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住房保障研究

2019-09-10 18:53李丽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棚户区民生住房

摘要:近年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出台的住房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肯定住房保障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住房保障存在的一些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然后探讨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棚户区;住房;民生

城市棚户区的改造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彻底对城市棚户区进行改造,并且妥善处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一、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城市棚户区内的建筑密度大,空间狭小,建筑材料老旧,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治安问题频发,存在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并且人均收入较低。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国家从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角度,对国民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能够体现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宗旨。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和核心,政府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加大居民住房保障的力度,不仅能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还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且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延误了棚户区改造的进程,而且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质量低下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重视和保证房屋的质量问题,但是一些承包商以及施工单位为了牟取巨额利润,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批“豆腐渣”工程。早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出台了《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办法》,并且建立了包括建設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立单位在内的信息档案,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和施工的行为,但是在城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内容复杂,而且缺乏成功的例子,所以目前棚改安置房的质量问题频发,偷工减料以及使用劣质材料的行为屡禁不止。笔者对C市的棚改安置小区的住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住户的意见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发现不少住房存在墙体开裂、管道漏水、屋梁结构变形等问题。另外,这些住房的功能单一,单个住房的面积有限,大致在50~90m2之间,如果设计疏忽大意,可能在心理上让人们产生不适的感觉。因为这类住房的户型基本一致,没有考虑住户的心理诉求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所以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制造了不小的障碍,特别是一些面积较小的住房,在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上存在冲突,加大了后期改造的成本[1]。

(二)服务缺失

一般情况下,棚户区改造后,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所以政府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比如解决供水和供电的问题,并且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站和学校,解决居民的就医和子女的入学问题。但是通过对棚户区居民的调查发现,棚户区改造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子女上学,还需要坐班车,再比如去医院看病,还需要到市中心的大医院,这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不并且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里还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很多棚户区的居民,从小区到市里需要换乘公交车,常常需要1小时左右的时间,而且公交线路单一,同时车辆较少,发车间隔较长,特别是冬季,居民的出行十分困难。另外,棚改项目安置点远离市中心,这些小区没有休闲娱乐设施,不像市中心的广场能够为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提供场地,所以人们经常打麻将或者赌博,污染了社会的风气。

(三)周期漫长

正常情况下,棚改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0个月,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常常在申报项目时十分积极,但是后期却完不成任务指标,导致很多项目虎头蛇尾,使得很多居民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拿到房屋钥匙。虽然在棚改房屋建设过程中,政府为居民提供租房补贴,但是仍然无法遏制工期拖延的现象,很多工程项目耗时3年以上,而且没有给居民满意的答复。对于一些延期的项目,居民不了解延期的原因,也不知道具体的细节,在与相关人员沟通时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只能继续等待。虽然也有一部分居民拿到了房屋钥匙,但是由于供水等设施没有完工,也无法入住,所以增加了生活成本。

(四)方式不当

目前,一些棚户区的居民住宅遭到了暴力拆迁,还有一些居民在原有住宅的基础上私自搭建厂房,试图向政府部门索要相应的补贴,这两种方式都违背了政府展开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初衷,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拆迁公司通过胁迫、打击等方式,置住户利益于不顾,未与住户进行协商直接强拆的做法,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拆迁补偿的标准过低,同时棚户区的居民期望值过高,一些居民安土重迁,对于拆迁十分反感,并且不愿意脱离原来生活的环境,而另一些居民幻想一夜暴富,想要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偿款,进而保证拆迁后的生活衣食无忧。另外,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供求关系紧张,同时政府的执行效能较低,一些部门人员没有对居民的住房情况进行深入调查[2]。

二、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加强居民住房保障的做法

(一)以人为本

对于我国而言,政府在进行拆迁工作时,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且满足人们的需求,减轻搬迁对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居民住房保障方面,政府可以从就业方面入手,促进居民再就业,对他们展开培训,并鼓励自主创业,增加棚户区居民的收入。在对棚户区进行改造之前,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报纸等途径,让居民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并且畅通居民意见反馈渠道,了解大家的想法,及时解决居民心中的疑惑。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可以为居民提供多种选择,比如实物安置或者是货币补偿,将选择的权利交到居民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坚持公开和透明的原则,切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暗箱操作情况的出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居民既可以与开发企业直接对话,自主选择住房,也可以由政府出面,购买开发商手中的商品房作为安置住房。

(二)完善制度

想要彻底消除棚户区,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对棚户区居民进行经济援助,只能暂时缓解贫困问题,只有结合保障制度,才能让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充分重视棚户区居民住房用地的供应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且做好科学的规划,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避免工程项目延期情况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各级部门要明确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定期对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实地调查,如果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是资金使用渠道不明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整改,特别是要保证住房的质量。对于在居民住房建设、分配以及管理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的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除了内部监督之外,更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棚户区居民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找到工作的重点,并且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优化服务

政府在优化服务方面,不仅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还要搭建信息公開的平台,比如在官方网站上开设棚户区专栏,定期公布建设计划、建设内容,这样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掌握拆迁的动向。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奖惩力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各地的棚户区改造居民住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完善考核体系,并且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比如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并且超额完成任务,当地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极高,所以其他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学习辽宁省棚户区安置住房的建设经验,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改造规划目标,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组建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集思广益,同时鼓励居民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比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医疗设施,建立学校,改善交通,丰富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等[3]。

(四)合理融资

在城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资金是最大的问题,而居民住房建设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不能单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还要丰富融资渠道和途径,比如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者是获得非营利组织的赞助等。政府可以号召企业进行投资,鼓励企业成为棚户区改造的实施主体,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是建立专项基金,由专业机构管理、负责和运行,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安置住房的建设,这样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另外,鼓励民间企业参与棚户区安置住房工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对棚户区进行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在居民住房保障方面,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通过分析棚户区改造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发现,想要真正保障棚户区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攻克难关,彻底解决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1]夏俊林. 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居民住房保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李青.广西棚户区改造与民生保障影响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8(11):56-58.

[3]龚克应.中小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难点与对策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51):95-96.

作者简介:李丽,出生1977.4月,女,山西生长治市,本科毕业,现有职称中级房地产经济师,研究方向城市棚户区改造及居民住房保障。

猜你喜欢
棚户区民生住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阳光照进棚户区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
民生寄语
美国兴起“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