦人逐鹿中原的梦想。

清代著名学子顾复初的观点颇有见地:“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他还认为:“二百年来秦人屏息而不敢出兵者,以此故也。”

以此可见,一道小小的关隘,几乎卡断了秦人的命脉。

无奈之下,秦国转而与楚国交好,屡屡跟随楚国攻打晋国。《左传》中明确记载的秦晋之战,就多达十余次。

就这样,秦人整整隐忍了上百年。百年的等待,等来的是一个“三家分晋”的大好局面。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晋国这个春秋超级大国自我解体、国力削弱之时,就是秦国图谋中原之日。函谷关这座著名的关隘,终于在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出现在秦国的史籍上。

自此,关东诸侯们的噩梦,方渐次拉开。

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乃秦扼守关中本土咽喉要地。纵观历史,战国以来,秦与关中六国的争斗,有胜有败,有进有退。但秦军的进退,始终有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函谷关。

函谷关一旦弄丢了,整个国家也就不保了。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国,宛如一辆不断加速奔驰的马车,已经失去了控御。历来史家论及秦帝国的速亡,无不指出其劳民过度是首要原因。始皇帝和秦二世酷使民力,最受诟病的就是阿房宫和始皇陵。

秦二世元年七月,一支前往北方边境的部队困驻在泗水郡蕲县大泽乡。这支部队约有九百人,是从帝国中南部各郡征调的戍卒。这支部队,由两名军官统领,他们被称为将尉。在他们手下,约有近十名百人长和近二十名屯长。陈胜和吴广,是这支部队中的两名屯长。

凭借“大楚兴,陈胜王”的谲语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九百人的屯戍兵攻占了大泽乡及其所在的蕲县。不到一个月间,陈胜先后攻克数县,拥有六七百乘战车、一千余名骑兵、步兵数万人。陈胜进而一举攻下陈郡郡治陈县,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对“张楚”二字,《史记》是这样解释的:“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

陈胜的张楚政权班底中,有一位名叫周文的人,颇受陈胜信任。周文乃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门下门客,熟习兵法。

陈胜遂任命周文为将军,周文的军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突破秦军防线,一举拿下函谷,直捣咸阳。

函谷關失守,这是秦建国以来从来未有过的重大败绩,也是张楚军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函谷关被攻破后,关中八百里平川无险可守。入关后的周文乘胜进军,沿渭水南岸急速西进,过宁秦、郑县,几乎是毫无阻拦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鼓作气打到了咸阳东郊,骊山脚下的始皇帝陵旁,大秦帝国差点就此灭国。

各国各路反秦大军,目标直指咸阳。刘邦大军攻破函谷关,抢先一步进入咸阳,在时间和道义上已经领先一步。两个月之后,项羽统帅四十万诸侯国联军,携坑埋20万秦军之杀气,浩浩荡荡,由新安经渑池、陕县一路抵达函谷关下。

此时,函谷关关门紧闭,守军只听刘邦的指命,拒绝项羽军入关。

得知刘邦军已经占领关中,接受秦王赢婴的投降,正在收编秦军扩大兵力,项羽方如梦初醒,下令强攻函谷关。

仅有十万人马的刘邦军当然不敢造次,在不可一世的项羽面前,他需要的是韬光养晦。因而,面对屈辱的鸿门之宴,他隐忍不发,以图东山再起。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邦的隐忍是成功的。

进入咸阳以后,项羽首先杀掉新立秦王赢婴,诛灭赢姓宗族,断绝了秦王室的血脉。他实施报复,掠取秦朝宫室的财宝妇女,焚毁咸阳官城殿堂,对未完工的阿房宫和始皇陵等建筑,也彻底加以破坏。史书称大火伴随项羽毁灭秦都的行动,延续三个月之久。

公元前206年,秦朝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项羽领导下的西楚王朝建立。他将已经复国的战国七国,即楚、秦、赵、魏、韩、燕、齐的领土,以秦帝国的郡为单位,重新分割为十九王国。

这时的中国大地看似莺歌燕舞,却依然是风云不定。没过多久,汉王刘邦就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函谷关真可谓一张灵验的试纸,千百年来,能测出历史的风云突变,世事的波谲云诡。

当年“老子骑青牛出关”时,曾发出“道行天下,德润古今,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的赞叹,遂写出流传千古的《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历代名人登临函谷关,无不吟诗作赋,“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事件,都围绕函谷关而展开。

千年浮华,风雨飘摇,不论怎样,函谷关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

区区一道关隘,却无数次改变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唯函谷关耳。

猜你喜欢
秦国项羽
鸡口牛后
五张羊皮
瞒天过海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鸡口牛后的故事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