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讲好古典诗词

2019-09-10 07:22王建生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山石古典诗词韩愈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和出色的授课方法依然是讲好课的不二法门,理、工、文、医概莫能外。以韩愈《山石》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讨论了讲好文学作品的方法:字剖句析、纵横勾连、激活点透。发掘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让文学魅力、文化精神在师生间承传。

关键词:古典诗词;互联网+;韩愈;《山石》

“互联网+”时代,学生人手一机,如果你讲授的内容,不能远出百度百科、知乎等之上,就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更不可能让他们跟随你的思路,徜徉在求知的路上。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和出色的授课方法依然是讲好课的不二法门,理、工、文、医概莫能外。

下面仅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谈一谈授课体会,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核心课程,分为四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一直到大二下学期结束,共四个学期的课程。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版块: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演变的脉络、规律等,重在总结、抽绎;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重在感悟、审美和評判。两个版块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和学自然也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就文学作品而言,如何讲得深入人心,这就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认真思量。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第一境界能让学生听懂了;第二境界,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经典作品的力量,听服了——佩服作家立意构思、运笔遣词之匠心;倾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孟诗派的领袖,他的诗歌豪健雄放、以文为诗。以文为诗的技法,为后之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道夫先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作品选注》都详录了韩愈的《山石》,可见其重要性。

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一、字剖句析

诗题名为“山石”,却不是写山中之石头,而是叙写游山之经历。从诗歌首句“山石荦确行径微”中拣择出前两字作为诗题,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诗经》中大多数篇目的题目是从诗的首句中选取而来,韩愈之后李商隐部分诗歌如《锦瑟》《碧城》也是撷取首句中前二字为题,但从根本上还属于主旨朦胧的无题诗。韩愈假首句中“山石”为题,游山见闻之主题却清晰明了。难道韩愈对此诗的题目就这么不经心吗?又能反映出什么呢?暂且卖个关子。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逐字逐句地串讲是否还有必要?在百度中搜索“韩愈山石”四个字,有关该诗的翻译、赏析多达二十几种,其中不乏古典文学专家的高见,如霍松林先生《山红涧碧纷烂漫——韩愈〈山石〉诗赏析》、莫砺锋先生《韩愈的〈山石〉好在何处》等文。学生也自可在手机上搜索、浏览,如百度百科白话译文:“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1]

结合网络上的资源,大体可以理解该诗的意思。但若想深入理解和把握,对字词的剖析显得尤为必要。比如上山入寺时“山石荦确行径微”,解释为峥嵘险峭,并没有问题,但只停留在表面。荦确,高低不平貌;山路崎岖狭窄,高高低低,都是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过程中所看到的、感到的,“山石”之“荦确”和“行径”之“微”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黄昏时分终于到达山寺。天明离寺时的两句:“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百度百科对应的译文并不准确。“独去”的“独”,指寺僧没有陪同而言,不是主人公独自离去,因为他还有三位朋友作伴——下面诗句里的“吾党二三子”,即是明证。天刚蒙蒙亮,山间林雾很浓,看不清道路。在林雾中摸索穿行,忽高忽低,踉踉跄跄。前行一段时间后,晓雾散去,晨光普照,眼前顿时亮堂起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写黄昏入寺后僧人安排食宿的间隙,先向客人推荐了寺内珍稀的壁画,拿着火把前去观看,果然是罕见的艺术珍品。此处“稀”,理解为模糊不清,亦可。

浏览网页的白话翻译,能提供粗浅的印象,还需要授课老师逐字逐句地加以串讲,这是和诗歌建立链接的基础环节。

二、纵横勾连

古典文学中作品,皆非孤立的存在,应将其置于古代文学的汪洋大海中,纵横勾连,才能尽显其经典特质。所以,讲授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不能光盯着所讲的这一篇,也不能孤立地就诗说诗(就词说词),要有文学史的贯通的意识。

《山石》中“荦确”是诗人韩愈主观之感觉,苏轼在《东坡》诗中也有“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其中“荦确”一词,写的是苏轼对自己躬耕的黄州东坡路况的感受,道路高低不平,拄杖声铿然作响。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寺中的植物显得格外精神。王维“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刚下过雨的山林格外清新;写新雨者,又有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极写春雨滋润养肥的梅子,红得快要绽破了。杜甫此句高度凝练,涉及诸多事项:春雨充足,梅子长势好,眼看就成熟,红得都要裂开了。韩愈描述的内容与杜甫相似,只不过他用了一句半,杜甫仅用一句。韩愈是否受杜甫的影响,不宜遽下断语。作家面对相似的生活场境,出现类似的构思和造语,也是极其常见的。古诗词中多用“肥”来指称长势旺盛,如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诗人入住清幽的山寺,静卧古寺细听百虫鸣叫。初卧时百虫合奏夜鸣曲,继而有虫儿歇息,有虫儿尚在鸣叫,直至深夜百虫之声静息。我们都听说过南朝梁代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宋代诗人王安石则说“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即事》),诗人终日面对钟山而坐,而且一坐就是一整天,对于山的情态变化自然十分清楚。当山中有鸟鸣时,固然显得幽静;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在一整天之中,有时却会发生“一鸟不鸣”的情形。在这“一鸟不鸣”的短暂时间里,作者会感到比有鸟鸣时还要寂静,山的静穆可爱处也更多地为诗人所领会。“一鸟不鸣山更幽”正是诗人在这种独特机缘下的当下感受和体悟。韩愈《山石》中“夜深静卧百虫绝”,写的正是夜寺百虫从鸣叫到静息的过程,他夜半未眠,欣赏这静穆的夜空,领略万籁俱寂之美。这静听中,大有屏息凝神、万虑俱消的味道,足见诗人内心的清静;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不也是静悟所得吗?“清月出岭光入扉”,由听觉转到视觉,山月出岭,朗月照空,诗人兴致极高,开始隔窗赏月了。中国大诗人都是写月的高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说“清风春空月舒波”,白居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等。韩愈所游山寺乃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农谚说:“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它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鸡叫头遍了。诗人再欣赏一阵子,就该天亮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两句,不仅展现山寺清幽静美的画面,也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

