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潞独树一帜的 宝安笑星

2019-09-10 02:28席笛海
南风·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师哥宝安区英杰

席笛海

刘炎潞

原名刘延璐。艺名大嘴猴,师从相声表演艺术家白英杰,擅长曲艺创作表演。国家二级演员。深圳市时代潮艺术团团长。创作表演的相声《共享在你身边》荣获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创作表演的相声《共享时代》荣获第四届广东省曲艺大赛职业组节目奖、职业组一等奖、文学奖一等奖。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宝安区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宝安区公共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当年拜师学艺,纯粹是酷爱

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这句话对于刘炎潞也同样适用。1980 年,刘炎潞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曲艺的喜爱。到了初中,这种“喜爱”在刘炎潞的心里演变成“热爱”和“酷爱”,他已深深地爱上曲艺这门独特的表演艺术。1996 年,他有幸拜在哈尔滨老艺术家白英杰的门下。白英杰是黑龙江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他还是哈尔滨市曲艺事业“终身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相声演员,师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于世德。

刘炎潞回忆说:“当年拜师学艺,纯粹是酷爱。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拜师时,我的师父只让我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让我表演一个节目,第二件事是问我喜不喜欢曲艺表演。我的表现和回答都令师父非常满意。就这样,我成了他的徒弟。”

“能有机会跟随师父学艺,要归功于我的初中班主任陈丽杰老师。她对她的爱人郑宝春说班级里有一个优秀的艺术苗子,能否推荐给白英杰老师收为徒弟学习曲艺。郑宝春老师是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创作部主任,其师父当年是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副馆长,他和白英杰先生是挚友,于是我顺利地结识了老艺术家白英杰先生。”

“现在回想,如果没有当年这些老师、前辈的帮助,可能就没有我今天的故事。记得那时候,每当放学,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带上快板到师父单位学习。我为学习艺术没少‘玩命’!师父是一位老艺术家,为人朴素、谦和,他用心地把‘真本领’传授给我。当时年纪小,并不懂得师父是在为曲艺艺术做传承。高中毕业后,我的师父又把我送到森林部队文工团(武警系统)当兵六年……我这才明白一位老艺术家的用心良苦!”

师傅让他到深圳干事业

2007 年初,白英杰老先生对刘炎潞说:“你有位师哥叫王立海,在深圳干得不错,身边需要帮手,要不你去深圳帮帮他,一起干事业?”刘炎潞点了点头。同年 10 月,刘炎潞从哈尔滨来到深圳。虽有师哥王立海的照顾,可是演出不多,生活拮据,刘炎潞饱受了人生的种种磨砺。挫折没有打败他,反而使他充满了动力。2009 年,他和师哥王立海在宝安区文化局副局长佟建华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宝安创办了宝安实验曲艺团。这是广东省唯一一支以北方曲艺形式为主,挖掘探讨、创作演出的民营社团。组团以来,经常送戏下乡、慰问外来工、进部队、到学校、宣传计划生育、反腐倡廉专场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观众的好评。表演艺术家姜昆、侯耀华、师胜杰、李文启、李金斗、李立山、杨子春、杨进明等对曲艺团在南方发展的曲艺事业做出的成绩皆给出肯定和赞扬!

2014 年 10 月,刘炎潞考入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任文化辅导员。每逢节假日他都来看望师哥王立海。说到此时,刘炎潞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可惜啊!师父白英杰和师哥王立海都不在了!我一定要把艺术传承下去,不忘初心,心怀感恩!”

刘炎潞始终坚信,曲艺艺术来自人民,来自街边市井,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这种艺术。尤其是深圳这个地方,人群集中,数量庞大,能为更多的人表演曲艺,他的价值才有所体现,他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刘炎潞说,作为一名演员,要忍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他现在也在带徒弟,也像当年师父收他为徒那样,为人师表、艺德当先,把艺术传承给有热情和毅力的徒弟。培养新人,方可代代传承。

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刘炎潞说,他的艺术追求永远是“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可想而知,“创新”在他的心里有多重的分量。

他说:“现在的艺术已经不像过去的艺术那样,因为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坦言:“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恨不得一个作品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而互联网的发展,如微信、小段子、各种短信、各种网页上的小笑话都可能对艺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你的作品和表演风格如果不创新、不吸引人,你是很难留得住他们的。面对这种现象,你必须要进行‘变术’,让你的作品和人物表演活起来。所以说, 我宁可在创新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成功。我所写的作品也好,我追求的表演风格也好,更多的是戏剧和曲艺的有机结合,既要寓教于乐又要与时俱进。另外,作为一名作者、演员,一定要时刻掌握好时代的主旋律。要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的强音,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刘炎潞正在写一篇论文《戏剧表演与曲艺表演的相互借鉴》,目的是把这些年的学艺心得和表演经验好好地总结,温故而知新。

当我问起刘炎潞对未来有何打算时,他说只有不断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才能引领时代。不但要会表演,还要会说会写,这样才是“文武双全”。关于这点,刘炎潞从师父白英杰和老艺术家李立山、侯耀华、杨子春、史琳、韩忠、李少杰、张文甫、康松广、师哥王立海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刘炎潞的艺术座右铭是“既可独树一帜,何去随波逐流”。他认为艺术必须个性化,绝对不能“教材化”。无论是他的代表作快板《好人的故事》《三袋米》《打工轶事》《羊续悬鱼》,还是小品《打虎之后》《钓鱼》《良心》《较量》《狭路相逢》《钢笔的自白》《今天是个好日子》《晨练》《感恩》《家和万事兴》《新婚之夜》,还是相声《深圳姻缘》《如此歌星》《哪有舌头不碰牙》《共享那些事儿》《放歌六十年》《玩物丧志》《真没想到》,都能体现出刘炎潞的独树一帜。

刘炎潞说:“火了才是硬道理,我认为艺术创作、艺术表演首要条件是吸引人的眼球。曲艺也好,戏曲也好,都讲究一个‘绝’字。题材选得好,点子新,你的表演也就成功了一半。今后,我的重点会放在作品创作上。其次是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发现人才,培养新人,壮大宝安的戏剧曲艺队伍。”

猜你喜欢
师哥宝安区英杰
急性子的妈妈
用笔墨表达关爱 为慈善贡献力量
Observe modern design works and tas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除夕之夜
好害怕这种戏狂!
霸王别姬
大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