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之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

2019-09-10 21:25童文英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活动

童文英

摘 要:当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四大要求之一是公共参与素养。但学生对这个概念及其涵括的范围,如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不够明确。教师也比较难找到培养学生公共素养的切入点,更多的是用教材去“说”,缺少对学生“做”方面的引导和组织。

关键词:学生;活动;志愿;服务

2019年4月三元区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听过公共参与素养这个词的七年级学生有70.97%、八年级学生71.11%、九年级学生为87.30%。但是知道志愿活动的七年级学生占81.21%、八年级学生77.78%、九年级学生为95.12%。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参与就等于参加志愿活动。调查结果中从来没有向学校或小区提过建议的七年级学生为44.78%、八年级学生46.39%、九年级学生36.59%。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部分初中学生对公共参与缺乏概念或概念模糊。我们可以将志愿活动作为载体,初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针对当前初中生公共参与的情况,我从自身参与及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志愿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进行简单总结:

一、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参与,其成果也将是全民共享。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是国家的导向,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做好育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在帮助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积极引导,以各种形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志愿服务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能在思想上得以提升,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更有助于专业成长。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也将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从学生个人成长来看,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好处非常多,如促进人际交往、增加生活体验、融入社会生活、培养组织协同能力、提升责任感、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心情感、充盈精神世界等等。其中最重要是,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家国意识,从而树立责任感,勇于担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受到国家和社会特殊的关爱,但未成年人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让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好。

二、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组建

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组建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有两个方式:

1.引导式组建

以学校或班级为主导,帮助学生进行团队组建。由学校或带队老师确定志愿服务团队的主旨和服务类别,挑选部分学业优异、表现良好、热心公益的同学建立骨干小组。专人带领骨干小组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进行宣传,激发参与学生的自豪感及未参与学生的兴趣。及时开展总结或分享活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这种组建方式的优点在于组织规范,目的明确,活动有序。但缺点有两个:1.团队有时效性,当学生升学后,团队可能就自然解散了,这时候就需要有完整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这一点可以参考学生社团或者学生会的相关规则。2.存在部分学生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蹭服务时长等问题,难以调动所有个体的积极性。

2.自发式组建

学生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自发组建某一志愿团体,如我市的小毛头爱心志愿团,第一批创建者就是以三明一中的高中生为主,团队主要服务方向是救助流浪狗,曾建立了三明流浪狗收容中心。这种组建方式的优点在于个体积极性强,成员自觉性高,协同分工容易。但缺点在于组织化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管理,成员流动性大。小毛头爱心志愿团在其第一批创建者读大学后,基本停止了流浪狗救助中心的活动,目前以转为线上活动为主,线下活动极少。

三、学生可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别

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别较多,以学生可参与的,初步划分为以下几类:

1.照料类

主要针对需要照料的群体,如老人、幼儿、残疾人。这些服务对象主要来源有社区、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照料类的服务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耐心、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学生有强烈的同情心,但照顾他人的能力较欠缺,防范侵害的意识不强。在参与这类活动时,必须有成年人领队,及建立两人或三人小组共同活动,参与者应有相应技能培训,切忌独自一人照料。尤其对于异性成年人的照料,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针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播撒爱心,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有很多家长觉得帮助他人是好事,非常支持孩子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但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心智发展程度进行选择。

2.捐赠类

捐赠类活动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上级部门或社会组织有目的、有明确捐赠对象和捐赠需求而开展的,如:救助特困自闭症儿童、给流浪狗狗一顿饱饭、母亲节鲜花义卖等主题类捐赠活动。还有一种是应突发事件而引起的,如为某灾区募捐的活动。

捐赠类活动的需求以金钱、书本、生活物品为主,学生往往认为只需要简单的捐即可,不能明确捐赠的对象、捐赠的意义,也很难得到受捐者的反馈,这样的参与其实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我们在活动中除了简单的捐,还可以引导学生帮助搬运捐赠物品或对周围的人进行宣传,进一步明确本次捐赠的主题是什么?捐给谁?受捐者可以得到什么好处?这样的捐赠活动对特定社会群体有什么益处或对社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能在这类活动中真正把简单的行动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体验。

网络时代信息的发布和获取非常简单,容易为不法分子创造条件。学生的思维不够成熟,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较弱,因此捐赠类活动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筛选信息来源,及确认求助信息的真实性。

3.主题活动类

主题活动往往在特定日期进行。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慰问、宣传主题活动,如清明、中秋等相应的活动,一种是企业、公益团体为配合相应主题日的活动,如:防灾日、环保日的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因为组织者都较有经验,专业性较强,学生能做得更多是协助性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能增广见闻,扩大知识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对社会公共事务不同方面的认识,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能力。

四、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互联共建

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社会公益大群体中,有选择性地开展与其他志愿团队的互联共建。如:红十字会等官方组织、其他学校志愿服务团队、民间的公益组织、各类合法的基金会等。互联共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不同职业、不同从层次社会成员的交流,接受正確的价值观念影响,更深层次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提升

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埋头做事上,而应当在做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总结有提升。

1. 打造网络平台。如:建设公众号或网站,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记录,让优秀成员写下活动感想,并以这些记录及时总结经验和进行反思,最终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当然,也可以给学生们的美好青春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2.建立追踪制度。对志愿服务的对象或项目进行追踪,及时得到反馈。志愿服务的很多项目是长期性的,很多服务的对象的境况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服务就能改变的。建立长期的追踪制度有助于服务的持续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更好的服务。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活动
The Price of Beauty
“活动随手拍”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