可以纵横勾连的绝非上举四句,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诗人脱掉鞋袜,赤着双脚踩石渡涧,水声激激,清风吹襟,自由自在,岂不快哉!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超凡脱俗,坦然自适,享受大自然的无穷快意!

在纵横勾连中,不仅增加了古典诗词的深度、厚度,更能让学生在勾连比对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见了树木,显了森林,何乐而不为!

三、激活点透

注重以学生为本,讲好每一首诗、每一首词、每一次文学发展的律动。找准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契合点,温故而出新,讲出新观念、新角度、新感觉,新中出奇,啧啧称叹,让他们真正领略到专业学习的胜境,认识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

韩愈《山石》是一篇游记体的诗歌,即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在韩愈以前,纪游诗一般都是选取某一点面,如谢灵运的纪游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山石》吸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细记录游踪,却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不过,记叙游踪,切忌像流水帐,而是要像影视镜头一样,逐次呈现一个接一个有声有色、可圈可点的画面。我们每个人都有游山的经历,不一定都像韩愈一样写出好诗好文来,但韩愈将日常生活入诗的做法值得我们效法。事实上,韩愈投宿的洛北惠林寺并非天下名刹,据《洛北惠林寺题名》:“韩愈、李景兴、侯喜、尉迟汾,贞元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鱼于温洛,宿此而归。昌黎韩愈书。”知韩愈与侯喜等人去温水垂钓,投宿惠林寺也只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山寺之旅。难能可贵的是,韩愈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写得兴致盎然、声情并茂,诗意与美感并存,让我们啧啧称叹!韩愈于生活中时时处处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做法,值得今人好好吸取。互联网+时代的生活不止网购和刷屏,还有诗和远方。

文学的功能,可谓人自异说,但归结起来,或可分为三个层面:还原(呈现文学的原生态)、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轻重等,道德、审美、价值之评判)、反思(自省、省人、省世)。文学教育的本质说到底还是归结到人,不能疏离人,更不能无视人的存在而自说自话。判断、反思,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传统,无论是道德、文化建设,还是个体的修为,都强调“文学”的判断和反思功能。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集体乃至群体都极其重视心灵的净化和涵养,“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只要心源一点清”(刘子翚)、“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等。并非古人没有物质之困惑,无生存之压力,只不过在他们的心目中,一直追寻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朗畅。当下的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心灵的建设,并激活青年学子追求“内圣”的源动力。

就文学史的概括总结而言,《山石》的特点“以文为诗”,并不容易理解。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2];莫砺锋先生说:“韩愈是古文名家,作诗也长于以文为诗。以文为诗有章法、句法、字法等不同方面的表现,《山石》就是在章法上以文为诗的范例。”[3]两位先生都提到章法、句法,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对“以文为诗”不甚清楚明白,又牵涉章法、句法乃至字法,更是云里雾里。索性不如一言以概括之:“以文为诗”就是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诗。

有些诗句也需三言两语道破奥妙,“山红涧碧纷烂漫”,雨后天晴,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温度和色调,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4];与前文入寺时所写“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前后呼应,都写雨后美景。苏轼《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其一:“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正因《山石》写景叙事细致生动,抒情兴会淋漓,才会使苏轼如睹其景、如历其事,且产生强烈的共鸣。

重新回到诗题“山石”命名上来,何焯《义门读书记》评《山石》说:“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韩愈这首诗的写法是将游山见闻经历一一叙写,并无意追求工整奇巧。当然,在题目的确立上,也体现出无意求工的印记。

本文以韩愈《山石》为例,浅谈了讲授古典诗词的个人体会。发掘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文学走进学生、听者的内心;让文学魅力、文化精神在师生间承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低头摆弄手机,而是全神贯注地听讲,遇到走心处,师生会心一笑,人生一乐也!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山红涧碧纷烂漫——说韩愈《山石》[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7):19-22.

[2]莫砺锋.韩愈的《山石》好在何处[J].文史知识,2011(11):28-31.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王建生,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山石古典诗词韩愈
山行
山行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道宣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