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为背景的高中物理考试命题分析

2019-09-10 05:41詹克龙
高考·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

詹克龙

摘 要:2018年一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全部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为课程内容、试题研究及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指导和标准。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其课程安排、教材编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考试命题等也必然做出相应变革,以保证与新课程标准协调同步。[1]本文着眼于新课程背景大环境,对高中物理考试命题方向及要求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考试命题

前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而更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选拔性考試,必然要做到既能考核学生的基础性知识,还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程中对普通高中教育地位的进一步明确,表明国家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到高中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也为下文高中物理考试命题分析提供了方向。

一、新课标内容解读

在进行分析前,我们必须理顺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高考这三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即:新课程标准为教育改革的实施指明方向,做出规范;教育改革应依据新课程标准落实;高考则是检验新课程标是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考命题的内容,必然要能针对性的检验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一)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

1.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2.包含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3.关注课程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注:新课标内容中另外两条,与试卷命题分析无关,故省略不谈。

(二)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互相作用观念、能量观念、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物理观念)

2.具有构建模型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思维)

3.具有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

4.需要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态度及责任)

二、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试卷命题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及责任),因此在试卷命题上,就应该考虑如何准确反映出学生核心物理素养的高低。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考察。试卷命题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如下文分析:

(一)注重基础物理理论认知的考察

物理观念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学有了较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学科的概括性认知及应用。试卷中设涉及物理学核心基础内容的试题,例如鲁教版高中物理教程中涉及到的自由落体、匀速直线运动、相互作用等理论中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考察,通过这类试题,能有效对学生物理观念进行测评。[2]

例如:2018年江苏卷第3题:某弹射管每次弹出的小球速度相等.在沿光滑竖直轨道自由下落过程中,该弹射管保持水平,先后弹出两只小球.忽略空气阻力,两只小球落到水平地面的( )

(A)时刻相同,地点相同 (B)时刻相同,地点不同

(C)时刻不同,地点相同 (D)时刻不同,地点不同

本题考查的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分解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跟水平方向的匀速直运动,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本题直接根据,竖直方向的分运动相同,两只小球落到水平地面的时刻相同,根据,平抛运动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到B答案。所以,高考卷也很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注意:在基础学科理论的考核中,应考虑到学生层次的不同,合理的把握试题难度,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不同高校选拔人才的区分度,进行有效的能力区分。

(二)思维探究能力方向的考察

在目前笔试考试选拔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探究能力进行考察,是件不易的事。目前来看,针对核心知识进行命题,依据定量思维模式,考察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是目前进行有效考察的重要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在题目中给定部分定量,允许学生采用数学相关的知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数学推论和计算,对物理学中涉及到的核心基础知识、关键知识进行计算探究。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5题: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碰撞时间约为2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A.10N B.102N C.103N D.104N

解析:

25层楼的高度约为:

鸡蛋做自由落体运动,设落地的速度为v则;

设鸡蛋的合外力为F,由动量定理:

联立并代入数据可得

由于鸡蛋的重力远小于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所以答案选C。

本题通过对高空坠物的物理情境,着重对自由落体、动量定理等知识的考查,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单位换算,估算,这就要求学生应用题目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而且对已算的结果进行评估,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

注意:但由于思维探究考察往往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方面要求略高,出题时必须综合考虑试题目、试卷难度及考试时间范围。

(三)实验类题目的考察

物理学实验是物理教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未来发展来讲,实验物理学也是未来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往年的试卷中,实验题目也多次出现,但所选取的,往往是学生课堂做过的,或者课本上讲过的,实验题目的意义也仅仅局限在对特定实验流程和原理的重复记忆上。新课标下,实验题目可采取开放式命题的方式,结合高中物理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造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阐释实验依据,进行论证分析和实验操作。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2题.

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L=30.0cm,L1=10.4cm,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__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来源:Z,xx,k.Com]

(4)寫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

本题的第四步,属于开放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物理知识来设计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注:实验类题目的变革,是依托教育改革进行的。实验类题目的发展,要求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贯彻践行新课标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试卷命题变革才有意义。

(四)应用类题目的考察

物理的应用范围很广,物理学科诞生于生活,也同样服务与生活,不断解决人类生活发展中的问题,是物理学发展的根本源泉和直接动力。因此,新课标下,试卷命题也应自生活中选材,关注课程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例如,在2018年全国卷Ⅰ第20题,原题为: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s时,它们相距约400km,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质量之积 B.质量之和

C.速率之和 D.各自的自转角速度

分析:双中子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频率f=12Hz,r1+r2=400Km

联立解得:(m1+m2)=(2πf)2Gr3,选项B正确。

由v1=ωr1=2πfr1,v2=ωr2=2πfr2

联立解得:v1+v2=2πfr,故C正确

题目实际考察的是天体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同时结合了“引力波”这一重大发现和未来宇宙的研究热门,反映了新课程下试卷命题的微妙变动,同样也预示着未来几年,试卷命题由理论指向实践的必然趋势。[3]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考核,是物理试卷命题不变的选择,无论教育改革如何进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都应该努力学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物理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试题命题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必然还应包括科学观念、探究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为此,中学的物理学老师,也应该顺应改革潮流,调整教育理念,参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努力帮助学生培养其物理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苏颜璞,毛彦平.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考物理复习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8(11):3.

[2]罗成,朱行健.新课程高考“物理学史料题”历时分析——基于2007—2016年高考试卷的数据统计[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1):58-64+41.

[3]王海燕.新课程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猜你喜欢
新课程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