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主动,贵在引导

2019-09-10 20:55沈少婷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文本探究

沈少婷

摘 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积极创设引导条件,及时把握引导契机,从课前的预习、问题的设置等多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能力,使阅读课堂生动活泼,引导学生站在高的起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原创观点,与文本进行深度的交流,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保证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各有发展。

关键词:问题引导;预习引导

一、语文阅读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发现一个现象:教师们刻意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把自己的传授指导控制在极少的时间内。这些课堂看似氛围热闹积极,学生参与率很高,但事实上缺乏深度与高度,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提升。

1、“导”意识模糊。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但这个“导”是作为一个媒介,制造一些契机,使学生与阅读之间发生关联,催化学生与知识发生各种反应。这个“导”还指一种方向,在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发生分歧时,教师的正确引领和准确分析,使学生解决疑惑。也指一种启发,在学生于思维瓶颈中徘徊时,教师的适时指引,使学生得到思路。

2、“导”步骤脱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前的有效预设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地方。某些常见的预习作业既无法测量学生的预习程度,也无法评价学生的完成质量,甚至在某些时候连执行与否难以验证。

3、“导”方法缺失。在阅读课堂实际中,语文课堂经常被割裂为几个独立的区块,当学生在某个区块中刚有所触发,便被生硬地打断了思路,机械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认知学习。这種教学方法常常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多维锻炼,也不重视突发教学契机的掌握,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死板教学。

(二)努力的方向

1.活泼中不失严谨。阅读课堂需要学生各抒己见,各有所悟,在互相采纳,互相包容,易地而处,感同身受之后,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精准理解,才能体现阅读的宗旨。这即是语文课堂的活泼。但这活泼之中教师必须要有适当的干预:应该注意整体要围绕文本的核心,制止散漫无边;鼓励学生发不同之言,敢于补充,而不是大量重复前者之论;积极评价原创,独立生成,而不是参考他人,人云亦云而缺少自主生成;也应该注重及时调整学生的错误体验,把握正确的解读方向。

2.多元中不失层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如何将基础知识及技巧技能持续、连贯、有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这就涉及到课堂的层次问题,教师必须做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实际教学中,更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增减内容。

二、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何谓“引导”?语文阅读课堂上的“引导”,是指在授课之前,引发学生对文本本身或者作者的兴趣,在感知文本时,设置问题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内容,在学生的思路发生分歧之时适当的引导,使学习的方向保持正确,在学生的意见发生碰撞之时,启发学生引发适当的讨论,指引学生由浅入深,阅读能力在思维锻炼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有效的引导能化身为一个路引或一把齿梳以及一根导线。

(二)引导的原则

1.让学生心向往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好奇心、兴趣爱好、获得嘉奖或表扬、取得优秀的成绩等等。如若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使得原本源于一时的兴趣和好奇,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那么无疑是对教学活动有益的。

2.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指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向纵深发展,这是引导的关键。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设置巧妙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茅塞顿开。如果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仿佛醍醐灌顶,思想一下子活跃起来以致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场面。

3.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指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思维进入瓶颈,无法突破的时候,教师巧妙的点拨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获得启发。在启发学生思考的时候,要有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走过场,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帮助学生思维转换,补充、深入,引导学生获取新的成功体验,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引导的策略

1.教师预设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选择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借助引导手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首先要选择那些有提问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内容都不适当,前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者则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应关注到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学情,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也是对文章的逐步了解和掌握。

2.善用学生质疑。站在学生的立场,应该意识到,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出发起思考和理解,因此各种不同意见尽管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最真实反应了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耐心,懂得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在倾听过程中,善于捕捉谈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利用学生的思维成果反刺激,引领探究新的问题。

三、实践

(一)预热课堂,功在课前

1.深度掌握教材,充分预设情境。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有高度有深度。教师掌握的信息就不能只停在教参这一最基本的层面上,需要搜集大量与文章关联的各种信息,并整理出系统、准确、有价值的内容,联系当下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甚至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有高度地思考和有价值的探究。要充分预设到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例如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干预学生思路偏离主题,再如采用什么提问更够贯串全文始末,又如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相去甚远该作如何处理,再如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如何引领,抑或是挑战难题时,学生思维出现障碍,又该如何点拨等等。

2.重视预习,精心设计作业。教师要认识到好的预习作业不仅能验证学生是否进行预习,也能考察出预习到了什么程度。一般情况下,学生借助词语手册和文下注解,能解决字音、词义等问题。在基础练习上可以设置概括类、分析形象类、主题探讨类等问题或者也可以设置空间由学生直接提出阅读中的困惑。

(二)平等对话,有效交流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而且承认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并热衷说出心里的真实观点,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并在这样的角逐中发挥自己的贡献,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思维技能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反思

1、课堂时间与容量的矛盾。一节课既要完成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又要做到有高度有深度,并非易事。尤其是学生的思路盘活之后,跃跃欲试,对于某个焦点争执不下,可能已经到了铃声响起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学生尚且意犹未尽,课文局部解读得确实比较透彻了,但是整篇文章的教学计划却受到了影响。

2、挖掘高度与大纲要求的矛盾。某些课文在大纲上只作选修要求,有些文章教参本身解读就较为浅显,而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准备,收集很多相关资料,费时又费力,这里涉及到了如何筛选取舍的问题。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究竟要高到什么程度,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掘的所谓深度理解是否准确,有无牵强之感,在实际教学中不可否认有时候也存在这样的困惑。

3、课业量与减负的协调。引导学生关注预习,加入了一定量的预习作业,势必又占用了学生一部分原本是属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协调预习与巩固性作业的比例,减少哪一部分的作业是比合理的,这些都是新产生的问题,还需要花时间摸索解决。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劳凯声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教育学》 王道俊 王汉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设问引导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