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杂志中体现的文学社会功能

2019-09-10 07:22孙佳丽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散文杂志

孙佳丽

摘 要:在现代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中国现代史上,形形色色的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为报刊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天津百花出版社1936年创办的《散文》杂志,一直以来在研究界关注度较低,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探究其文学价值,同时,以现代传媒这一载体为媒介,挖掘其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散文》杂志;现代传媒;文学的社会功能

百花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刊物《散文》杂志于1936年创办于天津,仅存一期,且不设栏目。鲁迅、矛盾、萧三、荃麟、周而复、李励文、周文等作家都有撰文,正文前有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的《自画像》、《耕夫》、《反抗》、《战场》等四幅作品。该杂志体量虽小,却以其丰富的文体构成、反映的广阔社会面貌、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最终的启蒙指向,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一、丰富的文体构成

仅存一期的《散文》杂志共72页,12篇文章,纵观12篇文章的排列顺序,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有意地将各个文体穿插均匀排布。说明性文字之后是小说,其后是议论文章,接着是散文,后面顺序基本依照这样的原则。一本文学杂志拥有丰富的文体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有力手段,但在“散文”的名下,势必造成内容不纯粹的质疑。其实如果仅仅是从文体的狭义角度来看,未免有些刻板保守,吹毛求疵。在当时的杂志报刊林立的出版业,表面看似繁荣,却很少有杂志像《小说月报》那样将一个文体做到如此兴盛的状态。文稿铺天盖地,水平良莠不齐,主办方人力物力财力往往难以为继,所以集结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稿出一期杂志的现象比比皆是,《散文》杂志亦是如此。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面貌来看,中国外有内患,战火连绵,民不聊生,革命事业如火如荼,文学作品内容主题大多与此相关。因此,《散文》杂志中尽管文体丰富,不全是散文,但各篇文章所传达的主旨也都是救亡图存、启蒙民众,从这一点来看,恰恰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形成内在的统一,不管编者是否有意为之,对于研究者来说,这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广阔的社会面貌

在杂志的12篇文章中,有国内方方面面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国外相关思想文化的介绍,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短短72页却是当时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周文的《关于<苏联版画集>》和少茀的《参观苏联版画展览记》是对在上海举办的苏联版画展览的介绍,二人都在亲身参观了以后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和版画有关的,还有鲁迅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和Agnes Smedley作、茅盾译的《凯绥·珂勒惠支——民众的艺术家》。鲁迅先生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和对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及其作品的介绍与矛盾所译的对凯绥·珂勒惠支生平成就的评价,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反映民众疾苦的版画作品的接受状况。战争与剥削是当时整个世界的苦难,因此饱受折磨的人们更容易在这一点上引起共鸣。而版画在当时图像信息较为匮乏的社会里,以其生动的形象、严肃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容易在文艺界和大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四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相对来说更为广泛一些。周而复《前夜》讲述的是学校领导与警察局勾结,秘密谋划如何镇压第二天学生运动的故事。李溶华的《老表红喜子》讲述的是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在回乡时与儿时玩伴老表红喜子相见不相识的闹剧,并由此表现老表生活艰难困苦的故事。荃麟的《银弟》讲述了“我”因公事来到了同学工作的工会,结实在此工作的女同志银弟,被其热情美丽吸引后发现对方意欲介绍自己入党的故事。程兆翔的《表》讲述了“我”由祖父的无病自然逝世和朋友修不好的表,感悟到事物老了就会无用,而年轻人还有出路的故事。

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最终的启蒙指向

如果将《散文》杂志中这12篇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在它们共同反映的广阔社会生活的背后,是一以贯之的社会批判性和启蒙指向,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小说《前夜》通过对麻将局中几个人专注于吃喝玩乐的嘴脸的描绘,揭露了当时中产阶级自私腐败、沉迷享乐的生活状态,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讽刺意味。又通过老徐和吴大哥两个人的对话,将联合警察局对付学生的计划和盘托出,批判了当时在国家民族危难面前一部分人为求自保,不惜使用残酷手段镇压学生运动的现实。小说题目为《前夜》,象征着黎明前的黑暗与绝望,但也暗示着只要坚持抵抗,不久光明就会到来,这是这篇文章的启蒙目的所在。小说《表》中“我”对于祖父在无病状态下的过世深感不解,后来接触了朋友的年头已久、没有损坏却不走的表,终于有所感悟:“由此,我对于我祖父的死明白了最真实的原由,他同这表差不多,机械松滑了,吃药也不行,物事一老竟止于如此无用!而总算也明白了年轻人生病并非是无药可救的。1”这篇小说的批判性并不鲜明,但意味深远。“年轻人生病并非是無药可救的,”言外之意首先是当下的年轻人是有“病”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国家民族的灾难都给予年轻人太多的负累与痛苦,但年轻人毕竟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去“治疗”、去“康复”,去重整旗鼓,肩负起天下兴亡的历史重任。在这里,作者寄予在年轻人身上的希望,无疑是给这个久病的社会、衰弱的民族,注入的一针强心剂,于前路渺茫之际让人们看到一缕微光。

李励文的《里行散记》的后部分,直接表现作者即将回到第二故乡时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愤慨痛苦。“因为我想看看那些愤怒是否高涨了好多,我想看看那些露着忍耐的面孔是否有更大的忍耐,也想听听那重力压抑的回响究竟到了什么地步。2”作者以个人情绪的直接抒发,旗帜鲜明地控诉着这个黑暗残酷的社会,同时也对备受压迫却仍不知反抗的底层人民的奴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四、结语

在报刊林立的现代文学史上,《散文》杂志无论是从发行量上还是从水平上看,都无法与当时的诸多报刊媲美。但尽管生存艰难、力量绵薄,也以丰富深广的内涵、专注严肃的态度,尽可能地借助现代传媒这一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为社会问题的疗救、国家民族的振兴,贡献一份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散文》,百花出版社,1936年。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散文杂志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杂志铺订阅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杂志收纳碗
这是什么车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