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产业,直面新时点

2019-09-10 07:22左思安
产城 2019年6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造船船舶

左思安

2008年以来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的持续低位震荡让中国船舶产业深受影响,面临的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在行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船型升级、行业整合以及配套设备行业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国船舶产业的结构与格局。此情形下,加快智能化转型是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智能制造浪潮奔涌的新时点,中国的船舶产业将插上智能化的“翅膀”意欲更进一步发展。

南北船分合引关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造船产量持续增长,除却豪华邮轮等部分特殊船型外,已具备设计建造各类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的能力,如LNG船、超大型原油船等,其中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有关专家指出,到2025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的领先国家,实现船海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越。但在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看来,我国船海企业亟需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在科技、管理、设计、产品、环境、文化、人才、服务、体制机制等环节实现一系列的变革。

2018年,中国船舶工业呈现三大造船指标保持领先、新型海工装备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9年3月,法国达飞集团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签署10艘15000TEU(标准集装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对此表示,“这些年,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和船舶行业企事业单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低端产能逐渐淘汰,高端产能核心能力不断得到培育和提升。与达飞订单的签署,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努力的成效。实际上,中国船舶工业在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方面已经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LNG船等双高船型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他进一步认为,“通过对造船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有序良性发展的船舶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可推进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造船强国目标。”

此前“南北车”的顺利合并且取得不俗发展让备受关注的“南北船”合并进一步激发前景想象。因分据南北,位居中国造船企业前两位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船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团)于1999年由原船舶工业总公司拆分而成,被称为“南北船”。两家企业的规模优势毋庸置疑,掌控着中国数量众多的造船企业和造船资源;中船集团旗下船厂硬件设施条件一流,首艘国产豪华邮轮即在中船集团下属船厂建造,在邮轮母港、邮轮建造等方面初步构建起完善产业链;中船重工的资本运作更为出色,在科研实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北船经营多元盈利强,南船深耕造船家底深厚,作为中国船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南北船如何在全球市场被压缩的当下发挥优势?几成定势的合并将为中国船舶产业带来什么?双方目前冀望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加快推进在军品、大型邮轮、清洁能源、智慧海洋、智能制造、国际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见,与2015年完成合并的中国南北车一样,南北船的合并所带来的功能和专业的归并和整合意义重大。因为放眼海外,日韩等造船强国的船厂整合早已开始,现代重工与拥有大宇造船55.7%股份的韩国产业银行已完成合并,這是船舶产业的世界第一吞并世界第二,造就了全球造船领域的新巨无霸,其仅在部分高端船型上市场占有比例就骤升至5成以上。

智能船舶亟待远航

一直以来,船舶制造被归属为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的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具有高壁垒、国际化、周期长、杠杆高等特征,涵盖海工装备、民用船舶、军用船舶、船用配套四个细分行业,船舶工业除了总装制造外,还有着相当庞大的配套体系,涉及大量复杂的设备和系统,如动力系统、机电系统、电子通信系统、专业化设备及系统等。高技术+新船型是目前船舶产业中最具高附加值的产品标配,大型LNG船、大型LPG船、豪华客滚船、FPSO、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等都在此列。随着电气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智能技术逐步介入,船舶智能逐化程度渐次提高,无人操作、自动运行的无人智能船终将出现,而这将是一个多系统、成体系的建设工程。

业界共认,智能船舶代表着船东需求的新方向,国际海事组织正大力推动实施“E-航海”战略,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等比较优势的智能船舶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重要趋势。日本、韩国的船级社、造船及配套企业早在数年前就积极投身于智能船舶的研制,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关于船载数据服务器和设备数据的标准草案,以期在智能船舶市场抢占先机。多家欧洲企业在相关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合作推进无人船的研发,争取未来3年内在波罗的海实现船舶完全遥控运营,到2025年实现自主控制的商业海上运输。2019年4月初,挪威康士伯集团完成对罗罗商用船舶的收购,两家的合作标志着一个“无人船”时代巨头的诞生。此前两家企业都是目前全球智能船舶的领导者,在数字化、智能船舶和自主概念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合并之后将定位为未来海事行业完整解决方案的重要战略供应商。

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秘书长、上船院院长胡劲涛表示,影响智能船舶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感知技术、网络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船舶设计及建造技术等。位于同济大学的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已与中船集团合作研发智能船厂项目,同济大学教授陈明对此表示,“今后智能船厂的生产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互联网、智能机器人,随时对安全性、舒适度和实用性进行调整,客户可以随时参与船舶设计、制造,并以模拟技术亲身体验船的性能。”2018年11月,由我国船企设计并建造的超大型矿砂船“明远号”正式交付,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伟透露,“明远号”是全球首艘通过英国劳氏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最大特点即是船舶有聪慧的“大脑”,实现了我国船舶工业全新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理念,同时也开启了更加安全、经济与环保的航运时代。华南智慧创新研究院院长曾海伟指出,“我国船舶行业正处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研发智能船舶,首先,在技术层面,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能否在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驾驶和管理船舶的能力,这其实是对智能设备的一个考验;其次,在信息提供方面,如何保证这些纷繁的信息充分、全面、准确、及时,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后,在国家的法律层面,发展智能船舶,是需要有配套的法律措施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来保障。”

实际上,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颁发多个鼓励研发高端、智能船舶的政策。2019年4月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的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加快智能化转型是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船舶工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我国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到1/3,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更大,要改变这一局面,智能制造是一条重要途径。发展智能船舶,推动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提升,能有效缩短研制周期,提高造船效率,降低综合应用成本。”

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制定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将引导和鼓励现有船舶通过改造或直接应用成熟的智能船舶技术与产品;组织开展智能船舶“一个平台十N个智能应用”的示范工程,推动公务船舶率先应用智能船舶技术;提升港口及其重大装备和智能航运仪器、设备、系统的设计与建(制)造能力等。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看来,“推进智能船舶技术应用已成为发展智能航运的核心要素。”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造船船舶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13项船舶工业国家标准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