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以印治缅时期印度移民迁移缅甸的动因简析

2019-09-10 13:38廖堃玲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缅甸

廖堃玲

摘 要:英国以印治缅时期,印度人大量迁移到缅甸,为缅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缓解了缅甸劳动力不足困境。缅甸印度移民的流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尝试从英国“印缅合治”政策、海运条件、印度国内生存环境恶化等方面分析印度人迁移缅甸的动因。

关键词: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移民;缅甸

缅甸现在的印度人群体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统治在缅甸的建立,1886年,英国宣布将整个缅甸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的一部分,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而存在。英国殖民当局利用印度人在缅甸充当警察、士兵和公务员来统治缅甸,迁移印度农民开发下缅甸地区,至1891年时,在缅的印度人达到了42.1万人,1931年更高达101.8万人。印度移民对缅甸的发展发挥了基础性和建设性的作用。“印缅合治时期”印度移民大量迁移到缅甸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缅合治”政策

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分而治之是其一贯伎俩,在殖民地推行“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政策很普遍,然而其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却有其特色之处。由于缅甸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局面,原来的各级统治者,包括国王、土司和大部头人均各自据地为政,处于一种保守封闭的统治状态,在初期不可能像印度的土邦封建王公那样与英国入侵者采取合作的态度以获得利益。第三次英缅战争后,上缅甸的土司头人仍不断发动起义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在缅甸一时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社会势力,印度人经过英国几十年的殖民统治,早已适应或服从大英帝国的管理体制,用印度人来管理缅甸无疑是合适的选择,英国把用于缅甸的大量军事和行政经费转嫁到印度身上,也可减轻自己的负担。将缅甸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便于将管理印度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运用到对缅甸的治理上,同时也能消除移民障碍,利于从人口大国印度迁移廉价劳动力开发缅甸,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严重匮乏。这样既能剥削印度人,又能掠夺缅甸的财富,实现一箭双雕的统治目的。

(二)海运便利

早期欧亚大陆上的居民主要靠陆路联系起来,随着季风的作用被沿海居民所洞悉,海上贸易得以兴起。正如老普林尼和斯特拉波这样的权威学者所言一样,到公元2世纪,这些海路将地中海(即使不是罗马)的商人带到印度和锡兰沿岸,带到东南亚大陆的部分地区和中国。在该过程中,东南亚通过此后从未完全中断的联系与印度联合起来。[1]凭借发达的帆船业和海外交通,早在古代时期,印度的移民、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就给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南亚大陆三面环海,印度人和海洋打交道的时间很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因而造船业历史悠久。陈希育认为,古代印度对东南亚的航线主要有三条,其中一条是沿孟加拉湾海岸到达缅甸,然后南下。[2]缅甸阿拉干人与缅甸其他族不同,能行驶海舶,而孟加拉吉大港方面更有好的海员,所以数百年来,双方常常成为恒河三角洲的祸患,有时甚至能阻扰葡萄牙的海运。印度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多面临海,与东南亚、西亚北非、远东的贸易由来已久,印度的船只在东至马六甲海峡,西到红海、波斯湾的广大海域上穿梭往来,向海外移民相当便利。早在英国兼并缅甸之前,位于加尔各答的英属印度轮船公司已未雨绸缪,开辟了从加尔各答到缅甸仰光、实兑等地的航线。便利的海上航线,方便了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将廉价劳动力运往缅甸。

(三)印度国内生存环境的恶化

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东方已经控制整个印度。殖民统治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业文明:包括经济制度、政治体制、世俗观念、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带来,这对传统的印度封建社会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但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暴力掠夺摧毁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在金融信贷领域排斥印度人,强迫贸易和生产,疯狂榨取土地税,结果,印度人被迫卖儿卖女,成群结对逃亡,许多村庄无人烟,一片荒凉。其后虽然实行了正规地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仍然是耗竭性的榨取,农民无果腹之粮。商人高利贷者兼并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身受多重剥削的印度农民和工人挣扎在饥饿线,生活苦不堪言。国内生存环境恶化迫使印度人寻求新的出路,英国吞并缅甸无疑提供了契机。

英国人统治印度后,废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结构,并竭力打压原作为统治阶层的穆斯林,抬高印度教徒,没落的穆斯林贵族进而选择逃离到缅甸生存。同时英国在殖民地传播基督教的热情严重伤害了印度人民的宗教感情,一些传教士和官员叫嚣着要使基督教的旗帜插遍印度每个角落以及殖民政权开始以立法手段鼓励改宗基督教,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无不感到威胁。[3]英国的介入使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化。

英国人的到來,破坏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统治结构,“以前的统治者象屠夫那样乱砍,而英国人则利用科学的解剖刀直刺心脏”。印度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盛行使成千上万的印度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英国不断向印度倾销棉纺织品,摧毁了印度的城市和农村手工业,使千百万印度手工业者失去了谋生的技能。英资企业中工人的劳动条件极端恶劣,每周工作长达80小时,劳动保护设施极为简陋,因工致伤致残屡有发生。1882—1890年间,在孟买和马德拉斯就发生了25起较大规模的罢工。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国内频频爆发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运动。

(四)缅甸对印度移民的吸引力

19世纪末,印度国内工人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邻国缅甸的工人工资水平。在印度马德拉斯,一个农业工人的月工资仅6个卢比,而在下缅甸可以拿到15卢比。现代移民研究的奠基人美国学者埃内斯特·乔治·莱文斯坦(E.G.Ravestein)指出:“举凡峻法酷律、苛捐杂税、恶劣的气候、糟糕的社会以及强制行为的存在(如奴隶的买卖和贩运)等,都曾造成而且仍在引发人们背井离乡。”印度国内的生存环境恶化,农民和工人已经失去了可以生存的条件,国内各种矛盾交织产生排斥力,迫使印度人迁移到缅甸寻找生存之道。

此时英国开发下缅甸急需大量的劳动力,直至1911年缅甸仍是东南亚地区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缅甸的殖民地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下缅甸的水稻种植区迅速扩大,大量的资本正投资于矿业、铁路、公路建设,农林产品的加工业在迅速发展,到处都是工作机会。迁移到缅甸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移民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印度移民像西部大开发时代的美国人,到一片新土地去追寻自己的淘金梦。更多的就业机会,免受宗教迫害等原因再加上英殖民当局的鼓励移民政策(英殖民当局甚至为航运公司提供大量补贴以降低票价,使得大量低种姓的印度劳工能够获得廉价船票到达缅甸。)这些因素驱使着印度人成群结队迁移到缅甸。

印度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无论是怀揣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印度穷苦人民,亦或是寻找新天地的穆斯林,都对缅甸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澳]A.L.巴沙姆,闵光沛等译《印度文化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655页。

2.陈希育《古代印度帆船对东南亚的航海与贸易》,载《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第2期。

3.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猜你喜欢
缅甸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