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

2019-09-10 13:38靖中华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

靖中华

摘 要:该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探索超越自我的相关问题,即内在超越,人本身具有的非专门化结构使其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和可能性,所以在不断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中逐渐被塑造,从而更好的实现自我超越,做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超越自我;文化创造;超越性

一、超越自我的基本特性

1、基本概念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其一生在哲学方面很多领域都做过贡献,他在“生命的意义”的研究中提出了“自我超越”概念,他认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超越,并不是自我实现,即“追求意义”不是“追求自己”,这种追求包含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以及人在其中所处位置的探索和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生,更有意义地去生活,这是哲学层次上的自我超越的概念,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超越,不管是内在超越还是外在超越,超越是每个人具备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学习中体现出来,从而实现超越的意义和价值。

2、与文化创造相统一

自我超越一直在被研究,兰德曼继承并发展了哲学人类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兰德曼主张把具有自由的创造性的人放到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中加以考察[1],所以在兰德曼这里,人的超越性体现为人的文化创造过程。人的创造性不仅补偿了人在生物属性方面的缺陷,而且也是生成人类文化的主要力量。反过来文化也补偿了人的非专门化所带来的缺陷。一方面人借助于文化来完善自身,超越生命本能的限制,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在人的社会、历史和传统中生成与建构的。在人进行文化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号是联结人与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他的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和弗兰克很相似,而且还进一步总结了理论成果,人类本身具有的超越性在文化学习中被创造出来,不仅体现超越性,还补偿非专门化带来的缺陷,因为文化需要被创造、被更新、被超越,但其本身却不具备这种超越性,所以两者很好的进行了统一。

3、超越性的存在

在哲学的角度上,人是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存在。人的超越性并不是仅仅指在自然生理属性和功能方面对于其他自然动物的某些超越,更主要体现在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方面。人的超越性不是无根之草、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的生存结构的内在规定。生存作为蕴涵着自身丰富性的存在性结构,也确定了人的超越性[2]。所以,人本身就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不仅包括超越他人,更是指超越过去、超越自我,人的这一属性,在不断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中逐渐被塑造,所以不仅是生命結构,更是文化成果,生命本能,文化使其在社会历史学习中构建和形成,这就是自我超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从而实现超越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思想中,其认为的超越,从天赋的道德心性的层面来说,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东西,是独立于意识行为和经验世界的一种境界[3]。从人自身修养的层面来看,此超越则是一种不断的向内探求,以实现个体的道德修养向更高层次或境界转化的过程,此过程须以上一层面作为根基,是由人内在心性的修养所达到的精神上与天合一的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路径:

1、汲取精华,吸收智慧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智慧更是闻名遐迩,我们是炎黄子孙,古往今来世代都在学习着民族文化,不断汲取精华,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涉及更广的领域,多学才能多知,多知才能多为,多为才能多济,儒家孔夫子也曾说过‘善其身,然后济天下’,在科教兴国、人才战略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进行人才引进,以期实现更好的发展。

2、优良品性,成就大事

一个有才能成就事业的人,最需要的是完善自身的品性,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一,品质是第一步,唯有品方可远行,像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国家需要这样的栋梁,民族需要这样的英雄。我们一定要有完善的人格,从小的方面,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有一颗上进的心,还要有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用心帮助别人,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情绪。要学会思考、反省然后总结,对自己的所想勇敢的去争取、去实现,去超越,其实超越并不是很难,懂得超越、尝试超越、努力超越,最后才有机会超越,这样,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才能贡献更大的力量,才能为整个国家、民族去做奋斗,共同为一个时代添辉。

3、远大目标,放眼未来

人才科技时代,我们不仅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而且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能力与水平对我国学术研究质量已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有责任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人格塑造、信念的养成、鼓舞自信心和群体合作起到引领和导航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持久力,看的就是民族源源不断地后备人才输出,国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我们要有新的梦想,也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牢记使命,争取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身作则,担起责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 118 页.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 34 页.

[3]成中英,郑家栋:《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 400 页.