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继承创新民族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自治

2019-09-10 18:25马继云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积淀,是历史的符号,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硬实力”,更需要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治。

【关键词】:文化自信 继承创新 文化强国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硬实力”,更需要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治。

1.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尊重

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创造性的文明,是藏在人们心中外践于行的一种文明符号、历史符号,展现的是一个国家、一支民族的内在气质,是国家民族的ID。

网上频频爆出的旅客肆意在景区涂鸦刻字、随便毁坏地质地貌等,其实是对保护和尊重文化的无知。2016年施行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不仅是对具有旅游恶习人群的一种惩罚,也是对景点古迹等的保护,更体现的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再如,频频曝光的侮辱英烈的现象,各种“媚日”“亲美”行为层出不穷,犯了法却拿“不知者不罪”当挡箭牌,表明不少人对民族浴血形成的战斗文化不仅不了解,更是对战争中死难者的极大侮辱,缺乏最起码的道德良知。

笔者曾观看过大型实景山水表演----印象刘三姐。演出场座无虚席,表演刚一结束,人们便蜂拥而出,但在观众台的一隅却有一些外国友人直至演员谢场完毕才起身离开。在这里不是说外国友人的素质高,我只是说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那种对文化尊重的态度和精神。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浩瀚的中国历史见证了古代人的智慧,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文化也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歷史大浪淘沙的选择和积淀,能够留下来的文化基本上就是被人民认可和不断继承的,是代表着某一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我们只能是对文化首先予以足够的尊重,才能让我们产生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只有尊重才有继承的充分条件,只有尊重才有创新的可能性。

2.弘扬民族文化需要传承

文化传承是做到文化自信的最基本前提,缺失了传承就断了文化血脉。笔者有一次看见河南平顶山越调剧团正在表演传统戏剧《真假罗成》。台下的观众99%以上的是老年人,青少年路过的时候有的不屑一顾,有的拍张照片发朋友圈,还有的带着疑惑和不解的眼神望向台下观众。如今的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却对外国节日“如数家珍”。我国自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端午节及中秋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不得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纪念,一定程度上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熟悉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2018年暑期,英国剑桥大桥国王学院迎来了一批中国海外游学团。在徐志摩纪念碑前,一名小学生发出了“徐志摩是谁”的疑问,但领队却丝毫不予理会,只是催促着学生“两分钟后集合”,就这样原本可以实地学习的机会在身边溜走了。“鲁迅滚出中小学”在这两年尤其喊的火热,鲁迅的作品的确是桀骜深邃,他以笔做刀与黑暗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斗争,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真实的反映和写照,能让我们好好的了解那段时期。但不少人以各种理由让鲁迅作品“滚”出教科书,实乃一大憾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物质文明这一“硬实力”,也包括发展精神文明这一“软实力”。丢了文化,就等于丢了历史,否定了人民的创造。泱泱大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开拓进取、重建文化强国的无形力量和精神支柱。雄关漫道真如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的全面复兴,每一个新时代人必须以重担在肩的责任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将民族文化传承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创新

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需要在我们继承基础上加以创新,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新弘扬文化方式方法。就如上述英国游学团队一样,可以很好地借助当地文化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的教育。立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考量,着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统一,在广泛造势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自媒体、共媒体的作用,让文化始终保持活力满满的状态。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效益。文化产品是反映国家和民族价值追求的有形产物,其质量的高低好坏直接代表着价值追求的高尚与低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品的价值标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引领作用”,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让价值观定向把舵,推广上让价值观引领消费,让价值观随着文化产品的传播渗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强大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少年强则国家强,目前青少年群体是各国在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拉拢的焦点,美国中情局的“十条戒令”就是通过文化传播渗透影响青少年不自觉的诋毁自己的文化而热衷于西方腐朽文化。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偏重于以青少年为文化争锋的主阵地的文化创造,着眼于青少年群体,加大力气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最大程度的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情感共鸣。

4.结束语

在筑梦新时代、逐梦新未来的当下,要始终坚信民族文化的力量,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要把民族文化内化于心、外溢于行,主动接受、自觉弘扬、敢于创新,展现出文化强国形象。

作者简介:马继云,男,1988年12月生,山东临清,汉族,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为军队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