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2019-09-10 07:22王素芝
天津教育·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李白诗词传统

王素芝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文化,不仅仅成为了我国历史银河中的璀璨明珠,同时还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心理感悟。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诗词文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同时,还让我们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中获得了灵魂的升华。“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毕生所追寻的精神世界,而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的诵读更是作为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引导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随着我国教育过程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互动的开展,社会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社会语言文字的重视也愈发的深刻起来,认真的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且有益的。由此,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诵读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校师生不仅仅展开了大范围的经典诵读,同时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群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本文将基于实际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研究,探究在后续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方法。

一、语言启蒙,开发学生记忆的黄金阶段

就以往的研究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记忆发展的黄金阶段,就这一阶段令学生针对经典文学进行熟读和背诵,其根本目标就是想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积累。与此同时,很多研究学家会认为,学生的小学阶段13岁之前,是记忆力的巅峰区间,这一阶段能够针对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内容进行记忆,不仅仅会对其后续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学生后续情感、心理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就很容易为学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理念也十分的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诵读,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其理解能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就像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说过的:“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就学习阶段的阅读教育来说,其本质就是一个文学积累的过程,读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為小学生们塑造了一个相对更加厚实的文化底蕴积累。从而为后续开发学生的语言、人文能力打下基础,在根本上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做出准备。与此同时,长期的阅读积累,必然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使其收获更多的道德品质修养。

例如,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可以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举办国学经典主题作文的比赛,建设书香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书香气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技术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创设图书角,要求学生每日必读国学经典,并将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气息,促进学生文化涵养的提升。

二、亲子共读,激起孩子读书的渴望

就实际教育过程中所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来说,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了进来,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的方式来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亲子共读的开展,优化了原有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仅局限于表面,而是逐渐深入到心灵沟通的层面,跨越原有家庭教育的鸿沟,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打下了基础。记得在实际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位家长对我们说:“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自己去诵读文学经典,而我们却停留在玩儿手机的阶段,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信服我们呢?一起读书不仅能够为孩子做出榜样,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自己,为什么要拒绝呢?”

通过亲子共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以文学为载体,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十分高效的亲子教育模式之一。

例如,在实际的亲子共读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模式进行亲子共读互活动的开展,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预期的亲子共读效果:首先,在开展亲子共读的环节,家长每天只需要摘取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同儿童一起进行经典文学的诵读,不用耗费大量的时间专注于背诵,更不需要针对文学经典的内容进行过多的解释,是一种不会增加家长负担且出力相对较少的家庭教育模式。其次,就亲子共读模式来说,只需要持续2个多月的时间,就可以致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改变,这种快速的成果见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后续诵读开展的积极性;最后,对处于思维、记忆活跃的学生开展有效的能力培养,从而帮助幼儿激发相应的创造negligence,同时为后续儿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传授方法,实现诗词底蕴的累计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小学阶段令学生背诵大量的文词经典。从而在根本上实现语言文化的大量累积。使得学生能够在实现文辞积累的过程中,在根本上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进而丰富帮助自身获得更好的文化修养底蕴。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创新诵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阅读内容进行背诵:

(一)通过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背诵

在进行诗词经典的背诵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辅助适当的语气和行为,使其能够在行为中感受到诗词所要传递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针对内容进行感受,边进行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例如,在进行“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等这类型词语的诵读环节,教师一方面可以加重诵读的语气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表现出垂落的动作形态,帮助学生针对背诵的内容进行了解,同时提升学生们对于诵读的兴趣。

(二)通过对诗词意义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背诵

就以往的诗词研究可以发现,在背诵指导环节,教师可以将诗词的内容划分为景物、叙事、抒情等多种情感表述方式,进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状态下,进行诗词的背诵。例如,在进行“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清类并背诵下来。

(三)通过时节的转换帮助学生进行背诵

时节、节气是具备中华特色的时间划分项目之一,也是在实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情感表述方式,古人会根据不同的时节有感而发,进而表现相应的情感。由此,教师就可以在辅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融入不用的时节划分,进而帮助学生通过时节的转换而掌握诗词的发展脉络。

例如,在实际的诵读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吟唱不同的诗词模式。比如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荷塘,秋天的枫叶,冬天的白雪等。都能够紧跟季节的脚步,一路欣赏着季节、节气的改变进行古文的诵读。

(四)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景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诵读上,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帮助学生营造氛围,进而收获较好的诵读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工具,为学生播放诗朗诵等音频,或者配上符合已经的音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背诵记忆,一举两得。

例如,在实际的诵读过程中,如果原文是比较欢快的,教师就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辅助播放与文章题目想类似的音乐;如果文章是哀愁的,就可以辅助播放一部分低沉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设身处地的感受,同时,帮助学生记忆。

(五)将多种形式应用到背诵过程中去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开展背诵比赛,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组,由背诵快的学生带领背诵困难的学生开展背诵比赛,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两人赛、小组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限时进行背诵,将多种形式融合的实际的背诵过程中去,为学生营造比较具备活力,且变化比较大的背诵方式,在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结合历史典故背诵

