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微课教学有效策略

2019-09-10 07:22杨国强
天津教育·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微课

杨国强

小学科学具有抽象性、专业性、理论性的特点,对于这些思维逻辑性较弱、科学实验知识基础少的小学生来说学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通过教师围绕科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的教学短视频的设计,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变成的直观化、情景化、趣味化,以此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增加科学知识的技能,提升小学生对科学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科学实验课不再只是以教师反复讲解的形式进行枯燥乏味的教、学。

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高效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几分钟教学短视频的展现形式来展现出科学基本知识点、重难点或关键教学环节,从而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资源有机的组合到一起,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的科学经验较少,在小学科学课运用微课教学法,可以方便地把很多抽象的、课堂之上教师凭言语无法解决和解释的内容感性地呈现出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理解科学原理。

一、高频率的运用微课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当前,微课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实际运用频率还是比较低的,有很大一部分的科学老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频率很低,并没有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课堂中去。在小学科学中使用微课教学模式的的优点很多,如在新教科版科学《运动与摩擦》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单的只是教师向学生喋喋不休的复述和講解内容、学生肯定会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看《猫和老鼠》中的一段情节,汤姆被杰瑞装到了一个大木桶里从斜坡上滚下去,滚了很远才慢慢停下,差一点就滚到了河里,学生们也为汤姆捏了一把汗。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木桶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是什么阻止了它?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们被动画片调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讨论开展地极为热烈,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以实物、图片、画图的方式指引学生慢慢体会到了摩擦力的“秘密”。一节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科学课在多次使用微课教学模式下变得更有趣、直观、简单,学生们被微课当中的视频吸引了注意力,对科学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科学的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其实就是高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智能化的采集教学资源形象直观的揭示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绝不是一种形式而已,它的关键就是学生认知构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的教师并没有很科学的利用微课教学资源,将一节40分钟的科学实验课压缩到15分钟以内,试图用一个视频或图片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微课设计内容过多、过于丰富、从而语速也跟着加快,出现了教师匆匆忙忙完成自己所为的任务,学生的思维却跟不上教师的的讲解节奏,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情况。使这些抽象思维逻辑能力本就较弱的小学生在这极短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和消化课堂上的科学理论知识,更别说是将这些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转变成为科学技能。想要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实验知识就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使用微课教学模式。如《植物的生长变化》(新教科版)这一单元里面从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我们先看到了根、种子变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开花了,结果了,这些课题当中,我们就不要把某一植物的生长周期所有变化面面俱到的都制作到微课当中来,更不能试图在网上下载一个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粗略地去观看一下就觉得是在运用了微课教学,把本应该具体化的知识变得表面化,这样就失去了使用微课的真正意义。教师要科学的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比如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家里带一些种子来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从观察种子开始并把它种植到班级里的科学实验观察角,再到幼苗、长高、开花、结果。观察记录、陪伴它们成长,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每个环节记录为一个微课视频,教师再通过微课当中的视频引导、启发、提问,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问题做出一一解答。把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消化、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三、高效恰当地运用微课资源,让微课形式与效果辩证统一

微课是一种新兴事物,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微课的时候比较单一,在实际课堂当中运用不灵活,初始阶段学生难免会有生硬、被动接受的情况。如果教师简单采用枯燥乏味的语言描述去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科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即便教师把重难点进行反复多次地讲解,大多数学生也还是处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状况。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如果流于形式,导入时间过长,学生沉浸在观看动画和视频当中,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如在新教科版科学《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中,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变。水在自然界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观看微课中雨、雪、云、露水、树挂、雾等图片,然后提问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水在自然界的三种存在方式为:冰、水、水蒸气。再进一步提问,“那么水是怎样循环?它们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教师再次展示课件水循环动态图和水的三态变化图。

像科学课中这样抽象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和书本内容是不能够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以上内容的,所以教师充分利用微课,通过动态图片、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在接下来的习题练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再次制作微课,把一些学生容易错、比较难的题目制作一个解题的思路过程逐步放给学生看,对于科学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观看解题思路这样既可以省去教师没有效率的口述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懂解题思路。

四、用微课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参与制作微课能力

微课教学模式不只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更可以巧妙的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制作微课,做好微课展示,打破课堂是教师的天地局限性,让学生们当家做主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不能忽视甚至忽略的。一些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注重自己教师的身份,忽略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潜力,忽略了科学课当中的实验探究部分是完全可以教给学生们的。在当今这个网络化的新时代下,小学生对多媒体的爱好和运用能力是不可小觑的,教师要抓住学生们的这一共同点充分利用起来。例如新教科版科学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其中的实验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又往往会因为时间、材料等很多因素造成实验探究的失败,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为科学课的实验、探究、记录过程覆盖范围较为广,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尽力拓展教学范围,丰富实验内容,全力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观察不同的种子和果实是在哪些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才可以采集到,这些种子和果实各有怎样的独特的外部形态特点。利用手机、DV等电子设备开展观察、搜集、记录这些科学现象,将这些拍下的图片、视频配合上记录的文字利用多媒体白板教学进行一个自制微课展示。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科学老师,运用好微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微课教学能更好的解决小学科学活动的重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知构建和意义学习,让小学科学实验课不再枯燥乏味,打破以往课堂的局限性,拓宽了课堂知识的覆盖面,对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课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微课
难忘的科学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科学拔牙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