历史典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结合历史典故开展背诵,能够降低背诵过程中的枯燥感,通过联想,还能降低背诵的难度,加深学生对背诵内容的记忆程度,只要想到历史典故,就能想到自己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小學生传统文化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四、组织活动,充分将“趣味”落实在活动中

就儿童心理来说,很多兴趣的养成都是建立在以往愉快的活动中所积累出来的,由此,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诵读效果,就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于语文诵读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展后续的活动,进而实现预期的诵读教育目标。

(一)充分发挥节日特色,来帮助学生进行活动

中国是一个传统节日比较多的国家,春节、元宵、中秋等十分具备中国特色的节日,在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传统佳节进行内容的教学,并举办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实际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摘取与节日有关的经典诗词,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节日体验,同时,提升对于节日和中华传统的传承。

(二)着眼于学生年级的区别,开展阶段性的比赛

比赛的方式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举办不同的语文活动。例如,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就可以开展“古诗朗诵”类型的比赛。让孩子们吟诵的简单诗词文学充盈在校园的上空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而就年级相对较高的学生群体,则可以开展讲述学生与诗词之间关系的比赛,让学生在简单的诗词吟唱基础上增加诗词对自我生活的启迪,进而增加学生对于其人生的感悟,同时发挥诗词的魅力;就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组织基于诗词基础的作品比赛,让学生展现出诗词对于他们写作的影响,引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将诗词融入到后续的生活中去。

(三)设置主题式比赛

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比赛,可以设置相应的主题,举办一个大型的文化节,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吸引全校师生参与到其中。例如《诗词大会》这一主题的比赛,它使用的范围是全校师生,分为各个年级组和教师组,通过比赛,使学生提高对诗词的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对诗词的学习。也可以设置儒家思想主题作文比赛,向全校师生征稿,各种体裁不限,使各位师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也可以是读书活动,在学校的图书馆中设置寻宝活动,通过一些隐藏的提示,寻找特定的书籍,并回答出,根据书籍所设计的题目,进行一步步通关,最终获得图书馆中的藏宝,完成比赛,最终获胜。这些比赛方式无疑能够调动全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全校的贯彻落实。

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的性格特征充分的融入到诗词的教育过程中去,帮助学生塑造系统的价值目标,同时获得更好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在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将中华文化和经典渗透到课堂当中,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畅聊诗词歌赋,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学教学,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诵读经典,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所在,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时刻,不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能帮助教师逐步提高对国学经典的认知,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涵养。此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下去,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渗透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并升华情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情感职一般的飞跃。同时,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时,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全校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不仅进行了传统文化活动的体验,还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知识储备的外现,从而一步步提高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开展唐诗三百首的教学和分析过程中,应当以唐朝著名诗人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感受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可以针对诗人所处的背景进行分析和了解。

分析李白的诗,李白前期,中期和后期所做的诗,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诗中所抒发的感情也是不同的。 李白早期的诗多以名山大川为主题,基本上采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宏伟。这个时期的诗有《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姆吟留别》《渡荆门送别》等,其中《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远大抱负,《渡荆门送别》表达了李白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对美好前程的展望。

《梦游天姆吟留别》则表达了李白反权贵的意识,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前程上也没有太多的担忧。李白晚期的作品《行路难》《蜀道难》,由于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创伤,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这个时期的诗歌形象就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李白内心的怀疑和失望,以及对世事不公的愤懑。他的作品低调有早年的豪放转为了低沉悲愴,和他本人的仕途变迁有很大的关键。

通过分析李白从早期到晚期作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李白这一生的主要事迹和经历,认识到李白李白的心态,从青年的豪放进取转到成年的成熟稳重,再到晚年的低沉悲伤,使学生和老师更加了解李白,在作品分析中和李白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感受作品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内涵。

六、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烈,对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付出时间和精力探索到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小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等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年纪尚小,因此正是打基础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进文言文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颂读一些经典文章,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卓不在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孔子的历史典故,将孔子的名人名言带入到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孔子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对《论语》里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上的这段话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刚刚拜孔子为师时,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饭后第一个来学堂。孔子派人跟踪年回,后来发现颜回每次回到家,吃的饭,是母亲走时准备的菜汤,有时吃不饱就会用水瓢要几瓢水喝,喝饱后就去上学。孔子感叹这种精神,于是说了这段话。教师利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轻松的了解到这句话的主要含义,加深了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七、收获硕果,净化师生灵魂

就目前来说,诵读经典的诗词已然成为了现阶段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新时尚,不仅仅在校园中可以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诗词的身影,同时还能够在校园中听到他们郎朗的诵读,这样的转变是令我们十分欣喜的。通过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教师认识到了其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和道理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诗词的阅读,不仅引导了学生思维的养成,同时也带领师生朝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更进一步。

八、纵览未来,在千年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随着国学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开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了实际的国学学习过程中来,一方面通过诗词的领悟和研习,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累积,同时,也帮助学生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将经典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中去的同时帮助中华文化经典获得传承。

九、结语

总之,当代儿童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培养了自身的文化涵养,通过学习,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新一代的儿童肩负着开拓创新的重担,因此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心境和文化涵养。“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在生活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加强自身的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的渗透。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李白诗词传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仙李白的归宿
少年力斗传统
倒下的那一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